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建中汤和小建中汤

 旷世奇药 2019-08-27

作者:梅松政

编辑:寸心

大建中汤和小建中汤仅一字之差,均以“建中”命名,其差别在哪儿?

一、基本信息

出处:

大建中汤出自《金匮要略》,小建中汤有多处出处,本文所称小建中汤出自《伤寒论》。

组成:

大建中汤:蜀椒、干姜、人参、胶饴。

小建中汤:饴糖、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

功效:

大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降逆止痛功效,主要用于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病证。

小建中汤具有温中补虚,和里缓急功效,主要用于虚劳里急之病证。

二、组方特点

共同点:

大、小建中汤均为温中祛寒之剂,含有饴糖,有温中补虚功效。其功效特点都注重在“建”,对脾胃实施“提出改善”或“缔造功能”作用。

不同点:

大建中汤以辛热之品蜀椒为君药,该药具有温脾胃,助命火,散寒除湿,下气散结功效;以味辛性热的干姜为臣药,借其温中散寒功效有力助蜀椒建中阳,散逆气,止痛平呕;取人参、胶饴甘温补中而益脾胃,并为佐使之品。药味虽仅四味,但其温建中阳、补虚散寒功效明显,与小建中汤相比较峻,故曰大建中汤。

小建中汤以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药,益脾气而养脾阴,温补中焦,兼可缓肝之急,润肺之燥;以甘温之品桂枝温阳气,芍药养阴血,并为臣药;炙甘草甘温益气,助饴糖、桂枝益气温中,助芍药酸甘化阴而益肝脾,生姜温胃,大枣补脾,共为佐药,既有辛甘化阳,又有酸甘化阴。

辨证点:

大建中汤主要用于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证,辨证要点为:心胸中寒痛(常见为胃痛),腹中寒痛,舌苔白滑,脉细紧或脉沉迟等。

小建中汤主要用于虚劳里急之证,辨证要点为:腹中时痛,按之或揉之或温之则痛减,或心中悸动,面色无华,或四肢痠楚,手足烦热,舌淡苔白,脉细弦而缓等。

三、组方思路

《金匮要略释义》记载,“《本草经》谓蜀椒主邪气,温中,逐痹痛,下气。夫大寒乃邪气也。心胸中大寒痛,呕而不能食,法当温中。寒气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又宜下气,故舍蜀椒莫与,从而可知中不受温,痹痛之不必下气者,则非蜀椒所宜矣。干姜亦温中之品,此证沉寒痼冷之在中者,性动而猖,其势向上,因用蜀椒复佐以干姜,镇以静而仰之使平。有谓附子驱寒止痛,何以舍而不用?曰:夫向上者,阴中有阳,实中有虚,何则?呕为实而有火之证,呕而不能饮食,中气大伤,自不得以附子功也。爱用人参、饴糖补其虚乏。方名大建中汤者,宜矣。”

详细地阐述了大建中汤的组方思路,辛热温中以散寒降逆止痛,甘温补中而益脾胃。

小建中汤根据虚劳病因病机而设。虚劳里急而腹中痛,温按则减,是劳伤内损,中气虚寒,肝来乘脾之故。

也就是说,小建中汤的“组方灵感”来自“久劳”伤及“脾胃”,脾(中焦)土阳虚而肝木乘之,致腹中痛时作。方用大剂量(30克)饴糖为君药,养脾阴,温中府,缓肝急,润肺燥,桂枝温阳以辅助饴糖温中,芍药养阴以辅助饴糖养阴缓肝急,炙甘草、生姜、大枣即辅佐君臣温中、益肝脾,又干好佐使之事,益气、温胃、补脾。

四、临证经验

据文献资料记载,大建中汤和小建中汤均可用于治疗现代医学所称的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脏疾病、慢性肠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属于中焦虚寒,肝脾不和之证。

临证20多年来,笔者总结了一些运用大、小建中汤临证经验。比如,遵循“久病脾虚,胃中寒痛”者选用大建中汤,“久病脾虚,胃痛绵绵”者选用小建中汤。

其中,舌脉是辨别使用大、小建中汤不可或缺的证候。舌淡、苔少、脉细,是运用大、小建中汤的前提,苔少而滑,脉细紧者,选用大建中汤,苔少而白,脉细弦者,选用小建中汤。

还有,大、小建中汤中均有饴糖这药,并且是小建中汤之君药,临床采用“辨证思路不离古,运用方剂不迂古”思路运用,往往还是会受到“事半功倍”之效。比如,遇小建中汤证时,可用炙黄芪“顶贴”饴糖。

从中医学理论来说

大、小建中汤均属于温里剂,均含有辛热之品,阴虚火旺或实热内阻之证者,应当禁用。

总而言之,从大方向看,大、小建中汤均属于补剂,有明显实邪之证,避免使用。

链接

喜欢我,就点一下“在看”

GIF

内容来自腾讯新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