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舜钦《夏意》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8-28
苏舜钦《夏意》审美赏析

苏舜钦(1008-1048),北宋词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时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苏舜钦这首《夏意》,就是写在盛夏炎热之时所感受到的清幽之境,悠旷之情。全诗如下: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诗歌首先写道:“别院深深夏簟清。”“别院”指正院旁侧的小院。意思是说,小院在宅庭幽深处,环境清幽,有小轩,小轩中有竹席。“簟”即竹席。其中,“夏”字点明节令,而“别院”地点、“深深”和“清”点明了环境。“夏席清”就是说,盛夏里,小院深处,竹席清凉。诗歌一开始营造了清幽的气氛。特别要注意的是“深深”一词在诗歌中的意义。“深深”是叠词,这不仅描绘了形象,而且从声音给人以凉爽幽深之感。这种用法与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的作品《蝶恋花》中“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以及李清照的《临江仙·梅》中“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春迟,为谁憔悴损芳姿”有异曲同工之妙。

接着写道:“石榴开遍透帘明。”这一句承接上句而来。意思是说,诗人坐在竹席上,透过竹帘,只见榴花盛开。这是放大了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夏天别院之美。为什么诗人选择“石榴花”?其实,我认为这一句诗人化用了韩愈《榴花》诗。韩愈诗说:“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苔落绛英。。” 韩愈这首诗写五月榴花盛开的烂漫景象,早生的小石榴已枝头可见,早败的榴花纷纷落在青苔上,青红映衬,十分好看。其中 “五月榴花照眼明”与苏舜钦的“石榴开遍透帘明”就是相同的意义,只是诗人在此加上了一重帷帘。隔帘而望榴花,虽花红如火,却温柔一些,审美感受就显得柔美而无张扬之感,恰与“别院深深夏簟清”的境界融合。

第三句写道:“树阴满地日当午。“日当午”即正午时分。李绅的《悯农》中有“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其中“日当午”也是指“正午时分”。这一句写了正午时分的环境。意思是说,正当夏天中午时分,太阳光下,树荫密布,小院中仍清阴遍地,一片凉意。这一句也许出自陶渊明《和郭主簿》,其中陶渊明说:“蔼蔼堂前林,中夏贮清阴。”也就是说,虽当中夏亭午,而小院中仍清阴遍地,一片凉意。我们从“树阴满地”可想见绿树成林,不写树,而写阴,更显得小院之清凉宁谧。

环境如此清幽,清凉让人舒适,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中诗人又在干什么呢?最后诗人写道:“梦觉流莺时一声。”“觉”就是“睡醒”的意思。意思是说,待到醒来时,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原来他已为小院清景所抚慰,虽然烈日当午,却已酣然入睡,待到“梦觉”,只听得园林深处不时传来一两声流莺鸣啼的清韵。这里,诗人没有写所见,而是写了所听。诗人之所以这样写,同样突出别院的清幽环境。诗人“以动衬静”,通过莺声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这样的写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很多的。比如,南朝王籍在《入若耶溪》诗中写道:“鸟鸣山更幽。”王维《辛夷坞》:“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当然,诗人写别院的“清幽”环境以及在别院的闲适生活,可以说,表现出了自己厌恶官场的政治斗争,远离尘世,过一种清静的生活。这样的“清幽”的环境,恰是诗人情感的寄托,也反衬出了官场政治斗争的严酷与险恶。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侧面描写

诗歌首句是总起句,突出了“清幽”的环境,接着几句,都是围绕着“清幽”而来,可以说,不直接写清幽而给人总是清幽之感。

其次,以动衬静

南朝王籍在《入若耶溪》诗中写道:“鸟鸣山更幽。”王维《辛夷坞》:“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些都是“以动衬静”的代表作。这首诗,诗人通过莺声反衬出这小院的幽深宁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