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蜇人疼上天的毒虫子,居然还能吃!

 零壹贰012 2019-08-28

我小时候最害怕的生物就是各种毛毛虫,不是因为它们蠕动的身体会对我造成心理伤害,而是因为它们蜇过我无数次,对我的身体造成了实质性的化学伤害,还给我留下挥之不去的心理阴影。

打小生活在云南的我,童年是这样的:走艰险山路要扶木栏,结果一把握住一片毒蛾幼虫,幼虫被捏爆浆了,我的四指也中毒了,肿胀疼痒,半个月不能弯曲;采野生蘑菇要钻林子(日历娘提醒:不要采食野生蘑菇,有中毒风险),结果一头撞上满树枯夜蛾幼虫,蘑菇采着了,我的身体也中毒了,全身过敏,痒肿久久不散;田间游玩喜欢踢植物,结果一脚踢中几只刺蛾幼虫,幼虫踢飞了,我的腿也中毒了,疼痛难忍,热泪盈眶。

很多人都被毛毛虫蜇过,而毛毛虫中杀伤力最大的就是刺蛾。“刺蛾”这个词可能有些陌生,但你肯定听过它的俗名:洋辣[lá]

黄刺蛾(Monema flavescens)幼虫,(让人看着就肝颤的)洋辣子代表。图片:翦翳翎

洋辣子的家谱

洋辣子在一些地方是带毛“毛毛虫”的统称,一些地方则专用于称呼“刺蛾”(Limacodidae)。

中国有几百种刺蛾,本文的主角褐边绿刺蛾Parasa consocia)是最常见的刺蛾之一,几乎遍布全国。

褐边绿刺蛾成虫。图片:翦翳翎

褐边绿刺蛾又被称为“黄缘绿刺蛾”,它是鳞翅目、刺蛾科、绿刺蛾属的一员。绿刺蛾属曾有两个属名:ParasaLatoia,后来Parasa被当作Latoia的异名来处理。再后来的研究发现,二者其实是两个属,于是“Parasa”又恢复了自己的地位,在中国还统领了44个绿刺蛾属的物种。所以褐边绿刺蛾的学名应该写作:Parasa consocia

小短腿近似没有

褐边绿刺蛾是一种完全变态昆虫,它一生需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而它最引(穷)人(凶)注(极)目(恶)的阶段就是幼虫时期。

刺蛾幼虫及其取食叶片痕迹。图片:翦翳翎

褐边绿刺蛾刚孵化出来后不会马上开始取食叶子,也不会吃掉自己的卵壳。过了1~2天,蜕皮变成二龄幼虫后,它们会吃掉自己蜕的皮。它的低龄幼虫黄白色,透明状,常群集在叶背面取食。群集的幼虫蜇人时的效果会大大增幅,而且它们藏在叶子后面让你防不胜防。低龄幼虫只吃叶肉并留下叶表皮,在叶面留下半透明的“天窗”。大龄幼虫浅黄绿色,背部长有一条天蓝色的纵带,纵带两侧还长有黑点,身体末端还长有醒目的四个黑色枝刺。大龄幼虫会分散取食叶片,常常从叶片边缘开始取食并吃光整片叶子而留下叶柄。

许多鳞翅目幼虫除自身长有的三对胸足外,还会在腹部长2~5对腹足用于抓握物体,但多数刺蛾的腹足退化呈蛞蝓状。褐边绿刺蛾幼虫的腹足消失,但它却在每个腹节都长了一个扁圆形的吸盘,一共7个,用于抓握。

臭椿皮蛾(Eligma narcissus)幼虫,昆虫学上有时将最后一对腹足称作“臀足”。图片:翦翳翎

眉原褐刺蛾(Setora baibarana)幼虫腹足退化呈蛞蝓状,并用吸盘状的“底盘”抓握叶子。图片:翦翳翎

容嬷嬷扎针中

大多刺蛾的幼虫都长有各种各样的刺状毛,被称为“枝刺”。褐边绿刺蛾也拥有枝刺,在刺蛾里,它的枝刺算是“中规中矩”的一种,不算夸张。

枝刺内部连接着刺蛾的毒腺细胞,它蜇人时会快速将毒腺细胞中的毒蛋白注入人体皮肤,从而引起炎症。刺蛾幼虫平时的枝刺都会收拢在一起,当它遇到危险需要攻击时,它就会立马张开所有枝刺,做好将毒蛋白注射出去的准备。张开的枝刺扩大了攻击范围,也能很好地保护自己。像极了“炸毛”的刺猬。等危险解除后,它又收拢起枝刺并愉快地进食。

眉原褐刺蛾幼虫,“炸毛”前正安静地吃东西(左),“炸毛”后尽量展开自己的枝刺用于防御(右)。图片:翦翳翎

“洋辣子”这一称呼体现了刺蛾幼虫蜇人后带来的感觉:火辣辣的疼。刺蛾蜇人后引起的病症被称为“刺毛虫病”,它包括刺毛虫皮炎、刺毛虫眼病、过敏性心脏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及哮喘四种临床表现。大多数人被刺蛾蜇了以后只会出现刺毛虫皮炎,即伴随水肿、斑疹、奇痒、灼烧感、剧烈疼痛等症状,少数人会出现严重过敏反应。但是,单“剧烈疼痛”这一个蜇后反应就能让很多人留下伤心的眼泪和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

刺毛虫皮炎的感受总结起来就是:剧烈疼痛伴随着奇痒,不挠就痒得受不了,一挠一接触,伤口皮肤就如割皮般疼痛。幸运的是,这种疼痛感一般只会持续几分钟,所以忍过劲儿就没事儿了。

其实,并非所有刺蛾都有枝刺,还有一些刺蛾是没有枝刺的,它们也不会蜇人。

光眉刺蛾(Narosa fulgens)幼虫,全身光滑无枝刺。图片:翦翳翎

虽然洋辣子能把人蜇哭,但若忽略掉这个恐怖的事实,远远地观赏刺蛾幼虫,你会发现这些虫子真是太好看了。很多刺蛾幼虫有艳丽的花纹,有些甚至堪比宝石。要是洋辣子不会蜇人,我定要把它们放在掌心仔细把玩一番。

眉原褐刺蛾幼虫的不同色型,十分好看(一个心有余悸的日历娘:你确定??)。图片:翦翳翎

破茧成蛾

吃完最后一餐后,褐边绿刺蛾幼虫就要开始建造自己的房子(茧)化蛹了。一些刺蛾选择在树干或树枝上化蛹,它们会造一个石灰质的茧,非常坚硬。褐边绿刺蛾则会选择在树干基部甚至土中化蛹。它的茧为暗褐色,茧上有时带着白色丝毛,看起来与羊粪蛋十分相似。

贴在树干上的刺蛾蛹,刺蛾已经羽化离开。图片:翦翳翎

褐边绿刺蛾羽化为成虫后,就能开始交配产卵。它们白天会藏在叶子背面,晚上会出来找对象。成虫身体以绿色为底色,胸部背面中央有一条红褐色纵线,前翅基部各有一个红褐色斑,前翅外缘还有一条浅黄色宽带。雄成虫的触角为羽状,它借此来寻找雌成虫的气味。雌成虫的触角则为丝状。

绿刺蛾属的成员在成虫时期几乎都是绿色,在刺蛾中算是颜值偏高的种类了,其中跟褐边绿刺蛾长相最为相似的,要数迹斑绿刺蛾 (P. pastoralis)。两者的区别在于:迹斑绿刺蛾前翅基部褐色斑外围还有红褐色的斑块,像纸板上的油渍一样。

褐边绿刺蛾(左)与迹斑绿刺蛾(右)。迹斑绿刺蛾翅膀圈出的部分呈现红褐色,像褐色硬纸板上的油斑。图片:翦翳翎

与洋辣子相杀相爱(?)

褐边绿刺蛾在中国分布很广,有记录显示,它会食用多达32科66种植物,尤其喜欢吃果树叶子,比如梨树、桃树、枣树、柿子树。在枣树上碰见它的几率非常高,我小时候摘枣子吃就经常被蜇。它大量发生时会严重危害果树生长,这时它就成了果树害虫,我们也要想办法防治。

再者,褐边绿刺蛾能引起人类刺毛虫病,这也需要我们好好关注。褐边绿刺蛾在城市里的行道树上也非常常见,它会吃行道树的叶子。城市里的行道树不能经常打农药,这就给了它可乘之机。而除了幼虫本身,死虫子和蜕下的皮都可以引起刺毛虫病。

仔细想想,行道树下是穿行的人流,行道树上是不停咀嚼的刺蛾幼虫。忽然强风一吹或是哪个熊孩子对树干飞踢一脚,刺蛾幼虫纷纷落下,飞到脸上、脖子上,只听得树下一片惨叫,随即便传出阵阵哭声……这简直就是恐怖故事。

绿刺蛾(Parasa sp.)幼虫群集于核桃树叶背面取食(日历娘:最上方的一只幼虫,接近头部的枝刺,好像一双豆豆眼)。图片:翦翳翎

褐边绿刺蛾的防治也不难:第一,人工捕捉,但要注意别捉虫不成反被蜇;第二:化学防治,该打什么杀虫药就打什么杀虫药;第三:农业防治,修枝剪叶勤翻土;第四:生物防治,合理利用各种天敌进行防治;第五:物理防治,晚上点灯把趋光的成虫引诱过来后杀掉

另一方面,这样可怕的褐边绿刺蛾,在一些人的眼中居然是不可多得的美味(这里不用担心它的毒素问题,它的毒素为蛋白质,一加热就变性了)。

刺蛾的食用历史非常悠久,它的食用人群主要位于中国东北地区。东北人把刺蛾的蛹叫做“洋辣子罐”。秋末冬初时分,树上的叶子都落光了,一个个洋辣子罐在枝头上垂着、树干上贴着,尽惹人馋。用火烤,香脆可口,泛着金黄油光;用油煎,香脆酥软,飘着肉香……东北地区的洋辣子罐向来是当地特色菜,价格也不菲,一些当地人甚至在自家果树上养殖这些虫子。但他们养殖的主要是黄刺蛾的蛹,褐边绿刺蛾倒不多见。但如今科技发达,市场需求量大,有人在全国采集刺蛾蛹用于补充东北市场,难免会采到褐边绿刺蛾。

黄刺蛾蛹挂在枝头,刺蛾还未离开。相信很多人都对这种鸡粪配色的小硬疙瘩很熟悉。图片:翦翳翎

说起吃虫子,怎么少得了云南人呢?云南人并没有吃刺蛾蛹的传统,但云南部分地区的人会刺蛾幼虫。他们采来刺蛾幼虫后,先把它们烫熟,然后炒着吃、油炸着吃或是烧着吃。虽然活的洋辣子令人闻风丧胆,但熟的洋辣子就让人喜闻乐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