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审美艺术

 江山携手 2019-08-28

谈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审美艺术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一首《芙蓉楼送辛渐》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诗歌通过描写诗人在江边送友人辛渐的情境,不但表达诗人与友人辛渐的真挚情感,而且也表达了诗人心如冰雪一样纯净透亮的品质。就本诗的审美艺术来说,也很有独到性,现就此作简要阐述。全诗如下: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先,移情手法,倍增孤独

移情作为诗歌的一种创作方法,就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对客观事物作审美关照时,把自己的生命感情外射到物的上面去,使无知觉的客体有了感觉、情感和生命活动能力,从而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这样的创作手法,不但使自然之物人格化,使生活美转化为艺术美,而且使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倍增。这种手法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比比皆是,如,“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的《春望》)读者从这些诗句中可以感受到移情于物所表现出来的“物我统一,我就是物,物就是我”的审美效果。《芙蓉楼送辛渐》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楚山孤”中,一个“孤”字,就采用了移情的手法,赋予“楚山”以人的情感意识。当诗人的朋友辛渐远去了,诗人深感孤独,看着远处的楚山,也觉楚山和自己现在一样是孤独寂寞的。这时候,诗人面对楚山,孤零零的楚山与诗人的心灵产生了强烈的碰撞,“人与事物发生情感交流,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可以说,诗人说楚山的孤独,实则表现自己的孤独,运用这样的表现方式表现出的孤独感比直接说自己的孤独反而更加孤独,也就是其审美效果更好。

其次,婉曲手法,含蓄蕴藉

从文学史上可知,因王昌龄曾因不拘小节,“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开元二十七年被贬岭南即是第一次,从岭南归来后,他被任为江宁丞,几年后再次被贬谪到更远的龙标,可见当时他正遭别人毁谤议论的恶劣环境之中。在这样的处境中为友人送别,其心情凄切可想而知。然而,王昌龄却婉曲表达了自己的心迹。婉曲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代诗歌常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方式和技巧。在诗文创作中,婉曲是指“故意离开本事而不直书其事的一种婉转曲折的笔法”。其特点就在于运用婉转曲折的语言来暗示本事。这种婉曲的手法不但有助于增强诗歌的形象美、含蓄美、朦胧美,而且有助于表现深沉、细腻、缠绵、惆怅的情感意绪。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中,最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就运用了婉曲手法。朋友要到洛阳,面对自己的亲人,肯定有很多亲人对自己的关心与问候,特别是自己的处境等,要朋友怎么回答才好,因而,诗人化用了鲍照《代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诗意来表明自己处境极其人格。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冰心在玉壶”往往用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从修辞的角度来说,这也是比喻中的曲喻。这里,诗人不但用典来增强喻体的内涵,而且借此形象而婉曲地表达了自己的生活状况,也站在亲友的角度设想他们将会向朋友辛渐询问自己处境,要朋友而“一片冰心在玉壶”委婉而含蓄地予以回答,告慰友人。可以说,“一片冰心在玉壶”不是诗人在委婉地给自己洗刷谗名,而是表现的是诗人仍然保持着冰清玉洁的人格。

总之,诗歌通过移情和婉曲的表现手法,不但达诗人孤独、凄凉的生活处境及其对洛阳亲友的深情与思念,而且使诗歌意象生动,含蓄蕴藉,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从而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提升了诗歌的审美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