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董思齐(方塘传媒市场品牌中心策划总监) “中国的城市化运动,改变了数亿人的生活。”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城市的发展空间被进一步放大;城市综合实力的提升本身,成为经济增长、产业集聚、人力资源优化的重要抓手;互联网和大交通的快速发展,使得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连接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密。 随着大众消费结构的调整和消费水平的升级,夜色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逐渐扩大,根据商务部相关报告显示,有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从全球范围来看,在卫星拍摄的地球各地夜景中,许多国际性大都市都是灯火璀璨,夜间灯光的亮度也成为一些经济学家评价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 近段时间以来,北京、上海、天津、成都、重庆等城市针对夜色经济纷纷出台相应的措施,成为夜色经济繁荣的催化剂。比如,北京推出繁荣夜间经济的13条举措,打造“夜京城”消费品牌;重庆联动多个业态,开展夜市文化消费促进活动;天津依托海河的区位、资源优势发展夜间经济带,等等。 同时,针对人们的夜间消费需求,越来越多的城市推出了独具特色的夜色项目:以观赏上海外滩夜景为主的夜游黄浦江、融合历史遗址和文化趣味的古北水镇提灯夜游司马台长城、依托优质自然资源发展乡村度假旅游的遵义海龙屯星空帐篷营地。夜色经济由此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之一。 在我们看来,夜色经济不仅是对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以文化塑造城市品牌的追求,其背后更是一场城市与城市的竞争,是对可流动资源的争夺,是产业体系的构建,也是一次城市综合创新能力的较量。 01、夜色经济为城市带来的“热效应” 发展夜色经济是深挖消费潜力、促进城市就业的目标诉求之一,也是提升城市影响力、营造多元文化氛围的必然选择。 不可否认的是,年轻一代是夜间消费的主力军,中国旅游研究院的研究数据显示,“80后”“90后”在夜间旅游消费中的占比分别达到40.0%、19.8%。为了更好地迎合年轻一代的口味,夜间经济也更加向着多元化、场景化、时尚化、娱乐化发展:午夜场电影格外火爆、主题乐园在夜场增加了电音趴、城市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安静、舒适、高颜值的阅读空间。 除此之外,夜间赛事、夜间博物馆、夜间影院和剧院等夜间消费场景的扩充,购物、餐饮、会展、旅游的多领域延伸,构成了夜间经济的有效增长极。配套的交通、金融等相关服务体系等也展现出极大的发展潜力。 在全域旅游的时代,城市品牌与文化旅游之间越来越无边界化地共生发展。一方面,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为城市品牌营销提供了重要的场景构成;另一方面,城市品牌可以优化地区文旅资源的配置和要素的市场化流动,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夜色经济作为城市品牌和城市文旅产品与服务的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影响可谓是多元的,在旅游属性明显的城市中尤为显著。 近年来,西安依托各种各样的营销媒介玩出了夜色经济的新花样:从颇具东方韵味的大唐芙蓉园到时尚而活力十足的大唐不夜城,从万众瞩目的“西安年·最中国”到最近火爆全国的《长安十二时辰》, 西安用它的多元、开放、创新一次又一次地站在了世界的聚光灯下。 与西安同为网红城市的重庆,在夜色经济的映衬下更加凸显地域风采,连夜景都充满了浓浓的火锅味,与重庆错落有致的山城风貌交相辉映。站在朝天门大桥上,街景、江景尽收眼底,汽笛声、音乐声、欢笑声交织一片,搭乘出租车的时候,司机还会热心地问,要不要载你到最佳的夜景拍摄点。 夜市是夜色经济的早期组成,作为宋文化发源地的古都开封,将历史悠久的鼓楼夜市延续了下来,成为游客感受宋文化魅力的窗口。北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夜市直到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宵不绝。”如今的开封鼓楼夜市在现代城市中依然热闹非凡,在这里可以品尝最地道的开封小吃、感受最淳朴的市井风情,那些琐碎的柴米油盐,是人们平淡生活里的一束光。 在我们看来,夜色经济在放大城市亮点、丰富人们生活的同时,更本质的是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不管白天经历了什么,夜晚都会好好治愈你。 对于大城市的上班族来说,夜间消费已经成为刚需,在结束一天的工作之后,夜晚是释放压力、放松自我的最好时机。无论是与三五好友聚在一起,相谈甚欢;还是独自一人寻一处安静之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都是对那个最真实、最纯粹的本真的找寻。 就像日本电视剧《深夜食堂》里所说,这里是“成天加班,疲惫不堪的人,失恋痛哭的人,梦想受挫意志消沉的人,忘却日常乐趣的人,被沉重的工作压得透不过气的人,因上司蛮不讲理满腹牢骚的人,置身幸福之中欢欣雀跃的人——让大家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满面笑容回家的治愈天堂。” 02、需要做属于自己城市的夜色经济 脱口秀节目主持人王自健曾在节目里发问,为什么每座城市都有一条本地人不去的步行街?因为本地人都在另外一座城市的步行街上。正如南锣鼓巷之于北京、田子坊之于上海、宽窄巷子之于成都、楚河汉街之于武汉,等等,过度的商业化使得城市越来越趋同化,在地文化的表达越来越不明显。这可谓是夜色经济火爆背后存在的瑕疵之一。 此外,夜色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之间也存在不少矛盾。 一到夏天,很多城市开启了“全城烧烤”模式,“啤酒+烤串”成为日常聚会的必备“仪式”,露天烧烤不仅占据了街道的空间造成通行不便,弥漫的烟火气和满地的垃圾也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时至今日,广场舞在中国的风靡程度仍不亚于世界杯之于全球的狂欢。虽然广场舞丰富了老年群体的生活、活跃了身心,但是有时候也影响到了城市的正常运转。比如,占用了城市的诸多公共空间,影响了周边的居民;音响声音过大,也会造成扰民现象;还有,广场舞那魔性的曲风一直是年轻人诟病的对象…… 可见,多数城市的夜色经济尚未形成自己的特色,在品质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并且,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对于不断增长的旺盛需求,很多地区还不具备发展夜色经济的条件和能力,北方城市的夜间开放场所密度不如南方城市,存在更多待开发的消费空间,业态丰富程度也相对较低,等等。 对此,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目前我国城市夜间经济多以餐饮、购物为主,企业相关投资、产品和服务供给数量等仍较白天有很大差距,需要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持。”与此同时,夜间经济要与城市历史文化深度融合,体现城市的文化底蕴,打造城市特色品牌,为居民和游客提供差异化、多元化的夜生活。 在我们看来,文化是城市的底色,对在地文化的挖掘、传承和创新应该成为城市发展夜间经济始终贯彻的逻辑,将本地的资源禀赋与文化特色作为塑造城市品牌的核心要素。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城市亮化工程是很多城市发展夜色经济最基本的基础设施配套,但城市亮化不是夜色经济的终点。在夜色经济的背景下进行一系列新的发展逻辑的探寻中,城市更要致力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和产品、服务供给质量的提升,倡导更加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将城市独特的自然、人文与产品、服务紧密结合,才能找到支持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助力。 我的一个朋友酷爱火锅,他经常会在周五下班后搭乘前往成都的航班,就为了吃上一顿成都火锅。我对此深表不解,在北京同样可以吃到成都火锅啊,何必这样大费周章,他说北京少了成都的味道。直到我在成都也为了一顿火锅排队到深夜,直到我去了玉林路的小酒馆喝了一杯“长岛冰茶”、听了赵雷的《成都》,我才发现,原来我们在夜幕下最想寻找的,是那个会为了喜欢的一切而奋不顾身的自己。而这,或许才是城市夜色经济的本质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