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乐遗址的古灶旁,发现一种“怪”器,专家研究后说:它是火簸箕

 历史解密坊 2019-08-28

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专家经常会发现一些造型奇特的器具,它们的出现会给大家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和迷惑。1977年,文物专家在沈阳新乐文化遗址的古灶旁边,发现一种“怪器”,它的外壁竟一边高一边低,看着就奇形怪状,它究竟是什么东西呢?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1977年,施工队在沈阳北郊新乐工厂附近施工。在深挖地基时,工人竟发现大量的陶器碎片。根据以往的经验推断,施工队长怀疑该地有古墓,立即让工人停止施工,并将消息报告给当地的文物管理局。

文物专家接到消息,带着专业的工具赶到现场。经过现场考察后,该地确实存在遗址。紧接着,专家决定对该地进行保护性发掘,该遗址是原始社会母系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村落遗址。它占地面积17.8万平方米,集聚地约为2.5平方米,房屋建筑十分密集,整体的布局与半坡文化很相似。

在清理的过程中,一位年轻的文物专家,在古灶旁边发现一个造型古怪的器具,看上去让人就会觉得莫名其妙。

专家为更好的研究,先将该器具运回研究所。专家们随后开会,开始对这件怪器,进行仔细的研究,从整体造型上看,这件东西是一件形制特异的斜口器,它外壁一边高,一边低。在我国古代,古人会将特定的物品摆在指定的地点,方便随取随用。大部分专家认为该器是一种与生火有关的东西,因为它是在古灶旁被发现的。紧接着,专家对将器具中的黑色物质进行化验,并确定该物质是草木燃烧后产生的灰烬。此时,专家们有了新的猜想,它有可能是火种罐之类的东西。

火种罐是保存火种的一种器具,指的是将燃烧的火炭放入罐内,并在上面放上黑炭,密闭容器口后,罐内的木炭就可以持续燃烧,采火的时候,只需打开火种罐,用起来非常方便。

从整体造型上看,遗址中发现的器具密封性并不好。专家通过翻阅资料,最终弄清这件物品的用途,它就是“火簸箕”。古人在生火的过程中,会将火簸箕放在古灶旁边,闲置的时候,会将其放在角落里,而为方便取火、载火、传火,火簸箕才会口敞如撮。

5000年前,作为红山文化一部分的新乐遗址,可以用来取火的材料非常多,每到六月后,因为天气潮湿,古人就会因私人的火种罐取不到火而发愁。为解决这个难题,他们决定采用老办法,每个村落都会准备几个公用的火种堆,并派专人看守,大家需要火的时,可以自己过去取。就因为这种情况“火簸箕”被发明出来。

在当时社会,火簸箕是集体取火用品,而火罐子却是私人用品,两者在用途上还是有一些区分的。

遇到困难就解决困难,古人在生活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竟发挥主观能动性,制作出非常实用的火簸箕,这件物品不仅凝聚了人类智慧的结晶,更体现了工具在逐渐优化,社会在不断进步。如果说古人留下的物品,是传播历史文化的载体,而考古就是就是打开历史文化的钥匙,让我们看到几千年前古人真实的生活情况。

如果各位读者对沈阳新乐文化遗址出土的物品感兴趣,可以去当地的博物馆看一看,并近距离感受文物独有魅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