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念奴娇》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那时候他因反对新法被贬谪在黄州(今湖北黄冈),时过两年,已经是四十六岁的苏轼,来到赤壁。面对赤壁,触景生情,于是借对古迹的观赏抒发自己不得志的抑郁与高远的情怀,写下了这首《念奴娇·大江东去》。全词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词人首先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大江”即长江。“淘”即冲洗。 接着写道:“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故垒”即过去的堡垒。这里可能指古战场的陈迹。“周郎:即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西)人。东汉末年东吴名将)。这里,词人没有接着“风流人物”来写人,而是写了赤壁之战的具体地点及其史迹。据记载,江、汉一带,地名称为“赤壁”的有好几处。发生在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那一场对三分鼎足的大战,不是苏轼所见的黄州,而是发生在今湖北武昌境内。也就是说,词人面对的“赤壁”不是三国作战之地,但对于苏轼来说,当然是知道的。因而,苏轼却用“人道是”三字来表明,并以“三国周郎”来突出其“赤壁”历史意义,并为下面写重点写周瑜埋下了伏笔。 词人接着写道:“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是接“三国周郎赤壁”而来,正面描摹赤壁风景。词人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赤壁的雄伟气势。其中,“乱石穿空”描写出山之奇峭高峻。“惊涛拍岸”写了水之汹涌澎湃。特别是这几句中的几个词语的运用,很有表现力。“石”“乱”而“空”“穿”;“涛”“惊”而“岸”“拍”,甚至“雪”都会“卷”起来。几个词语动态性是很大的,也很富有力量。可以说,词人在用词上确实很精准,不但描写形象生动,而且更突出了赤壁的气势与壮观之美。 面对如此美景,如此引人激动的景象,词人难以尽述。所以,词人写道:“江山如画。”这样的收束,很见词人描绘的功底,但也可以反映出词人内心的喜悦与被这壮丽气势所感动。画是美的,画也是静态的。可以说,词人在此将动态壮景静态化,表现出内心的赞美之情。 这样壮丽江山,自然也少不了历史舞台上的“豪杰”们。这里的“豪杰”应该指曹操、孙权、刘备等。在词人看来,在这场大战中,最终得胜者的是豪杰,而最终失败了的也是豪杰。这正如于丹教授在《大江东去》一文中所说的:“也许在历史中,谁得天下,谁失天下,才是大家真正关注的结果;但对文人来讲,不以成败论英雄。真正的英雄不是一个职业,不是一个名分,而是一种情怀。”当然,词人苏轼在这里所表现的也是自己的历史观与英雄观,也反映出了苏轼旷达的人生境界。 接着下片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羽扇纶巾”就是手摇动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纶巾:即古代配有青丝带的头巾。 接着触景伤情,写道:“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词人转入自抒怀抱。“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在词人看来,物是人非,而今自己沦落到如此处境,无聊之中,登山观赤壁,最终引起“人间如梦”感慨。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词人只好“一尊还酹江月”了。也就是说,既是如此,还不如借酒浇愁吧。也就是把酒倒在江中,祭奠自己心中这些大有作为的“风流人物”,同时也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 在艺术上,这首词也有它的独特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描写抒情,融合一体;其次,虚实结合,注重细节;再次,想象丰富,意境高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