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民晚报创刊90周年征文|陈村:“老上海”的好平台

 老鄧子 2019-08-27
在编辑大人鼓励下,近年在晚报开了个专栏,叫《陈村照相馆》,发表了一些肖像摄影,配一点文字。这些不ps的图片跟晚报的素朴正合。

我成为《新民晚报》作者时,这份上海滩无人不知的报纸是4开6版。那时候真好,发在上面的文章不会被遗漏,明天可听见许多人提到。后来版面多了,其他平台也多了,效应不再那么夸张,但是,你想跟上海人说话,尤其是跟老上海说话,没有比它更合适的平台了。

我不知有多少人跟我一样,有个上厕所读晚报的陋习。听着不雅,却很体己,最喜欢的东西才这时候去读,在俯瞰全城中解决了卫生问题,不亦乐乎。

晚报的好一是老,老了就有历史,有传承。跟城市一样,没一点老东西垫底很不经看。在这眼花缭乱的世界,它有嘹亮的稳定的编辑宗旨,有强大的编辑阵容,有许多的不变。它是靠得住的,打开它不会失望。其次的好是低平。“夜饭吃饱,新民夜报”,它跟上海市民并肩而立,记录城市的动静,漫议市民的关心,百年后打开,可看见当时的生活图景。这个夏天,它谈垃圾分类,谈天热别舍不得开空调。本城有爱心冰柜,配图是户外工作的大姐在吃免费提供的棒冰。
另外的好处是我后来发现的,简直太重要了。我曾管过十来年的论坛,在网上写过许多文字,贴过许多图,自以为得意,但一回头,都不见了。网络水性杨花,是个非常靠不住的东西。而《新民晚报》是坚实的,它出版了就不改动不删除,它出版了就被存放到各地的图书馆供后人查阅,永久存在。

夜光杯创刊七十周年的市民读书会上讲话
跟我关系密切的是副刊“夜光杯”。我本人有幸被一些上海老乡听说过,也多亏了它。写篇短文,最多时可有100万个名字全球播撒。我在那里写过买音乐磁带,写下棋,写剃头,写户外散步,写笔名的罪过,写一个下午,说贼,说自己的小说去了台湾,写冬天好,写天天和她的小动物。在高楼林立的大都市,夜光杯是一块湿地,城市的绿肺,可以向它倾吐郁闷,换回好的空气。

2017年在上海书展成功举行《爱夜光杯 爱上海》签售后,叶辛、陈村、王小鹰、王汝刚等与部分夜光杯编辑合影
在编辑大人鼓励下,近年在晚报开了个专栏,叫《陈村照相馆》,发表了一些肖像摄影,配一点文字。这些不ps的图片跟晚报的素朴正合。当人们不削尖下巴、不增白不磨皮就不见人的时候,我相信人们原本的样子更为动人。我们跟这些有意思的人同时代,共享一城,留个影子多好,认个乡亲多好。可惜因为太懒,发表得极少。

永远举着相机的“陈村照相馆”

奥运帆船项目冠军徐莉佳        陈村 摄影
我在《新民晚报》独一份的待遇是发表过一张旧影:我出生后的第一张照片。才两个月的胖胖的小子傻呵呵坐在照相馆,仔细看,能发现双手握拳的我将照相馆的毯子尿湿了一圈。这真是太可爱的写真!

出生两个月的陈村
现在,画面上的小子不仅长大,还老了。《新民晚报》比他老,也比他年轻,有无限的未来!    
(作者为著名作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