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琴童疑难杂症解决方法大全

 牵一缕阳光623 2019-08-28

-❶-

节奏

节奏,是孩子们学习音乐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孩子们难以掌握的内容之一。很多老师都会让学生使用节拍器,希望学生通过节拍器的辅助掌握好音乐的节奏。

但是节拍器的节奏仅仅只是固定时值的节奏,节拍器并不能给予学生带来节奏的律动感受,不要以所谓“正确、标准的节拍”误导了孩子的节奏概念,制约了孩子对于音乐内心节奏感的培养。

节奏一词,追其源来自希腊文,意思是“流动”,这就意味着有一种连续性,是指一种有规律的速度,平稳地流动着向前的运动。讲到音乐中的节奏,也就自然含有流动、起伏的意思。

音乐中的节奏总是和节拍并存、密不可分的。音乐中正因为有节拍,声音才有强弱之分,正因为有节奏,声音才有长短之分。因此,一般讲到音乐的节奏,也就是指音乐的声音是在强弱轮流交替中平稳而又有起伏地向前流动。

讲到音乐的节奏感,也就不是指一般的感觉,正如有人总结出的,这就是指对音乐中声音的动与静、长与短、强与弱等抑扬缓急的音乐表现手段的感受能力与表达能力。

有人形象的比喻说:“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也有人说:“如果旋律是音乐生命的血液,节奏则是心脏的跳动或是脉搏,它推动着血液的运转。”人类最原始的一些音乐活动就是从节奏活动开始的,那些纯在于原始部落里的舞蹈,一群人有着同样的信仰,在祭祀在舞蹈,木棍敲击着头骨,身上画着彩绘,围着篝火,声音嘹亮穿透森林,那是一种带着生命力的节奏,燃烧着浑身的热情,带着信仰,即使是最简单的长音也渗透着灵魂。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

节奏,是人的情感的律动,是心跳,是血液的流动速度。所以,节奏,是人表现情绪、表达情感的核心要素。因此,节奏的本质,是人的情感密码。

节拍,是了解节奏规律的时值单位,是学习掌握节奏规律的工具与方法。但是,节拍不是节奏的“标准”。

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孩子对“数的概念”的确立几乎要到小学三年级,而音乐中的“数的概念”不仅是数量的概念,而是数的时间概念,所以,“数拍子”的真正含义是指时值的概念。但是,幼儿时期的孩子,当他(她)尚未建立起“声音的时间经验与概念”的时候,数拍子是毫无意义的行为,并且,对孩子掌握节奏本身并无真正的用处,反而具有反面作用。

如何能比较有效地培养与发展幼儿的节奏感呢?通过身体动作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体态律动学”的创始人,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络兹认为:对音乐的感受不仅反映在心里上,同时也反映在身体上。当人们听见好的音乐时,会自然而然地、情不自禁地摇头晃脑,甚至手舞足蹈。因此,音乐教育也应当同时从身心两方面着手,应让学生从小就从身心两方面去感受音乐,不仅心理上内心对音乐有所感受,而且生理上整个肌体也能感受音乐节奏,理解音乐的精髓和神态,身体的动作决不只是机械的动作,而是充满生力的。

除此之外,让孩子体验到节奏的强弱,节奏的动力关系,这才是真正地学习节奏的最好方式。比如我们在教学中倡导的用乐队引导孩子去体会这样的节奏强弱,动力关系,在现场聆听与实践中理解什么六八拍,什么又是四三拍。

“数拍子”只是学习节奏的一种辅助方式,而不是核心方式,更不是节奏的标准。

“节拍器”只是一种节奏学习的辅助工具,绝对不是节奏的标准。

节奏应该是存在于心里,身体里,在音乐表达的时候自然而然地流露而出,可以用节拍器帮助孩子学会控制,但却不能机械教条的一板一眼跟着节拍器变成机械的弹奏,即使是依着谱面弹奏乐曲,也不是如输入程序的软件一般越精准乐好,音乐是上帝的语言,是通过心灵传导而出的,不仅感染别人,同时洗涤自己,所以钢琴大师们在弹奏乐曲的时候有时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在某一结构上做一些节奏的变动使其更加符合自己的心境。

-❷-

力度

为什么要谈及力度,其实仔细想想,钢琴演奏抛开其他抽象的东西,便是由力度与速度构成的。

力度有时候直接意味着这首曲子的情感表达。

力度这个学问看似简单,实则不然,这绝不是弹响一个强音,弹轻一个弱音,而是一个长期的学习过程。有些方法,不是总结出来就大功告成。

关于力度学习,因为很多孩子年纪小,理解力不够,很多老师在条件受限的情况下,只能采取最普遍的方法:先打基础,找准音,再找节奏,节奏稳了再谈力度。

猛一看,这种方法好比学数学,要先识数、再数数、然后再进行加减乘除……

但体验式的音乐学习既然和数学语文其他那些可量化的知识性学习有所不同,那我们就不能完全照搬这类知识型科目的学习方式。

虽然可以总结前人的经验不失为一种便捷的方式,但实际最终被学习者接受的还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至于我为什么要在这里做减弱渐强处理,大多数孩子通过模仿式学习是无法领会的。这种抽象的东西是需要自己去探索去感悟去依靠自己的人生阅历体会的。就像常常所讲,创作需要灵光一现,这种灵光,悟性,有些是天生的,有些也可以通过后天培养量变引起质变的。

但尤其重要的一点是,即使孩子年幼,一时理解不了力度所包含的深刻含义,也演奏不出所需要的力度,也要在一开始接触音乐时就明白力度是一种音乐表达的方式。

我们在钢琴与乐队的教学中,用乐队为孩子架起了这样一座音乐表达的桥梁。孩子也许做不到,但对于音乐的标准却是绝对不能放低的,因为放低的结果可能是在孩子打基础的时候,感受到的钢琴音乐原来就是音符的多少,

旋律没有了,情感也不见了,和键盘打字无异。

同时我们要认识到的是,要求孩子学习力度,不可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过分要求孩子表现力度。一双刚刚接触钢琴的小手,那样柔弱,他们还没有足够的力气,也不知道如何正确的使用力气去弹琴,如果总是说:“声音太小了,大声点,用劲弹……”就容易导致孩子不择手段的去“弄响”琴键,不利于形成正确地弹琴姿势和培养弹琴的舒适感,而且这种不好听的声音被孩子的耳朵听惯了,也容易损害他的听觉。

什么是恰当的音量呢?

即孩子弹奏时不拘谨,手臂自然放松,手指下落在琴键上基本能站好,声音不压不飘,保持通畅,这就是孩子的自然音量。音量的增大依赖于弹奏方法的逐步掌握、与弹奏有关的生理功能的正确锻炼以及人体的生长发育等等,揠苗助长不可取。

这样说来,基于音乐性的教育,关于力度这件事,我们应该教会孩子的是,你可以做不到乐句所要求的力度,但不能不知道,不能不体会。只有从小建立了这样的标准与意识,在以后的练习中才会越来越有自我探索的乐趣与成就感,因为那时孩子一定会明白一首曲子不是将音符全部正确敲打完就成功了,练琴其实有很多乐趣在其中。

-❸-

识谱

识谱这个问题困扰了许多钢琴入门班的孩子。

很多人会问,难道教孩子“识谱”、“数拍子”都错了吗?

不是说钢琴学习不需要“识谱”,更不是说学生钢琴学习不需要节奏能力,不需要数拍子的能力。

关键在于,孩子是从怎样的角度来接受这些知识与能力。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还是要回顾一下普遍的钢琴老师在第一节钢琴课的识谱教学。

一般来说,多数老师仍旧是在有限的条件下,教学生识谱时,首先会教学生先认识全音符,然后会告诉学生,什么是二分音符、什么是四分音符,也会以一个苹果分成一半是什么,分成四份是什么等例子来说明。应该说,这样的教法不错啊!

但如果我们从音乐中的音符的关系来看,从符号意义来分析,其实音符是一种时间的平均分配概念。

而对于一个钢琴入门幼儿来说,数字的概念尚未形成,是难以理解数字的平均分配的真正意义,更不要说音符是时间的平均概念命题。

这就导致了孩子们看似能回答全音符是什么,二分音符是什么,但是,其实他们根本不能理解全音符的时值概念与时长的感觉,也不会理解二分音符的时值概念与时长感觉。

更严峻的问题在于,老师以为学生已经可以看懂音符了,已经掌握音符所代表的时值了。殊不知,其实学生根本不明白时值的概念、时长的感觉。他们能演奏出老师教的简单曲目,其实都是用“死方法”模仿老师的示范,或者是老师的手把手教学的结果。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孩子在视奏时表现出各种问题。

真正的识谱教学,并不在于教会孩子对符号的认知,而是重在对音乐本身的感受,以及重在对幼儿的感受性记忆。

仍旧说回到钢琴这件乐器本身的局限性,正是由于钢琴与其他乐器的发声法不同,声音逐渐消失,甚至都没声音了还要停顿到下一乐句,许多孩子只能靠心里默默数拍子来把握谱面上所谓的延长音,或者休止符,这样的“识谱”就像“哑巴英语”,认识成千上万的单词,却无法融会贯通,因为“哑巴英语”没有语境,更没有形成语言逻辑思维。

完整的音乐学习应该通过其他乐器辅助弥补钢琴的不足。

“识谱”除了让孩子能够认出音符外,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弦乐声音先天的发声优势,首先建立起孩子对音乐的时间长短的感觉,当有了时间长短的感觉,就会明白时值的概念,才会真正理解音符所代表的时值与时间长短的意义。

同理,在识谱教学中,不在于对孩子进行音高位置的教学,而重在对孩子音高概念的建立。

千万别让“哑巴英语”式的“识谱”吓走那些本该和音乐愉快相处的孩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