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9:青岛劈柴院

 老苞米的书屋 2019-08-28

     这几年走了几个地方,自己觉得“资深”了,居然添了毛病,敢说自己审美疲劳了。
     所谓的审美疲劳,就是对江南千篇一律的粉墙黛瓦、小桥流水有些看腻了,昔日惊艳的感觉像是在一夜之间退化了,便想另辟蹊径,开始迷恋老街了。老街,不是古街,我指的是民国时期的街道。就是想看到一些与众不同景观。

       已经是第二次来青岛了。在青岛北站附近找家旅店住上一宿,然后玩上一天。
       此时是七月末,天气燥热,走不上百十步就会大汗淋漓。累了就会找个树荫下歇一歇。
   这儿是北站附近的一条普通的街道,我坐在一张椅子上,用手机拍了一张照片,竟然看上去很美,一直没舍得删。住进旅店后,发了个朋友圈,自鸣得意地说了一句话:
   青岛真的很美,随手一拍,就是一幅画。

   次日,乘公交车去了青岛站,按图索骥,去了一个非常“小众”的地方——劈柴院。
   知道劈柴院,是因为几年前看了一部电视剧,名字叫《青岛往事》,品质不错,黄渤主演的,剧情记不太清楚了,倒是“劈柴院”这三个字记得挺牢固。
   在剧中,黄渤扮演的王满仓幼年去青岛投亲未果,误打误撞进了一个大杂院,也就是劈柴院,被在劈柴院以变戏法为生的好心人姜傻子收留。此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都与劈柴院有关。

     这是电视剧《青岛往事》的剧照,在网上找到的。女主人公之一的姜大嫚,在纱厂做工,走在劈柴院的胡同里。
     昨天查资料时得知,剧中的劈柴院,并不是我在青岛时去过的劈柴院,而是剧组根据老照片等历史资料,在无锡的一片空地上搭建的。

     乘公交车在青岛火车站(老站)下车后,没怎么费劲,随着有轨电车路线,徒步走了几站地,问了几个路人,就到了劈柴院所在的江宁路。

    这条街很热闹,算是商业圈,虽然没有时尚的大型商厦之类的建筑,但是商铺鳞次栉比,一家挨一家,显示出一种别样的繁华。

   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劈柴院,像极了我家乡长春的新民胡同。
   这张老照片是我在网上搜到的,这是一幅七十多年(或者八十多年)前的老照片,年代不详,反正是长袍马褂皮鞋礼帽的时光。在这条狭长的胡同里,是长春最热闹的去处,这些由低矮民房组成的胡同,是饭店、茶馆、戏楼等五行八作的场所集聚的地方。这种热闹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八十年代。
   老长春人没有不知道新民胡同的。
   可惜,现在的新民胡同已经在城市建设大拆迁的滚滚烟尘中消亡了,现在什么样子,我已经好些年没去过了。
   应该说,青岛的劈柴院是幸运的。它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

     没走上几步,有个招牌让我眼睛一热,精神为之一振,如同注射了一管鸡血。

   这就是传说中的劈柴院,外表平淡无奇。进了这个胡同,里面大有乾坤。
   一见到劈柴院这三个字,就看得出这是个有历史的大杂院。
   据有关资料记载,1900年,德国租界胶澳初期,那时青岛人的生活燃料都以木柴为主。由于德国人的建的砖瓦窑场大都建在这一带,于是卖劈柴的小贩就在窑厂附近的一处院落开辟了劈柴市场,由此渐渐地称其为“劈柴院”。后来,随着胶济铁路的开通,山东煤矿开采的煤炭开始不断运到租界地,煤炭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原料,劈柴市的劈柴也消失了,劈柴院的名字却留了下来。

    劈柴院就是一条狭长的胡同,很窄,目测主街长度也就是一百米左右,宽约四五米,两边店铺密集,摊位的面积很小,最小的不足两平方米,真有些螺蛳壳里做道场的意思。
   据有关资料介绍,当年的劈柴院,可谓热闹非凡,院内主街上多是酒馆、饭店,有闻名青岛的李家饺子楼、张家坛子肉,也有许多不起眼的小吃。
   再有,劈柴院好似娱乐大院,竟然还有一家电影院,名叫大光明。大光明的周围,还有多家茶社。置身劈柴院,堪称吃喝玩乐一条龙。
   除了一般靠杂耍谋生的民间艺人,那些在当时很有名气的大咖,也曾在此表演过。“戏法大王”王鼎臣在此演出时,大名鼎鼎的新凤霞还跑来给王鼎臣助阵。相声演员马三立、山东快书演员高元钧等,都在这儿有过演出。如此看来,这劈柴院还真是棵梧桐树,竟然能招来这么多的凤凰落脚。
   当然,除了这些能上得了台面的表演,也有一些算命的、侧字的先生,为来这里的人问一问前程,测一测吉凶祸福什么的。

     劈柴院入口处的这座雕塑,就是展示当年在劈柴院撂地摊的民间艺人表演戏法时的情景。

    如今的劈柴院,没有当初的那些功能了,已经简化为美食一条街了。琳琅满目的各色小吃肯定超过一百种,多是以海鲜为原料加工成的有地方特色食品,差不多是集青岛小吃之大成。
   据说,虽然这里的小吃这么热闹,当地人却来得不多,大多数是外地的游客。而且这些游客多是吃货,一路走一路吃。

   上面照片的局部放大
   有介绍文字说,如果一走一过,看遍劈柴院,两分钟就可以结束。劈柴院的形状不是我认为的那种四四方方的大杂院,而是一条狭长的小街,小街两侧就是这些低矮的商铺,当然了,胡同里也有几条小胡同,胡同里面就是居民的住宅,也可能是面积或规模大些的茶楼,包括大光明电影院什么的。

   这个档口的面积也就是一平方米多一点儿,怕影响老板的生意,我在侧面拍的,只给他留了小半张脸。
   因为我见到了他的一条广告语,觉得挺霸气——吃过王牌臭豆腐,三天不知肉滋味

   小街内香味扑鼻,吸引着吃货们的嗅觉。
   行至劈柴院主街的中段,游人多了起来,每个小吃的摊位都围着一些游人。可惜,本人不喜欢海鲜,尤其是烧烤类的,更不习惯边走边吃的方式,只能看人家吃的份了。

   上面图片的局部放大
   特色小吃的种类超级丰富,大大地刺激了吃货们的味蕾,他们大多是一边吃着,一边用眼睛寻找其他的品种,目不暇给。

     劈柴院的小吃,称得上色香味俱全,制作的挺讲究,颜色也鲜艳,很能调动人的食欲。

    这些小吃摊点的生意都很不错,摊主忙得不抬头。

    据老青岛人回忆,劈柴院最红火的时期,应该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那个时候,无论是从中山路的东门进,都会看到处处挂着饭店的幌子:“家常便饭”、“随意小酌”、“包子锅贴”、“专门饺子”……初到劈柴院的食客,面对这阵势,一般都拿不定主意进哪家,这时两旁饭店的伙计就会上前拉客,为此打架的事时有发生。

   这是改造前的劈柴院,图片来源于网络。
   十多年前,有关部门对已现颓势、破败不堪的劈柴院进行了改造,许多青岛市民听到这个消息不胜惋惜,以为劈柴院会从此消失。
   这个存在百余年的劈柴院,青岛人对它已经凝结了太深的感情。

    改造前的劈柴院,如同垂暮的老人,没有了活力和生气,不见了昔日的热闹,显得有些落寞和冷清。图片来源于网络。

    按我的方位判断(我的方位感很差),这个门应该是劈柴院的西门(?)。

     一对新人正在门前拍婚纱照,新郎长袍马褂,新娘身着中式旗袍。上面照片的局部放大。

     意犹未尽,又重新从这道门进去,看看有没有遗漏的。

    劈柴院的主街两侧,有条几米长的小巷,进去拍了一张照片。这里大概就是过去劈柴院的民居。木制楼梯和露天走廊的扶手,很有韵味,感觉现在依然有人居住,不好贸然闯入,惊动主人。

    改造后的劈柴院显然是成功的,它不仅是美食一条街,更是青岛一个有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有数不清的游客来此品尝美食。这是往昔的劈柴院不具备的功能。

    上面图片的局部放大,因为这儿人多,摩肩接踵,不便拍照,我遗漏了一个重要的地方,就是江宁会馆。

   这张照片是我在网上找的。
   江宁是南京的古称。现在的江宁会馆是一家集餐饮和娱乐为一体的场所。当年很多名人都在这儿演出过,至今这里还保留着相声大师马三立演出时的位置。

    这道门很有特色,只是不知道门里有什么内容。也许只是作为景观的一部分而存在,它的样式有点儿上海石库门的意思。

   在网上见到一篇介绍青岛劈柴院的回忆文章,我选了结尾的一段文字,作为这篇帖子的结尾,倒是很合适的,毕竟我只是个来去匆匆的过客——“劈柴院留给我们的记忆已不单纯是老青岛的,还有无数城市移民的,或许在青岛的建筑群中,唯一能引起老青岛和城市移民共同关注的只有劈柴院。我们欣喜、庆幸这处特色老街保留的同时,却发现这处老青岛最深处的记忆却离我们渐行渐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