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气的第53个女人-----长孙氏

 溱湖之恋 2019-08-27

列位看官,我今天要和大家说的是中国历史上比较有名气的第53个女人。她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十三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及其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 先后为李世民诞下三子四女。她就是在中国历史上享有千古第一贤后美誉的----长孙氏(长孙皇后)。

她于公元601年3月15日出生在河南洛阳,父亲长孙晟(公元609年去世),乃隋朝右骁卫将军。公元613年,13岁豆蔻之年的长孙氏,与时年十六岁的李世民完婚,从此开始了与李世民互爱互信,相知相伴的一生。大家看历史便知,隋末暴政,民怨沸腾,各地反隋势力纷纷揭杆而起,群雄纷争。李家于公元617年五月举义旗,很快异军突起,于同年十一月入主长安,先奉代王杨侑为隋帝,改当年年号为义宁。同月二十二日李世民被封为秦国公 次年(618年)三月初九改封赵国公 长孙氏随丈夫李世民先后为秦国夫人和赵国夫人。公元618年五月二十日李渊受禅登基为帝,国号唐,改元武德。六月初七李世民受封秦王,长孙氏亦随之受册为秦王妃。武德年代长孙氏斡旋当朝各派势力之间,实在了不得,可以说在我中华知道唐太宗“贞观之治”伟业的人不在少数,当然唐太宗自身具有卓越的才能,可是有几许人知在唐太宗的身后长孙氏在默默为他作奉献?

先说说她有勇有谋的事:时值李渊唐朝的开国皇帝,几个儿子之间争斗继位权那是暗波涌动,排行老二的李世民一直跟着李渊南征北战,为打下大唐江山立下了赫赫战功。不管是人品还是能力,实话实说,李世民比哥李建成(太子)四弟李元吉兄弟要强得多。心知李世民是接自己班的最佳人选。但按传统习惯,传位的首选是嫡长子。长子李建成十分提防李世民,与四弟李元吉和父亲的妃子张婕妤、尹德妃等结盟,设计陷害李世民。使得李渊疏远了李世民,尤其是在李世民征伐四方,先后讨平了薛举父子、刘武周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充。于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受封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之上。 此时的李世民身兼数职,威望势力功高震主。这时太子和齐王与后宫妃嫔设计害秦王,先是进谗言诬陷李世民谋掌兵权以篡位,使高祖起疑心;再在城南狩猎时,将一烈性胡马妄图摔死李世民;又借机令后宫妃嫔妄言“天命”诬陷秦王;于东宫设宴欲用毒酒加害李世民;最后又和齐王策划在昆明池暗杀李世民,并乘机逼宫。所有的诡计被一一识破!眼见多次在外浴血征战的丈夫与皇帝疏远,又为太子和齐王所嫉,长孙氏直接出面缓和矛盾。她常常在宫中出入,孝顺高祖李渊,同后宫妃嫔交往,以弥补丈夫与皇帝的嫌隙,在后宫中为丈夫存留助力。在尚书右仆射萧瑀和太子少保李纲等人的鼎力支持下,高祖李渊最终没忍心对李世民下死手。长孙氏深信丈夫会成就大业,但她不盲目地从正面着手去帮助其出谋划策,而是尽心尽力地侍候好公公,十分得体地处理与众嫔妃和妯娌之间的关系,自己少说话多做事,尽量少为自己谋利益,一贯保持低调作风。有这么一个能干懂事的儿媳妇,李渊十分高兴。

      “玄武门之变”长孙氏一改柔弱的形象。亲自给丈夫部队的战士们打气,激励他们勇敢战斗。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也前来助阵。丈夫部队的士气大涨,一鼓作气地将李建成、李元吉杀死,取得了“玄武门之变”的完胜。李渊见状,三天之后就册封李世民为太子,当年就退位让李世民接任。再说长孙氏掌管后宫的睿智:被册封为皇后之后,想方设法保持整个后宫的和谐,让皇上有机会多多去亲近其他的嫔妃,让更多的“皇二代”问世。长孙氏对嫔妃和宫女的态度和蔼,与她们的关系都处理得非常好。哪里有困难,长孙氏就会出现在哪里。从而取得了后宫众人的拥戴。长孙皇后一方面欣赏“庇护”着魏徵那些敢于直言的忠臣。最著名莫过于“朝服进谏”。一次李世民下朝回宫后,十分气愤地对妻子说:“我以后找机会一定要杀了那个乡巴佬!”长孙皇后问道“是谁惹怒了陛下?”,李世民回答说:“魏征经常在朝堂上羞辱我。”长孙皇后面对盛怒中的丈夫。既没有顺水推舟出言煽动,也没有唯唯诺诺,默不敢言。她做了一个奇特的举动,暂时不理会丈夫,退到里间,换上了正式的朝服。然后走到丈夫面前表示祝贺。李世民十分惊奇,询问妻子的用意。长孙皇后则笑着答道:“我听说君主开明则臣下正直,如今魏征正直敢言,是因为陛下的开明,我怎能不祝贺呢!”太宗听了转怒为喜,之后更加重视魏征。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提醒着李世民要行仁政。 她以女性特有的力量在男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辅佐皇帝丈夫,使得初唐出现了有利的政治局面。君明后贤臣直,文治武功,春风和睦,亲切包容。大唐初期迎来了它令后世魂萦梦绕的理想境界“贞观之治”。

她深知宦官和皇亲国戚专权是造成内乱的重要原因。所以长孙氏很自觉地控制外戚的势力。皇亲如长孙氏的哥哥长孙无忌是个文武双全的人才,为打天下和李世民争得帝位立下了汗马功劳。李世民多次想把长孙无忌提拔为宰相。长孙氏直接给哥哥谈了自己的想法。长孙无忌理解妹妹的良苦用心,向李世民辞去有实权的职务,只当个闲散官儿。不过满朝大臣都知道,遇到啥棘手之事,只有找他才能处理妥当。

长孙氏还是个才女,有《春游曲》传世:上苑桃花朝日明,兰闺艳妾动春情。井上春桃偷面色,檐边嫩柳学身轻。花中来去看舞蝶,树上长短听啼莺。林下何须远借问,出众风流旧有名。

当她和太宗游玩时,染上了疾病,眼看死神在一步步地逼近时,她很从容地对李世民说:死后诸事从简,要求薄葬,希望不起坟茔,依山为陵。一向爱重妻子的太宗不仅听从,更下诏将其作为祖制,以传后世。从此开创了唐朝依山为陵的先河。[贞观十年六月,长孙氏在立政殿崩逝,终年36岁,谥号文德皇后,十一月葬于唐昭陵。长孙皇后出殡,李世民“亲临宵载,义追深远”,更亲自为长孙皇后撰写碑文。 之后太宗又做了件前所未有之事。他认为仅是在寝宫陵殿安奉皇后并不够,于是命人在元宫外的栈道上修建了宅舍,令宫人居住其中,如侍奉活人一般侍奉皇后,在李世民心里,长孙皇后永远是活着的。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入葬元宫,唐高宗李治希望继续保留栈道起舍,却被大臣谏止,理由是,按照旧例,“只有寝宫安养供奉之法,而无陵上侍卫之仪”。可见这种在寝宫陵殿之外再修宅舍对已逝之人供养的生方式,是李世民为长孙皇后独创的。在长孙皇后去世当年,太宗就开始设想将来与妻子的合葬事宜,决意将来与爱妻同穴而眠。先是于十年十一月(636年),刻六骏雕像于昭陵 后又在十一年二月(637年)下达了功臣陪葬诏。 并开始陆续让功臣葬入昭陵。其实在长孙皇后生前,便与太宗同住一个寝宫,正因为如此,柴绍旦夕告变之时,才得以扶疾以从。 在元宫中等待了十三年的长孙皇后终于又一次与丈夫聚首,正所谓:长孙皇后和太宗生同寝死同穴,不负夫妻之义,伉俪情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