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华 在众多唐代诗人中,要说哪个诗人最为忧国忧民,应该当属杜甫了吧?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因为杜甫与李白又是好朋友,两人的诗作同样受诗人喜爱,后世又称他俩为“李杜”。 不过相比李白的幸运和洒脱,杜甫就显得有些生不逢时了。杜甫虽自幼聪明好学,但他却赶上好时候。杜甫年少时曾胸怀大志,想要一展宏图,却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毁了他的一生。在战争动荡的这些年中,杜甫一直在逃难的路上奔波。颠沛流离的生活让他日渐衰老,心中的豪情壮志也渐渐地熄了火。但这位老人却一直心系祖国安危,惦念天下苍生的疾苦,一首首悲情的唐诗在杜甫笔下生出,让后人不免心疼这位老人。 今天小田给大家带来的就是其“悲情”诗作中很知名的一首诗,非常的脍炙人口,在这首短短56字的唐诗中,杜甫将他那忧国忧民的愁苦写得是淋漓尽致,令读者为之心疼不已!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杜甫的这首知名唐诗吧! 全文如下: 春望 唐代: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写作背景:“安史之乱”爆发不久后,公元955年,太子李亨上位,世称唐肃宗。李亨自己做了皇上,将父亲唐玄宗提前给退休了,杜甫知道这个消息后,便投奔了唐肃宗。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最后杜甫偷偷溜了出来。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于是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这首诗的大意为:国家已经支离破碎,只有这山河依旧还在;虽然春天来了,此时的长安城却人烟稀少,城里的草木尤为得茂密。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从这首诗的大意我们基本了解了七八,我们分段详细解读一下这首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安之之乱的爆发,连年的战事,使得到处都是一片破败不堪的情景,虽然此时正值盎然的春季,但却看不见游人,长安城内外的草木长得很茂密,这足以反映出人烟稀少了。长安城是各朝代的首都,与往日繁华的热闹对比,这“草木深”更是将杜甫眼前所见的凄凉之景写得入木三分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时正值春季,花儿竞相开放,鸟儿欢快啼叫,应该是一片祥和的盎然春景才对。可杜甫却咏出了这两句伤感的诗句,其目的很明确,诗人通过这巨大落差,形成鲜明对比,就是要表达诗人内心的忧伤之情。 杜甫身处残破的长安城,曾经锦绣的大半江山已经沦陷。如今战事不断,民不聊生,到处皆是残败之象,面对此景他杜甫能不伤心吗?就算百花开得再鲜艳,鸟儿鸣叫得再清脆悦耳,也无法转移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情怀,相反这更加重了他对国事担忧和对佳家人的深深思念!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火已经少了近半年了,却还没有平息。颠肺流离中的杜甫已经好久都没有收到家书了,他不知道他的妻儿如今是否康健,是不是遭遇了不测,他非常渴望家书的到来,但却一直没有收到。所以在那个动乱的时代里,万金也买不到一封期待已久的家书啊!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战火不灭,家书难至,国愁家忧才杜甫内心翻腾着。而此时杜甫又见到曾经繁华如锦的长安城却是一片残破之象,他杜甫能不愁吗?所以青丝变成白发,再加上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杜甫早早就衰老了,头发不仅白了,也更稀疏了,最后连发簪也插不住了。 这就是杜甫,唐代忧国忧民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在这首诗中,杜甫虽然自己身处疾苦之中,却不忘惦念国事,不忘天下苍生之苦,短短40个字将这位伟大诗人忧国忧民的愁苦写得淋漓尽致! 杜甫,确实值得世人敬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