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可谓是美剧史上最炸裂的一年。 那一年,先后播出了两部全球最受期待的神剧。 大卫·林奇时隔25年重启的《双峰》,大卫·芬奇颠覆美剧形式的《心灵猎人》。 左:《双峰》S3 右:《心灵猎人》S1 两位重量级名导转战美剧。 不同的影像风格下,让影迷们真正体验了一把什么叫神乎其神。 左:大卫·林奇,代表作:《穆赫兰道》《象人》 右:大卫·芬奇,代表作:《七宗罪》《搏击俱乐部》 大卫·林奇继续华丽诡异的超现实风格,把刑侦剧拍的绮丽迷离。 《双峰》S3 大卫·芬奇则继续自己的冷峻现实风,将罪案剖解地震撼人心。 《心灵猎人》S1 但相对于大卫·林奇酷爱心理层面的摸索,故事的晦涩之感限制了一部分影迷。 大卫·芬奇的作品更易被主流接受,尤其是他电影里对人性阴暗面的挖掘十分到位。 五年前的《消失的爱人》,套着失踪案的壳子把婚姻的幻灭讲的让人绝望; 留名影史的《搏击俱乐部》,用双生间的决斗殴出自我清醒…… 大卫·芬奇将这样暗黑的风格转嫁到了《心灵猎人》中,把罪案中的人性扭曲彻底玩儿出了花,让粉丝们看的根本停不下来。 如今,两年过去了,大卫·林奇彻底神隐,而大卫·芬奇终于带着他的《心灵猎人》第二季回归了! 《心灵猎人》 第二季 Mindhunter 2019.8.16 1. 传奇的开始 2013年一部《纸牌屋》,大卫·芬奇不仅让网飞迅速崛起,比肩HBO。 也打破了传统美剧行业“制播分离”形式,创造了历史。 所以,对于大卫·芬奇的下一部作品,外界一直抱有超高期待。 《纸牌屋》 2017年《心灵猎人》播出,IMDb数万人打出8.6高分,烂番茄影评人观众两边口碑飘红,豆瓣也放出不低的高分。 一连串炸裂的口碑让所有人觉得这个漫长的等待值,真值! ![]() 《心灵猎人》是大卫·芬奇擅长的犯罪题材。 讲的是两个FBI警探在采访史上最穷凶极恶的变态杀人的过程中,如何一步步摸索出犯罪心理学的过程。 故事开始于一次匪夷所思的绑架案。 一名罪犯挟持了几名人质,躲在一间库房。 ![]() FBI探员霍顿来到现场,为了避免罪犯做出更偏激的行为,他一直在开解罪犯。 ![]() 但后来,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罪犯用猎枪自杀了。 ![]() 霍顿参与过不少案件,自认为熟悉罪犯心理,可这个罪犯的自杀行为让他万万没有料到。 因为这件事件,霍顿被调回了办公室,去给一帮警校学员上课。 ![]() 这件事对霍顿的冲击一直没有消散。 直到一天,他无意间听到了另一位讲师的课。 ![]() 在两人后来的交谈中,对方的一句话更是让霍顿醍醐灌顶。 “犯罪已经改变了” ![]() 谈话之后,霍顿明白了对于犯罪心理的摸索应该用一种全新的方式。 但到底应该如何,他还没有明确的方向。 一天,一个来自行为科学部的探员比尔找到了霍顿。 ![]() 比尔对于犯罪心理的看法与霍顿不谋而合,他劝说霍顿加入自己的项目: 一边给各地的基层警察普及犯罪心理学,一边去采访各地监狱里穷凶极恶的罪犯。 通过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形成新时代犯罪心理学框架,防止凶恶的罪行发生。 ![]() 两人的行动也得到了一个叫温蒂的女博士支持。 ![]() 经典一幕,注意三人微表情 于是,三人队伍正式成型,开始了揭秘史上最凶恶罪犯变态心理的征程…… ![]() 这一段快速剪辑满满“芬奇风” 《心灵猎人》改编自约翰·道格拉斯和马克·欧夏克的纪实小说《心理神探》(Mind Hunter:Inside The FBI's Elite Serial Crime Unit)。 ![]() 中文版名为《读心神探》 剧中霍顿的原型正是原著作者约翰·道格拉斯。 约翰·道格拉斯是“犯罪心理学”的先驱,被称为美国现代福尔摩斯。 ![]() 约翰·道格拉斯 虽然,霍顿这个人物与现实中约翰·道格拉斯有些出入,但剧中霍顿的心路历程完全来源于约翰·道格拉斯的真实经历。 剧中,霍顿为了获得凶犯的信任,会主动吐露自己的隐私。 在这样心灵的碰撞间,霍顿不仅逐渐摸清一些极端犯罪的始末,也在交谈中开始回望自我。 ![]() 但这样模糊的界限混乱了霍顿的生活。 他开始恐惧自己的欲望,怀疑自己的本性,思考自己的生活。 霍顿渐渐沉醉于与凶犯聊天,在揣摩凶犯心理的过程中,他迷失了。 ![]() 偏激、自大、傲慢…… 温蒂和比尔也发现了霍顿的反常,三人组之间的关系渐渐出现裂缝。 ![]() 最后,霍顿在见到凶犯肯珀之后彻底心态失衡,落下了恐慌症的毛病。 剧中在医院中精神崩溃的戏码就真实源自于约翰·道格拉斯的生活片段。 ![]() 因为每年要经历上百个最残忍的凶杀案。 需要用连环杀手一样思维方式进行思考,用最反人类、最罪恶的方式倒推犯罪过程。 长期的精神重压下,约翰·道格拉斯在一家旅馆发病了。 这段经历他曾写在书序中: “我的四肢正被某种利刃肢解,身体的每一个毛孔都被戳穿。我的喉咙被什么东西卡住,透不过气来……浑身有一种四分五裂的感觉。我大汗淋漓。随后我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情:在我职业生涯中所有被我送进监狱的杀人犯、强奸犯和猥亵儿童犯正在将我折磨至死。如今,我成了受害者,可我却无力反抗。” ![]() 第二季就是从霍顿患上恐慌症之后开始讲起。 霍顿病愈,回来发现一切都变了。 来了一个新上司。 新上司看好霍顿等人,竭尽所能提供财力和物力。 不受待见的三人组成了香饽饽。 ![]() 新上司由迈克尔·瑟沃瑞斯饰演 三人的工作越来越顺利,可霍顿的病就像一颗随时可能爆炸的炸弹,一直让比尔和温蒂担心不已。 就在这时,亚特兰大的一起连环杀人案找上了他们…… ![]() 2. 疯子的世界 1995年,一部《七宗罪》让大卫·芬奇确立了自己的电影风格,也为他敲开了好莱坞的大门。 其后来的作品,更是部部封神。 ![]() 《七宗罪》 但在所有作品中,《十二宫》留给大卫·芬奇的遗憾最多。 ![]() 《十二宫》 (豆瓣评分7.3,是大卫·芬奇作品中评分最低的一部) 直到拍出《心灵猎人》,才算了了他的心愿。 当年《十二宫》票房惨淡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对话乏味冗长。2010年的《社交网络》,大卫·芬奇与好莱坞名编艾伦·索金(代表作《新闻编辑室》)合作,学习到很多。《心灵猎人》的对话信息大,99%的戏全是演员之间的对话,但是案件所带来的恐怖感一点也没有因此而弱化。 众所周知,大卫·芬奇的作品少有做形式上的特殊处理,也不用复杂的大场面调度来烘托氛围。 就如他说的,“影片感受25%在于画面,25%在于声音,50%在于观众。” ![]() 霍顿扮演者乔纳森参加SAG采访时谈论大卫·芬奇 用细密的节奏抓住每个观众的心,用准确的动作来塑造人物的性格,再配合密集而猛烈的对白。 大卫·芬奇的作品就像一件完美的艺术品,毫无破绽。 而想要完成的如此细致,只有通过不停的排练才能达到。 当初的《十二宫》小罗伯特唐尼曾略带夸张的说,有几场戏拍了200多条。 ![]() 《社交网络》加菲砸电脑那场戏摔坏了几十台MacBook才达到要求。 ![]() 《心灵猎人》第一季中,比尔和霍顿餐厅首次见面那场戏,更是足足拍了两天…… 在大卫·芬奇近乎偏执的完美主义要求下,作品细腻的让观众们彻底沉溺其中。 ![]() 而除了大卫·芬奇对于《心灵猎人》节奏、基调的绝对把控外。 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则在于这部剧里所有的人物均来源于真实案件。 比如,第一季中令人印象最深的“女大学生杀手”肯珀。 ![]() 左:剧中演员 右:真实人物 肯珀,身高两米,体重近三百斤。 拥有145的超高智商,且待人亲和,礼貌儒雅。 这样的一个人,让你很难想象相信他曾犯下令人发指的罪行。 ![]() 他15岁杀了自己的祖父母,被关进了精神病院。 在精神病院里,他一直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巧妙地骗过医生的测试,21岁出院。 出院后,他杀害了六名女大学生,奸尸,而后割下她们的头颅埋在母亲窗口下。 后来他杀害自己母亲,并猥亵其尸体,将其喉咙割下丢进垃圾桶。 犯下如此变态血腥的罪行,肯珀却一直没有被警方抓到。 最后还是他主动投案自首,此案才了结。 ![]() 肯珀自首时,警察们甚至不相信 而肯珀只不过是众多被采访凶犯中的其中一位。 还有其他凶犯,他们全部来源于现实生活。 比如,还有“女护士杀手”斯派克,“高跟鞋杀手”杰罗姆。 ![]() 以及美国历史上最疯狂的超级杀人狂查尔斯·曼森。 每个凶犯演员都和都与他们的原型长得极为相似。 在这样的设置下,观众不由被代入其中。 ![]() 查尔斯·米勒·曼森 上:剧中演员 下:现实人物 查尔斯·米勒·曼森,美国著名类公社组织“曼森家族”的领导人、连环杀手 。曼森由于女星莎朗·塔特(Sharon Tate)和拉比安卡(LaBianca)谋杀案而被判入狱,在美国,曼森被称为“最危险的杀手”。昆汀的新片《好莱坞往事》就是基于此历史事件。 《心灵猎人》无高潮,不猎奇,不去故意加重残忍的罪案细节,来博得观众的注意。 而是在营造的真实氛围下,让观众跟随着霍顿等人一步步探索这些罪犯的犯罪历程。 站在普通人与凶犯之间那层暧昧不明的灰色地带,去理解造成这些凶犯疯狂的原因到底为何? ![]() 3. 未解的谜题 上个世纪60-80年代的美国是迷茫的。 越战阴影,水门事件。 社会动荡下,新时代青年的叛逆化成了一场场躁动呐喊。 ![]() 美国60年代的性解放运动。 经典标语为“Make Love No War” 而与此共生的是疯狂出没的连环杀手。 以前的凶杀案会将动机简单的归咎于熟人之间的纠纷。 可曼森、“山姆之子”等人的出现,彻底颠覆了大众对于罪案的看法。 ![]() “山姆之子” 左:剧中角色 右:真实人物 1977年,大卫·柏克威兹自称恶魔附体,共猎杀6人,伤害7人,与此同时,他还一直写信给警方和媒体进行挑衅。 不过,哪怕这些凶案足够吊诡,却依旧没有引起当时人们足够的重视。 臭名昭著的杀人犯毫无争议地被认为是天生的疯子,无法改造的变态。 ![]() 他们完全被这种粗暴的定性包裹,然后扔进阴冷的监狱。 但是,这群恶徒在遭受一部分人唾弃排挤的同时,另一群狂热的人视他们为神明。 ![]() 爱慕与痛恶并生。 人物不解、疑惑、抱怨。 却忘记了时代的畸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越发疯狂的犯罪行为。 杀手们用怎样匪夷所思的行为来进行一种时代的杀戮? 到底是怎样的环境塑造了这样一帮恶徒? 这些问题没有人想要解答。 ![]() 而约翰·道格拉斯的罪心理学的出现,给了世人更多机会了解罪恶之源。 比如,剧中,肯珀与霍顿交谈时,对于自己犯下的罪毫无悔意,永远只是平静冷漠的讲述。 只有在谈到他的母亲时,才能在话语中听到些起伏的情绪。 ![]() 在肯珀的自述中,母亲无尽的羞辱、谩骂都无形中扭曲了肯珀的心理。 促使他进一步用暴力来消解自己的仇恨。 ![]() 无独有偶,霍顿和比尔采访的其他罪犯对于自己的童年、自己的家人,都是无法释怀的愤怒。 原来这些恶,皆源于我们忽视的生活细节。 ![]() 这个世界存在天生的杀人犯吗? 也许真的有先天的孤敏少年深藏反人类性格。 但根据大量的资料显示,其实大部分的凶犯都与我们无异,都是普通人。 最终让他们走向另一条路的往往是亲情缺失、童年阴影等后天事件。 ![]() 用最早的汉谟拉比法典“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进行报复固然解气,但它无法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现实的森然铁律: 真实事件发生的情况远比对等报复规则要复杂。 ![]() 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聚焦死刑、媒体舆论等多个社会议题 但是,如果我们早早可以用后天的爱意来拯救,是否灾难发生的概率就会小一点? 在《心灵猎人》中,导演就埋下了一条草蛇灰线。 第一季中,比尔的儿子布莱恩在床下偷偷藏起比尔工作时的一张凶杀案照片。 所有人不以为意。 ![]() 第二季中,比尔家小区发生凶杀案,6岁的布莱恩居然参与其中。 他眼看着大孩子杀死一个只有22月大的幼童不去呼救,反而提议将幼童绑在一个十字架上。 最后警方调查发现整件事的来龙去脉,比尔一家才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 对自身恶容量的揭示,是实现善的先决条件。 生活中那些不经意的细节中很有可能埋藏着难以估量的邪恶。 《心灵猎人》给了一个机会让我们对恶去反思,以此来纠正我们现在的生活。 黑暗永远都会隐藏于光明之后,但不能因为黑暗的存在,而放弃对光明的追寻。 就如《七宗罪》里那句经典台词所说的: “海明威曾说过,这个世界如此美好,值得人们为他而奋斗,我只同意后半句。” ![]() (《心灵猎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