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适《燕歌行》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8-28

高适《燕歌行》审美赏析                         美人帐下犹歌舞!


  据《中国文学史》记载,高适这首诗作于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二十年,唐朝宗室、名将信安王李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二十四年,张守珪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二十六年,幽州将赵堪、白真陀罗假托张守珪之命,逼迫平卢军使乌知义出兵攻奚、契丹,先胜后败。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歌行”即府旧题。全诗如下:

(序)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 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 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 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 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第一段就是前八句写出师。诗的开始两句“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汉家”汉朝,而唐人诗中经常借汉说唐。“烟尘”借代修辞手法,代指战争。便指明了战争的方位和性质,见得是指陈时事,有感而发。接着写道:“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横行”即任意驰走,无所阻挡。“非常赐颜色”这里的意思就是超过平常的厚赐礼遇。这里看似诗人在揄扬汉将去国时的威武荣耀,实则是在讥讽唐王朝。可以说,这“横行”的由来,就意味着恃勇轻敌。这如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所说:“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陆,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紧接着描写行军:“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即撞击。指钲一类铜制打击乐器。即敲击。榆关这里指山海关。它是通往东北的要隘。旌旆中的是竿头饰羽的旗。而是末端状如燕尾的旗。这里都是泛指各种旗帜。逶迤即蜿蜒曲折。碣石即山名。诗人描写了金鼓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气势和场面,也就可以想见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唐朝“摐金伐鼓下榆关”,而匈奴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了。“校尉”次于将军的武官。“羽书”即紧急文书。“瀚海”就是指大沙漠。“单于”即匈奴首领称号,也泛指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猎火”就是打猎时点燃的火光。古代游牧民族出征前,常举行大规模校猎,作为军事性的演习。其中,一个“飞”字表明了军情危急。这一段就写了辞家去国,再到榆关、碣石,以及瀚海、狼山。可以说,写出了出征的历程,以及所见景象。
  第二段写战斗危急而失利。诗人写道:“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极”即到什么尽头。“凭陵”即仗势侵凌。“杂风雨”这里喻指敌骑进攻如狂风挟雨而至。这两句展现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带出一片肃杀的气氛。可以说,胡骑的迅急剽悍,卷地而来,而汉军奋力迎敌,不辨死生。诗人写出了战斗惨烈与将士们的英勇顽强。可是,在如此状态下,诗人却说:“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前线拼斗,阵前半数死去半生还,而将军们人却在营帐中寻欢作乐。这里,诗人把“半死生”与“犹歌舞”进行对比,更加有力地揭露了汉军中将军和兵士的矛盾,暗示了战争必败的原因。

所以紧接着写道:“大漠穷秋塞草腓, 孤城落日斗兵稀。”“腓”指枯萎。“斗兵稀”即作战的士兵越打越少了。也就是说,当时时值深秋时候,大沙漠塞外百草尽凋枯,落日映照孤城,作战的士兵越斗越稀少。这里,诗人承上而来,写了力竭兵稀,重围难解。通过“孤城”、“落日”、“衰草”等意象,营造了边塞阴惨氛围,烘托出残兵败卒心境的凄凉。于是,诗人说:“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身当恩遇”指主将受朝廷的恩宠厚遇。也就是说,那些身受皇家深恩的将军们,时常轻视敌人,到而今边塞之地尚未破除匈奴围困。可以说,这里主要自责了汉将“横行”而轻视敌人,造成了战争的失败。
  第三段写士兵的痛苦,实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诗人写道:“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边庭飘飖那可度, 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 寒声一夜传刁斗。”“玉箸”这里喻思妇的眼泪。“蓟北”唐蓟州,在今天津市以北一带。“度”即越过相隔的路程,回归。“三时”指晨、午、晚,即从早到夜。“阵云”即战场上象征杀气的云。“死节”指为国捐躯。“节”气节。“李将军”指汉朝李广,他能捍御强敌,爱抚士卒,匈奴称他为汉之飞将军。士兵们身穿铁甲守边远疆场而不辞辛劳,在家的思妇望着丈夫远去方向而啼哭。首先就写了征夫离家人体征妇的痛苦。那城南少妇,日夜悲愁,肝肠寸断。但是边境飘渺遥远,怎可轻易奔赴?而遥远的边塞,苍茫一片,更是人烟稀少,也可以说,只有相去万里,甚至永无再见的时候。更何况白天所见,却是“杀气三时作阵云”,而晚上所闻,也是“寒声一夜传刁斗”。如此危急的绝境中,生死难卜。诗人却通过征服与思妇的离别之苦,从另一角度谴责了唐王朝的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与罪责。
  最后写道:“相看白刃血纷纷, 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这里写战斗的结束,也以此结束全诗。

诗人首先写道:“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也就是说,士兵们最终与敌人短兵相接,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神,岂是为了取得个人的功勋!在战场上,士兵们是多么的质朴、善良,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我们从诗人的字里行间,都能感受到其中所蕴含的悲悯之情,而“岂顾勋”反衬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唐将们。

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写道:“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人写了士兵们在沙场战斗拼杀多惨烈,死得也是多么的痛苦,不由得想起了飞将军李广。李广爱护士卒,使士卒“咸乐为之死”。诗人借此与唐代骄横的将军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可以说,这样写,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是个的意境更为雄浑而深远。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气氛悲壮,指责明确

全诗以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比如,“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等,就暗示和渲染悲剧的场面,以凄凉的惨状,揭露好大喜功的将军们的罪责。

其次,对比鲜明,讽刺强烈

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白刃血纷纷”而“半死生”却“岂顾勋”与汉将(唐将)的“美人帐下”还“歌舞”不停地纵情声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结尾提出李广,则又是古今对比。在对比中,矛头所指十分明显,从而大大加强了诗歌的讽刺力量。
  再次,主题深刻,意蕴丰富

我们从主题看,诗歌主要谴责在皇帝鼓励下的将领骄傲轻敌,荒淫失职,造成战争失败,使广大兵士受到极大的痛苦和牺牲。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民族矛盾,而是同情广大兵士,特别是对体贴士兵而骄横的将军讽刺和愤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