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明上河图》漫谈

 摄影姥 2019-08-28

《清明上河图》漫谈

2010年5月12日。

《清明上河图》我见过四幅,一是故宫张择端本,一是仇英本,一是乾隆本,一是现代临本。此图临摹者甚多,听闻北京荣宝斋冯忠莲女士临本甚好,但我只见过广州某家临本。

仇英本其实不是临摹,而是创作,只是大构图类似《清明上河图》而已。所画者江南风俗,设色笔墨较张择端远甚,尤其是树法,功力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乾隆本由陈枚、孙祜等五人奉旨作,后半段作青绿山水,颇艳俗,清代院画往往如此。

虹桥是全幅重点

《清明上河图》的重点在虹桥。张择端本虹桥为木结构,桥上人来人往,桥下有一大船欲过桥洞,船到桥头尚未直,有撞桥之危险。船夫蜂拥而出,或放桅杆,或撑竹竿,或长竿钩搭,或挽绳盘索。桥栏处、岸边、后继的船上,都有为之着急的人,众人的目光投向这一大船,人声鼎沸,紧张热闹。所以我说《清明上河图》是有声音的国画,张择端不但画了一个大市面,也画出了市声。

《清明上河图》漫谈

仇本、乾隆本,改虹桥为石砌,整齐光洁,顿失趣味。而最要命的是取消了大船过桥之危险情节,上无呼喊之观众,下无博命之船夫,整幅画由此解散,变成平铺直叙。高手和俗手之分,有时就差一点点。

《清明上河图》漫谈

《清明上河图》漫谈

画风画声最难

你会画「风」吗?绘画最难就是画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风、声音、空气…..都是难画的事物。一九五一年,老舍造访齐白石,在桌上看到清代诗集,随手翻开,见查慎行有「蛙声十里出山泉」诗句,遂以此为题,请齐白石作画。齐思索良久,数天后画一山泉,从山涧乱石中流出,中有数只蝌蚪。画面上没有青蛙,但蝌蚪随山泉而出,蛙声已得矣。齐白石不善山水,但此构思颇为精妙。

《清明上河图》漫谈

《清明上河图》三个版本,故宫张择端本中酒旗皆下垂,可知该天没有风。另一证据是河上没有船悬帆;所行者,或摇橹,或纤拉,或篙撑。汴河系引黄河水而成,水流甚急,且粮船皆逆流而上,没有风的助力,当然非常辛苦了。

《清明上河图》漫谈

仇英本的水和张本不同。张本的流水,是大河之湍流;仇英改为白头浪。这种浪如沸如煮,必须风大,方始出现。可惜河面帆船的桅杆,都是垂直平行的,好像这些船都在静水中,绝无摇摆,这是矛盾一。仇英确实画了风,酒旗飘扬,虹桥两岸的杨树,也顺风飘摇,然站在高处如虹桥顶的人,衣裾没有一个飘动的,这是矛盾二。宋‧文同《晚至村家诗》:「旧裾飘风采桑去,白袷卷水秧稻归」,清‧厉鹗《疏影‧轻阴冉冉词》:「寒添白袷清明后,扫不尽随风微敛」,写风都很细致,仇英之思虑,不能称工巧。

《清明上河图》漫谈

至于乾隆本,也画了风,风向和仇英本相同,且有人在放风筝,河面细波微澜,可见只是微风,较仇英为合理矣。此种院画,奉命而作,歌颂太平,故处处小心,就连城内外的屋顶,瓦片簇新,没有一块破损,韵味全失。前隔水上有乾隆御制诗:「蜀锦装全璧,吴工聚碎金,讴歌万井富,城阙九重深」,这就是政治主题。

《清明上河图》漫谈

《历书》谓:「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气清景明,故名清明,是为至要。如果以「清明时节雨纷纷」为特点,便要考虑风雨对每一处、每一人的影响,未必讨好。像这样大场景的风俗画,张择端选择了气清景明的一天,构思正确。

屋顶不必整齐

《清明上河图》的屋顶,诸本画法不同。

这里举张择端本和乾隆本为例,乾隆本太过整齐,十足界画味道。

旧时房屋之顶,有新有旧,有高有低,岂能一律?诸本之中,唯张本得之。

《清明上河图》漫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