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一、病因病机 根据流行病学研究,慢性病毒性肝炎呈世界性分布、各国感染率不相同。全球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多达3.6亿,我国占其中的1/3,一经感染上,病情缠绵,不易治愈,本病属中医学的“胁痛”、“黄疸”、“积聚”、“疫毒”等范畴。该病多由湿热疫毒为患,机体正气不足,无力拒邪,以致湿热邪毒隐伏血分,阻滞气机,肝气不舒;湿邪停滞,困阻脾阳;热扰营血,肝失柔养;耗劫津液,致肝肾俱虚。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正气之不足,主要应责之于脾胃气虚。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旺,人之气血充足,而有足够能力抵御外邪入侵。脾主运化水湿,乙肝疫毒为湿热毒邪,即使感染乙肝疫毒,若脾土强则水湿运行正常而湿无所恋,热无所依,病情向愈。此正如《幼幼集成》所说:“脾土强者,足以捍御湿热,必不生黄。 二、临床表现 乙肝疫毒病位在肝,肝有病则易乘侮脾土,故临床出现体倦乏力、食前纳呆、恶心呕吐,口苦胁肋胀痛,热者,表现为头身困重,少气懒言、身目发黄而色泽晦暗、胸闷腹胀、纳呆恶心、大便稀溏,舌苔白厚而腻,脉弦缓。 三、治则 健脾利湿,清热解毒,行气解郁,滋肝活血 四、处方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在用药时,须注意清不宜太寒,利湿不宜太燥,疏肝不宜太过,活血不宜太破,健脾不宜太壅,滋阴不宜太腻,以免影响各脏腑之气血阴阳平衡,应努力达到“医道平衡。 全国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的邱健行教授,在多年临床实践中,摸索出以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法组方的“调肝汤”由溪黄草、蛇舌草、鸡骨草、半枝莲、虎杖、白术、茯苓、薏苡仁为主组成,经临床验证,具有良好的改善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和较好的抑制乙肝病毒作用。 五、按语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外感湿热疫毒引发,要使病愈,首先驱逐外来病邪。湿热毒邪胶着,贯穿整个病程始终,故清热解毒利湿法须贯穿整个治疗始终,这是治疗之关键。引起乙肝的湿热毒邪也不同于一般的湿热病邪,其性胶着顽固,驱邪务尽,要守方坚持治疗,提高病人依从性,延长病程以利驱邪。多用象溪黄草、鸡骨草以及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珍珠草(叶下珠)等甘淡微寒之品,以达清热解毒利湿驱邪之功。 总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病机复杂,虚实相兼,症状多变,缠绵难愈,非一方一药所能奏效,应根据临床表现,辩证施治,择方用药。笔者经多年临床实践证明:应用中药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实为最佳选择。中药膏方,具有药力持久,兼顾全面,集治疗,调理,滋补,扶正,驱邪于一体,且益于长期服用。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中药膏方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等慢性肝病,屡屡得手。 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为:著名中医消化科专家,张雅丽教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