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家导读:四逆汤加减治疗淋证医案案例。 1.白某,女,63岁。反复尿路感染5个月,尿频,色清,尿后小腹胀坠不适,气短,说话稍多则累,舌淡赤胖润,脉弦稍数,寸弱。此证小腹胀坠不适,气短,说话稍多则累,显见大气下陷之象。拟升陷汤合四逆散试之: 黄芪30 g,知母10 g,升麻10 g,柴胡15 g,桔梗10 g,桂枝10 g,枳实10 g,白芍10 g,茯苓30 g,丁香10 g,郁金20 g,炙甘草10 g。 5剂后症情无改进,揣摩夜尿频数五六次,色清,手足不温,查舌淡胖润,阳虚有据,改升陷汤合四逆汤再投: 黄芪45 g,知母10 g,黄柏15 g,升麻10 g,柴胡15 g,桔梗15 g,肉桂10 g,枳实10 g,白芍10 g,茯苓30 g,砂仁15 g,附子25 g,淫羊藿25 g,菟丝子25 g,炙甘草10 g。 space 7剂后,尿频、小腹胀坠等症均有减轻,守方续进7剂,排尿正常。 按:本案初诊,囿于四逆散治“小便不利”经验,投之未效。仔细斟酌,找出症结还是由阳虚引发,改升陷汤合四逆汤而收效。检讨起来,还是阴阳辨诀概念不牢固的问题。对中医而言,经验有时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对固然管用,用不好,思路僵化,就不管用,为医当谨慎。 另外,本案病人脉弦稍数,脉也不乏力,似为阳脉,主热,与其舌象、症状俱为阴象不符,这种脉证不合的现象并非偶见。一般情况下,我都舍脉从病,认证为要。 这是郑钦安很重要的一个观点,与古今诸多唯脉认证者不同。在临床中遇到“病现阴色”,而脉见“浮、洪、长、大、实、数、紧之类”阳脉,我通常均“舍脉从病”,判为阴证,用附子类热药,未见失误。 2.张某,男,25岁。2012年6月16日初诊:因为支原体感染,静脉滴药2周。 现阴茎灼热,龟口发红,撒尿刺痛,目赤干涩,肝区、右小腹抽痛时作,舌略赤胖尤润,脉沉滑寸弱。按症状,似乎湿热下注,以四逆散治之: 柴胡20 g,枳实10 g,赤芍20 g,桔梗15 g,土茯苓30 g,桂枝20 g,川牛膝30 g,乳香10 g,炮姜25 g,车前子25 g,甘草15 g。7剂。 复诊:小腹抽痛消失,余症亦有减轻,舌脉同前,原方加枸杞子25 g 续服。 三诊:阴茎灼热又有反复,且口鼻亦感灼热,尿略黄,便溏,舌略赤胖尤润,脉仍沉滑寸弱。反复捉摸,还是应当从阴证着眼,改方四逆汤合封髓丹加味: 附子25 g,炮姜30 g,黄柏15 g,砂仁15 g,肉桂10 g,知母10 g,土茯苓30 g,川牛膝25 g,炙甘草30 g。7剂。 四诊:诸症又皆减轻,上方附子增至30 g,加党参30 g,白术30 g,车前子25 g,再予7剂。告愈。 按:此案走了弯路,初诊时囿于阴茎灼热,龟口发红,撒尿刺痛等表现,按湿热下注论处,虽然症状亦有减轻,但再投原方则出现反复,这就要认真思考了。考患者舌略赤胖尤润,脉仍沉滑寸弱,加之便溏,可以说是阴证。其阴茎灼热,龟口发红乃虚阳下泄表现,三诊时口鼻又增灼热,则可能是凉药伤阳,逼阳上越所致,皆属假火阴火。改处四逆汤合封髓丹温阳潜纳,方向对路,方才收效。我所称中医四大假症中,假火(热)或称阴火,可以说是最常见、最容易误辨误治的病症,郑钦安所谓“千古流弊,医门大憾也”。 通常而论,郑钦安是把舌诊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辨认阴阳,可以说是一种创见,观其诸多论述便知。历代医家之医案少有舌象记载,即仲景也不例外,郑氏观点确有突破。本案舌略赤胖尤润,即为认证眼目。 3.梁某,女,64岁。2012年2月22日初诊:憋不住尿,尿频、尿急1年,便干如羊矢,时发胸痛,走路急了则气短,易汗,手足凉,畏冷,舌略赤胖润,脉滑数软寸弱,右兼弦象。此肾虚关门不固,兼见大气下陷之症,高龄老人,终归阳虚,拟四逆汤加味,肺肾兼顾: 附子30 g,炮姜30 g,肉桂10 g,赤石脂30 g,丹参30 g,檀香10 g,砂仁10 g,红参10 g,黄芪30 g,肉苁蓉30 g,生麦芽30 g,细辛10 g,炙甘草60 g。7剂。 复诊:尿已可憋住,便干缓解,余症均有减轻,前方调整: 附子30 g,干姜15 g,红参10 g,五灵脂10 g,黄芪30 g,茯苓30 g,白术30 g,生麦芽30 g,细辛10 g,桂枝25 g,炙甘草30 g,生姜15 g。7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