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孤独,人的宿命。

 天高云淡书客 2019-08-28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我们人人都是孤儿。因为即使是我们的父母,也无法帮我们承受生命中的一些苦难、伤痛、失意或疾病。

人生的路,必须自己走。生是偶然,死是必然。我们的父母也是孤儿。孤独,也就成为宿命。

上帝和哲学家尝试着帮人们解决生死的问题,那可是人生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可是,至高无上的上帝和睿智的哲学家,或许也孤独吧?

圣经说,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上帝的;惟有明显的事是永远属我们和我们子孙的,……。(申29:29 )因此,作为凡人的我们无法知道上帝在想什么。

那么,也就不排除上帝也有孤独的可能性,只是没人知道而已。而伟大的哲学家如孔子、老庄到叔本华,也隐隐显露出自己内心的孤独。

孔子对他的弟子子路说,“没有人能了解我”,“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我下学礼乐,上达天命,可是,知我者只有上天。”

也就是说,弟子们没有人能了解他,而天子们又不重用他。真正能了解他的只有上天了。

老子说,“道很容易理解,也很容易实践。可是,没有人理解,也没有人实践。”

老子如果今天还活着的话(我想是的,他只是回到“道”的怀抱中),他肯定很欣慰。因为《道德经》是继《圣经》之后被翻译成最多外国文字的经典。

庄子也不例外。庄子的朋友惠施死了之后,庄子说,“惠施死了,再也没有人可以跟我说话了。”但是,即使惠施活着,他与庄子的交流也是有极限的。

庄子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可是,惠施说,“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庄子回应,“子非我,焉知我不知鱼之乐?”争论继续。

庄子内心或许认为,有时候语言也是一种极限。他认为沟通最理想的境界是“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而惠施只是一个可以偶尔说说话的朋友而已,达不到庄子所希望的“莫逆于心”的境界。因此,即使惠施在世,可能也无法消除庄子内心的孤独。

叔本华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他把孤独和高贵相提并论,而把庸俗与群居归为一类。

他认为,拥有内在力量或美德的人,任何外来的供给都是多余,他自己就可以自给自足地获得圆满。

叔本华在最后的十年终于得到了声望,但依然过着孤独的日子,他的唯一伙伴是一条叫“世界灵魂”的卷毛狗。

李敖说,他一生的遗憾是不能找到一个像李敖这样的人做朋友。他自己前半生大部分时间在牢狱中度过,后半生也是经常一个人在自己的书屋中度过,很少见朋友。可见,大师不仅表象上独处,内心也孤独。

难怪李白说,“自古圣贤皆寂寞。”而他自己只能借酒消愁。但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因此,继续写诗或许才是他排遣孤独的最好方法。

有人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是,知己有时候也无能为力。你是你,他是他,那他又如何能够真正懂你,为你消除孤独呢?

了解一个人的喜怒比看出一条鱼的哀乐要难得多,因为人有复杂的内心,而鱼表里如一。

因为孤独,我们寻求爱与被爱,期待相依为命,结伴同行;因为宿命,我们又不属于彼此,来去一人,无牵无挂。

弗洛伊德认为,逃避孤独就是放弃自由。中国古代君子把孤独视为熏染修养的高贵品质。庄子说,“独来独往,是谓独有。独有之人,是谓高贵。”

因此,谈论孤独显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不管生活上有没有人疼爱,精神上的幸福只能靠自己,最终的期望是成为一个有独立之思想,自由的精神的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