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 · 文 · 来 · 啦 · 现在想想大概的主要原因是,每年的年底任务都特别重,年度的总结,明年的计划,以及年会。 尤其是我们部门又是年会的主要负责人,所以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我几乎都是【过劳肥】。 特别希望在服装的颜色上对自己起到补偿,甚至是点燃的作用。 因此很容易就乱了章法。 尽管明白黑白灰的搭配最保险,却任性极了,不希望走寻常路。 加之12、1、2,这三个月算是北京比较冷的月份,而此时的服装几乎都是大衣或者羽绒服为主,满大街看上去大家都穿的像狗熊一样。 真的是心情无法放光芒啊~~ 于是这也导致2月底就超标了,购买的单品数量到达了12件。 也算是报复性补偿消费了。 小结一下: 03.服装有时候的确是心情的产物,我们大部分在乱穿的时候,其实是希望在心里获得某种补偿。 3、4、5三个月过的比较两极,一方面是更换了工作,所以服装几乎以偏保守为主。另外一方面在调动情绪和寻找目标当中来回游移。 之后处理家事,后来选择辞职后,北京的天气也就开始热起来了。 没有了上班的场景后,反而选择了停止买衣服。 可见衣服真的是社交场合的产物。 这时候购买的服装单品累积到17件,比原来的目标超过7件。 由此可见原本定计划的时候还是低估了自己。 小结一下: 04.服装更多时候是为了社交场景服务,一旦脱离了社交场合,服装的风格和存在的意义就会减弱。 6、7、8,这个三个月平和了很久,一方面是因为每周出门的时间大部分是1-2次,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夏天真的很热。 不穿衣服都出汗啊~~能有穿搭的时候就是T恤+大短裤。 这个夏天算是我人生最难忘的夏天,穿了一夏天的T恤配短裤,哈哈~~ 8月初迷恋上了速干类型的运动衣,一方面和自己购买了健身私教课有关,一方面也可能是遇到了李宁这个运动品牌打折,一口气买了七件运动短袖,自此购买单品数量飙升到31件。 看来真的冲动是魔鬼啊! 8月中身材变得结实了一点,线条变好了,入手了两件zara打折的外套。 至此,年度购买单品33件,或许应该算终结了吧~~ 对了,昨晚又下单了两件衬衫和一件夹克。 嗯~~36件了~~~捂脸。 小结一下: 05.服装的购买欲望会因为身材和心情的变动而浮动,购物场景的增加会增添购买几率,下次再定计划我大概就知道,如果按照一年来算的话,36件衣服会成为我的参考基数。 最后我的一些小的体会和总结: 06.我们始终要明白,衣服是穿给别人看的,因此穿衣服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别人以为的那个你】和【你希望成为的这个自己】当中寻找一个平衡点。 07.比起服装的搭配以及风格来说,了解自己以及懂得自己更重要,要多多审视自己,明白自己的长处,利用服装去凸显,然后尽量遮蔽自己的短板。 08.服装搭配一类的书是非常有必要看的,尤其是一些原理性的内容,会让你逐渐找到自己的服装坐标。如果能从材质、剪裁、廓形上区分,即便是同样的白裤子,你也能看出区别。 推荐《基本穿搭》这本书,对我很有用。 09.如果你是个上班族,对你来说最好的穿搭法则就是买衣服的时候问问自己,这件衣服我能在什么场合下穿?一般来说你的【上班穿的衣服】和【纯私人的衣服】的比例应该是7:3或者8:2比较合适,所谓的同事聚会以及同行碰头你也不可能穿着太过休闲。 10.大部分人乱穿,是因为真的很想做自己,但如果你把服装当做是自己的第一张【印象名片】,也许你就会善待它们,虽然我冬天非常讨厌那件偏保守的格子西服配黑色高领,但它的确是面试神器,很出众。 12.与其纠结服装的颜色和花纹,不如多学学服装的材质,以及现场看一下服装的廓形,这些会更重要。 13.一件衣服是否有性价比,是看这件衣服洗过之后是否变形,或者是否需要熨烫而得来的,难打理的衣服,再便宜都不要买,你只是买了麻烦。 14.不是说廉价的衣服不要买,而是便宜的衣服真的穿不太出很贵的样子,尤其是在你没有掌握基本的穿搭法则之前。 15.长袍马褂啥的,挺挑人的,买之前真的建议去试试,穿出门需要挺大勇气的,嗯……年纪越大的人,还是不要穿全套纯国风,很容易像戴上手串的大爷,虽然我自己感觉挺良好的,但同学的反馈是出奇的一致。哈哈~ 16.你的样子,是你自己决定的。掌握了基本之后,再做提升,会好过你一直希望追求风格,最后变得不伦不类。 最后.其实我们真的不需要很多衣服,节制,有时候是一种更高阶的自律,而一步一步懂自己,也是了解自己的一个过程。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做自己,爱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