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的南京,在一位中国翻译姑娘的带领下,外国友人站在桥头留下了一张合影。女的端庄贤淑,男的落落大方,没有刻意地摆拍也没有俗套烂大街的剪刀手姿势,看起来简单又十分真实。 三四十年前那会儿,拍照还是一件很时髦却又不普及的事情。拍照设备花样不多,取景姿势也是寥寥无几。80年代到杭州旅游,一位姑娘站在古建筑旁边也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双手自然下垂,没有古灵精怪的手势,一身服饰透露出浓浓历史气息。 不少80后90后应该都记得,童年时代基本没有多少拍照的机会,幸运一些的会有一些童年写真照,最多也就是坐个玩具车什么的。上一次大街,难得遇到街拍潮人,图中几个小家伙整齐有序站成一排,略显害羞。换做现在,估计早就清一色的剪刀手姿势了。 有叉腰的,有背着手的,也有蹲在地上闲聊的,80年代随手一张街拍,即使姿势各异,也与现在差异极大。翻开当年的老照片,这些几乎就是最常见的景象了。至于摆拍之类,几乎没影儿的事儿。 1987年,难得带着老婆孩子到上海旅游,一个大哥兴奋得拿出相机留下了一张照片。小娃娃坐在栏杆上手拿遮阳伞,年轻的母亲手扶孩子回眸一笑,咔嚓一声,一张甜蜜充满回忆的老照片诞生了。 即使是外国游客,当年拍照也没多少古灵精怪的花样。图为1987年明孝陵内的一张合影,看得出老外还是挺一本正经的,旁边几个同行的中国伙伴手挽胳膊,亲切自然。 没有俗套的剪刀手,没有刻意追求文艺的摆拍,80年代喀什景区内一群年轻的日本游客不约而同竖起了大拇指。这个想法,估计在当时已经是比较潮流的了,加上没有各种美颜滤镜,这些镜头可都是简单又真实的影像了。弱弱地问一句,假使现在出游拍照,除了剪刀手,你会有哪些拍照点子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