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脚踏实地,为往圣继绝学

 麦田格作文 2019-08-27

文 /麦田格 夏慧君

我姓夏,名慧君。不才窃以为“夏慧君”这一名字可有两种解释:一者“夏”是“华夏”、“慧”乃“英明”、“君”即“君主”,合称“华夏英明之君主”;一者“夏”是华夏即中国、“慧”乃“明智”、“君”即“君子”,合称“中国明智之君子”。不过,我这辈子做“英明之君主”恐怕是无望了,做一位“明智之君子”,还是大有希望的。若不能“为万世开太平”,“为往圣继绝学”也挺不错的。
人们常说一个人要获得大的成就,要具备十大关键的条件:“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功德五读书,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贵人十养生”。可见名字对于一个人,很是重要。从一个人的取名及其对名字的解释,可以看出他的学识和抱负。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何以养气?文以养气——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见,读书作文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进而改变面相,对于实现自我价值至关重要!上面已经谈了我的名字,下面我想重点谈一下我“读书作文”的一些经历和感悟。
在我小学一、二年级时,考试没有“作文”,只有“看图写话”。一开始我看着图,一句话也写不出来,考试只能留白,得一个大大的“〇”。老师说:“你不会写,总会说吧,你把从图里面看到的说出来。以后我每天给你一张图,回去好好想想,第二天到学校后说给我听”。于是每天放学后我便把图带回家里,问大人们看到了什么,然后就把大人说的话学舌给老师听。过了一段时间,老师说我已经说得很好了,只要把说的话写下来就行。可我当时认字不多,词汇量也有限,不会写的字只好用拼音代替。孰料在之后的一次考试中,老师竟然给了“9”分,已经接近满分,说是“虽然你拼音用的多,但有新意,还用了成语。不过还是要把不会写的字学会,多看多写,慢慢积累”。从此,“把想说的话写下来”对我而言便不再是那么难的事,而且无论是看图写话还是写作文,我都会多思考片刻,力争不落窠臼,尽量看出、写出“新意”,还会用一些成语,为文章增色。
初中时期,我开始阅读古典文学名著,起初一知半解,慢慢地越读越懂,尤其读《三国演义》,这种体会尤为深刻。因为书不多,只有《红楼梦》、《三国演义》、《论语》几种,所以每一种都读了有十几遍。遇到自己喜欢的章句,都会红笔标注,并摘抄到笔记簿上。我身上也随时带着纸和笔,不管是看电视还是与人闲谈,一旦听到名言俗语,都会赶紧记下来,回去再整理到笔记簿上。当然,自己的一些“突发奇想”,也会随时记录,以免遗忘。记得有一次我在看电视时听到一句古语“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意作恶,虽恶不罚”,当时没有记全,农村也没有电脑、网络可以查找资料,只好等重播的时候守在电视前,专门把那句话补充记录完整,并印在头脑中。对于有些没有及时记下,而后来也没有重播的,我当时不免有遗珠之恨。
高中期间,我的每一篇作文老师都会作为范本在全班朗读。尤其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刚入学时第一次作文,我行文用古白话,老师在评点时拿着我的作文本说:“这位同学的文章,视角独特,令人耳目一新,尤其语言方面,更是目前在座的同学们难以企及的”。老师、同学的肯定,还有我的远大志向,都是我不断前进的动力。虽然高中课业繁忙,很少有闲暇阅读课外书目,但好在自己到了县城读书,新华书店离学校也近,每逢周末,不回家就去书店看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遇到自己喜欢的章句,便一如既往地摘抄在笔记簿上,每天早读,除了朗读课文,便是背诵抄录的经典词句。我很少看《读者》之类的文摘,一者时间有限,二者我听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斯为下矣”。只有几十年、几百年甚至数千年来人所公认的经典,才值得花时间去读,一遍不懂就多读几遍,读懂了更要铭记于心。
作诗填词讲究“不以辞害意”,有了好的立意,可以不苛求押韵。写文章也一样,“立意”是最关键的,文采辞藻还在其次。当然,“用典”也很重要,短短几个字,寥寥数语,便可以省去冗长的解释和说教,使文章简练厚重,有历史感。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取士以来,能够做得几篇好文章,便能改变命运。古时教育并不普及,识字者本来就少,如果还能作文,那就是“读书人”了。古人日常交流,也是用大白话,不过写文章时就不好还用白话了。正如在家里可以穿睡衣,而到了公众场合还穿睡衣,就显得很不妥当了。文学形式多样,诗词曲赋、小说、歌剧、散文,能擅长其中一种,便已殊为难得。俗云“百招会不如一招绝”,我坚信只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投入比别人更多的时间、精力,作文时能将“立意新颖、用典稳妥”做到极致,那么当机遇降临之日,何愁无用武之地!

                 时公元二〇一九年八月五日   夏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