分享

交脚幞头

 西方无朔 2019-08-26

[转载][转载--藏花]关于公孙策的帽子--交脚幞头

   幞头(fu tou)在我国中古时代的男装中很引人注目。它是我国的民族形式,除了我国的一些邻国间有仿效者外,此物绝不见于世界其他地区。所以它可以被认为是这一时期中,我国男装之独特的标志。

   幞头是由头巾与包首兑变而成,后周以三尺黑皂绢向头后幞发,故称为幞头。唐开元以罗制之,至中唐后唐始用漆纱裹之,初之软裹巾为贵贱人所共戴,后渐渐被官吏,文人雅士所爱用,至唐、五代更为盛行。历唐、宋、金、元、明直至清初,幞头最后的变体才为满式冠帽所取代;通行的时期前后长达一千余年。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幞头形成了帽身端庄丰满,展角于动势中扩大视觉空间,使虚实动静结合,于平衡中求变化,脱戴方便,华贵而又活泼的华夏民族冠帽,因此,它能历久不变,一直流行到17世纪的明末清初,才被满式冠帽所取代。

    幞头分为软裹与硬裹,形式甚多。
   软裹幞头主要用罗,绢作为巾子,缠裹在头上,外型不定,将巾的两脚系结在头上,另两脚则结于脑后,使之并拢下垂,也可屈盘反搭,行动时两脚柔软飘动,文质尔雅,为文人所好。
   硬裹幞头,初用木作“山”,放置在额前使巾衬起,名为“军容头”,再用纱裹之,使其外型平整固定,后来改用藤草或铁丝织成内型,外糊绢或罗,涂以黑漆,将其两脚平伸,亦称硬脚幞头,其外型稳固平整又雅观,至宋代幞头已成为主要的头饰,自天子至王公、列臣及庶民皆可同戴,其形式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五种,以后的官帽亦由此逐渐兑变而成。公孙策筒子平日所戴的,除了书生的儒巾儒帽(详见各种版本de秀才造型),就是硬裹幞头中多为武士所戴的交脚幞头,以及着官服时的展脚幞头

交脚幞头

[转载][转载--藏花]关于公孙策的帽子--交脚幞头

展脚幞头:

[转载][转载--藏花]关于公孙策的帽子--交脚幞头

这个帽子究竟学名什么,我还在研究,暂且算他儒帽!

[转载][转载--藏花]关于公孙策的帽子--交脚幞头

贴后吼一句:人家想看不戴帽子长发披肩的策策!![转载][转载--藏花]关于公孙策的帽子--交脚幞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