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生查子·独游西岩》是词人罢官闲居上饶时所作。“西岩”在今江西上饶市南六十里。这个地方的岩石“拔地而起,形如覆钟,中空而悬石如螺,有滴水缘石垂落,水气清冷,为游览胜地”。全词如下: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去。 词作上片首先写道:“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 “偃蹇”即高耸的样子。而在这里,由“高耸”引申为骄傲、傲慢之意。在《左传·哀公六年》中就有“彼皆偃蹇,将弃子之命”之句。杜预《春秋经传集解》中说:“偃蹇,骄敖(傲)也。” “怜”即宠爱,喜欢。白居易《白牡丹》中写道:“怜此皓然质,无人自芳馨。”其中的“怜”即为“喜欢”。这里,词人辛弃疾欲招青山,而青山不来,于是责怪青山骄傲、傲慢,并说从此以后又有谁会来喜欢你?这里,词人通过写山来间接地表现了自己闲居的孤独、寂寞的情怀。接着写道:“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 “生”即语助词。“岁晚”即年终时节,也就是寒冬腊月之时。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时节到了寒冬腊月,十分寒冷,此时的青山也感到冷落孤单,于是它主动邀我来到溪边同住。这里,词人运用了移情手法,把情感移到无情之物上,借以表现情感。这正如辛弃疾在《贺新郎》中所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或者如李白因朋友远去而在《独坐敬亭山》中所说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样;或者如杜甫因为“国破山河在”而在《春望》中写道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样。这里,赋予水光山色以情感,竞来与人相娱了。上片中的四句,通过“招不来”和“劝我溪边住”的对比,可以说,围绕一个“独”来写,但词人感觉到的是独而不孤,这里有多情的“山水”嘛。这样,上片的描写就为下片抒情打下基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