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用3步帮助孩子走出“舒适区”,孩子的变化才会从量变到质变

 timtxu 2019-08-27

01 想从困境中退缩的奶奶和孩子

孩子正在学游泳。

从一开始的兴致勃勃,到后来被老师要求严格有点抵触,但因为每次都有一些进步,加上喜欢游泳,每次还是坚持去。

但有一次老师给我发来一个信息,让我和奶奶沟通,不要因为心疼孩子而干预教学,并把事情经过描述给我:

孩子蹬蛙泳腿不拿浮板,戴手飘提前适应,然后她害怕,就哭了。

奶奶就进来跟我说让她拿着板再蹬腿。

我了解孩子情况,根据孩子情况安排的课程内容,下次课就要加上手部动作了,所以这节课必须要提前适应,这是不能心软的,或许逼一下她就敢了,就做到了。

事实证明最后她做到了。

父母用3步帮助孩子走出“舒适区”,孩子的变化才会从量变到质变

原来,孩子因为撤掉三块背浮中的一块,浮力没那么强,孩子害怕沉下去,就紧张得哭了不敢下去。

奶奶回来责备老师说:孩子那么小,还不会游,拿掉浮子当然害怕了。

我:要学会,那总得一块一块逐步撤下来。老师会有判断,只要孩子安全,您就不用干预了。

奶奶:我看孩子哭,难受。我们那个年代自己去塘里摸索摸索也学会了。没有必要费那么多劲,学这么细折磨孩子。

我:学习每一样东西,要学好,学规范,肯定就会被要求,被纠正,肯定会有不舒服。不可能说,你把孩子放到水里,老师一指导她就学会了。

奶奶:孩子哭得不愿下去,要我说就不要学,受这个罪干吗?

我:以后孩子人生中肯定要遇到挫折,难道能一遇到挫折就停着不走了。

事后,孩子回来也找我和爸爸诉苦,说下次不想去了。

我知道奶奶对待这件事的情绪和态度,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于是,之后几次我亲自带着孩子去。

一次,我发现孩子在泳池边僵持着不肯下去。我看没有什么危险,老师在和孩子沟通,没有进去干涉。

出来教学区时,老师告诉我:因为孩子换气一直没有做到位,所以撤销手浮让孩子感受一下如果换不到位会有什么结果。体验了更利于她改正。

这一撤,孩子果然就更慌乱了,感觉真要沉下去,就赶紧抓住边上不下去了。

经过老师的解释和讲解,孩子再游就好多了。

我支持老师的做法。

因为不脱离舒适区,不吃一些苦,是不可能学到规范的动作的,甚至可能连学会都是个问题

02 阻碍进步的“舒适区”,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优越的物质环境中,不仅不需要他们孩子们付出任何劳动就可以得到想要的一切。

而家长们,也因为自己曾经吃过苦,也不忍看到孩子再受苦。看到孩子遇到一点挫折,比自己受苦还难受,总是千方百计把孩子保护在“温室”里。

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家长为了回避自己的不适感,把孩子放在“舒适区”。

父母用3步帮助孩子走出“舒适区”,孩子的变化才会从量变到质变

心理学里面有一个“认知区域”的理论,分为:“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其中“舒适区”,是没有学习难度,处于一种令人感到舒适的心理状态或行为模式区域。当你感觉很轻松,没有压力,并且不想做出改变时,就是处于这个区域。

学习区”,是面对对自己有一定挑战的学习任务,会感到不适,但是努力了还是能接受。当你努力抵抗自己懒散的欲望,每天充实地学习,并感到自己不断成长和进步时,你就在这个区域。

而“恐慌区”,是超出自己能力范围太多的学习或工作任务,令人感到严重不适。在这个区域你感到压力很大,疲惫不堪,甚至可能崩溃,难以坚持。

在上面游泳的这个故事中,孩子希望处于“舒适区”中,因为每一次的撤一块浮板,都会带给自己不安全感,都需要付出更多精力和心力去应付,这样的感觉不好受

奶奶也不能接受孩子离开“舒适区”,因为孩子难受的神情和言语,让她重新感受到自己曾经受苦的感受,这样的感受让她很不舒服。她只希望看到孩子开心的样子,那是她的“舒适区”。

妈妈也有自己的“心理舒适区”,希望孩子愉快顺利地学习游泳。但是她知道孩子需要适度离开“舒适区”。

虽然她看到孩子难受她也难受。但是她会将自己心疼孩子的难受,和孩子害怕突破舒适区的难受分开。她知道获取新的技能必然需要付出突破原有模式的努力,孩子必须经历这样的难受

03 让孩子从“舒适区”走进“学习区”,家长要有思路和步骤

如果一味迁就孩子,让他们留在“舒适区”里,他们会懈怠、懒散,永远不会有进步。

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一定要推一把,让他们从“舒适区”进入“学习区”,帮助孩子成长。

首先,判断“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

我们既要让孩子有进步,又不能让孩子做理所不能及的事情。因为注定失败的事情只会挫败孩子的信心而没有任何好处。

所以,选择好孩子努把力就能达到的“学习区”很重要。它虽然会让孩子有些不适,但是克服这种不适带来的进步,能让孩子心智和能力都有所成长。

第二,父母要做出榜样:接纳不适感,并相信孩子最终能做好。

遇到未知或陌生的情况,人都会感到不安。这种不安虽然不舒服,但是我们还是需要去面对和接受它们。

当孩子告诉我,她哭是因为害怕背浮和手浮撤下之后,自己会沉下去。而且撤下去之后,自己明显感觉浮力减少,身体往下沉,这样的情况她以前从来没有遇到过,这让她更加慌乱和害怕。

我蹲下来和她沟通:

“你的慌张和害怕,是面对一种新情况的正常感受。

妈妈在学游泳的时候,也是和你一样的心情,因为还不会在水中很好的控制身体,就会害怕沉下去。实际上,这是每个学游泳的人都会经历的过程。

但是,经历过一段这样控制不好身体的时间,最终妈妈还是学会了在水中不带浮板游泳。

你的教练比妈妈那时候的教练要更专业,她更有能力教好你;而且你的协调性和悟性更好。

你在不安的时候,要想到这些,并尽量放松地跟着老师的指导去做,一定会做好。”

父母对孩子坦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走出挫折的过程,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父母可以接受自己的“不安”,他们会相信父母的话, 从而相信自己。

第二,明确自己需要进步的方向和具体步骤

处理好孩子的情绪之后,就是协助孩子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了。

比如你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怎么安排学习的,有什么难点,解决方法如何。这些都可以和孩子探讨,让孩子在探讨中逐渐清晰,清晰的过程,孩子就已经在明白和消化了。

再比如说游泳这件事,我会跟教练及时沟通,学会一种泳姿基本分为几个步骤,每个步骤学几次,孩子学完后的问题是什么,需要课后怎么沟通和练习。

而对于孩子,我会询问她这节课的收获和感受,以及她自己理解的老师说的要点和主要的问题。我对于她说的内容给予肯定和补充。

在确认孩子知道自己需要改善的要点之后,每天都会有针对性的练习。

这样的过程,孩子虽然觉得老师管得严格,但是因为确实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和成就感,难受她也愿意坚持。

第三,学会延迟满足,坚持做该做的事情

吃苦,是有悖人性的。

因为人的本性都愿意停留在“舒适区”中,能不累就不累,能少累就少累,而很难抵御自己享乐的倾向,去吃苦的做该做的事情。尤其对于自控力很弱的孩子,更是如此。

但是,不吃苦就不会有进步。

要成长,就必须吃苦

所以,父母可以用“规则约束”和“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相结合的方式,让孩子“延迟满足”,按计划完成任务。

有一次孩子说:“妈妈,这几天连续游,太累了,明天能不能请一次假呀。”

我耐心而坚定地告诉孩子:

我理解你的辛苦,但是太累这个理由不足以请假。

如果太累就可以请假,那老师也可以不上班老教你;如果今天太累了可以请假,明天后天都可以请假,那永远也不可能学会。

如果你希望有一天和爸爸一起畅游水立方,那你就得坚持学习和练习,克服了这一关,你就离目标更进了。

孩子一直希望和爸爸去水立方游泳,并且是自己独立游。这么一说,孩子很爽快地回应:“我就这么一说,我还是希望能早点学会的。”

当我听到孩子说“请假一天”时,其实我也需要突破自己的“舒适区”——希望在炎热的夏天,忙碌的工作之余能休息一下,而不是还要送孩子去游泳;希望孩子也不用去面对老师的严厉教学,不用去紧张害怕,而是开开心心地玩。

当我突破了我的“舒适区”,告诉孩子我们必须坚持的时候,孩子能感受到这种态度,并且她会有一个信念支持她走进“学习区”:妈妈能做到“延迟满足”,我也能做到。

孩子的每一步成长,其实都是从“舒适区”到“学习区”的迈进。

孩子是否能“延迟满足”,很大程度取决于父母怎样从自己的“舒适区”走向“学习区”,并指导孩子怎样突破“舒适区”。

孩子在模仿,在学习,在坚持,自然也就有持续的进步。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