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代三家主要将领的主要战绩 1、曹魏五子良将 陈寿在《三国志》卷十七(魏书十七)中,将此五人合传,并加以评价:“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 前将军张辽(公元169年——公元222年),字文远,雁门马邑(今山西朔州)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 曾从属丁原、董卓、吕布。下邳之战后,归顺曹操。此后随曹操征讨,战功累累,张辽为历代推崇,并成为古今六十四名将之一。 曹丕登基后,仍令张辽守御孙权。黄初三年(公元222年)在江都病逝,谥刚侯,享年五十四岁。 主要战绩:与关羽同解白马围,降昌豨于东海,攻袁尚于邺城,白狼山斩杀乌桓单于蹋顿。讨平辽东柳毅、淮南梅成、陈兰等。 濡须之战后,与李典、乐进同守合肥。多次击退孙吴进攻,合肥之战,张辽率800将士冲击孙权的十万大军,威震逍遥津。张辽大病期间,依然不负众望,抱病击破吴将吕范。 右将军乐进(?——公元218年),字文谦,阳平卫国(今河南清丰)人。三国时期曹魏著名将领。以胆识英烈而从曹操,随军多年,南征北讨,战功无数。后来从曹操征孙权,假进节。曹操回师后,留乐进与张辽、李典屯于合肥。又以乐进数有军功,迁右将军。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逝世,谥曰威侯。 主要战绩:从击袁绍于官渡,斩袁绍部将淳于琼。又从击袁谭、袁尚于黎阳,斩其大将严敬。别击黄巾、雍奴、管承,皆大破之。从平荆州,留屯襄阳,进击关羽、苏飞等人。攻南郡诸郡的山谷蛮夷。守合肥。 左将军于禁(?——公元221年)字文则,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南)人。三国时期魏国武将。本为鲍信部将,后属曹操,曾于张绣造反时讨伐不守军纪的青州兵,同时为迎击敌军而固守营垒,因此曹操称赞他可与古代名将相比。然而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的襄樊之战中,于禁在败给关羽后投降,致使晚节不保。关羽败亡后,于禁从荆州获释到了吴国。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孙权遣还于禁回魏,同年去世 ,谥曰厉侯。 主要战绩:攻克广威、征吕布,败高雅,围张超,从围袁术部将桥蕤、张勋等于若县,斩其四将。 右将军徐晃(?——公元227年),字公明,河东杨(今山西洪洞东南)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本为杨奉帐下骑都尉,杨奉被曹操击败后转投曹操,在曹操手下多立功勋,参与官渡、赤壁、关中征伐、汉中征伐等几次重大战役。樊城之战中徐晃作为曹仁的援军击败关羽,因于此役中治军严整而被曹操称赞“有周亚夫之风”。曹丕称帝后,徐晃被加为右将军,于公元227年病逝,谥曰壮侯。 主要战绩:官渡之战随关羽击败颜良,攻克白马,进至延津,击败文丑。并截烧袁绍辎重。随夏侯渊太原平叛,攻克大陵,斩其首领商曜。斩杀眭固,抵御周瑜,奇袭蒲坂津,斩杀梁兴。马鸣阁击败陈式。在关羽围曹仁后,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徐晃临危受命,最终攻破关羽,解围樊城。 车骑将军张郃(?——公元231年),字儁乂,河间鄚人。三国时期曹魏名将。东汉末年,应募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后属冀州牧韩馥为军司马。公元191年,袁绍取冀州,张郃率兵投归,任校尉。因破公孙瓒有功,迁为宁国中郎将。后在官渡之战中投降曹操。此后,随曹操攻乌桓、破马超、降张鲁,屡建战功。当夏侯渊战死,全军危急之际,张郃代帅,率部安全撤退。后屯陈仓。曹丕称帝后,升左将军,封鄚侯。后因功升征西车骑将军。公元231年,领兵追击蜀军,至木门中箭亡。张郃戎马一生,以用兵巧变、善列营阵,长于利用地形著称。 主要战绩:奉命从曹真击平安定羌胡,与夏侯尚围攻江陵。随曹真西拒诸葛亮,在街亭大败马谡,迫其退回汉中。 2、蜀汉五虎上将 陈寿《三国志》卷三十六(蜀书六)中,将关张马黄赵5人并列合传。 关羽镇守荆州,张飞打败张郃,黄忠定军山斩夏侯渊,马超助刘备夺取成都,大家都觉得赵云似乎不能与前面四人相比,但是赵云当阳救主,截江夺阿斗,两次保住刘备集团继承人,功劳都是实打实的。 前将军关羽(公元163年——公元220年),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早期跟随刘备辗转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马坡斩杀袁绍大将颜良,与张飞一同被称为万人敌。 赤壁之战后,刘备助东吴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别遣关羽绝北道,阻挡曹操援军,曹仁退走后,关羽被刘备任命为襄阳太守。刘备入益州,关羽留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关羽围襄樊,曹操派于禁前来增援,关羽擒获于禁,斩杀庞德,威震华夏,曹操曾想迁都以避其锐。后曹操派徐晃前来增援,东吴吕蒙又偷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兵败被杀。 主要战绩:杀颜良,诛文丑。围襄樊、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 左将军马超(公元176年——公元222年),字孟起,扶风茂陵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后人,马腾的儿子,少年成名,曹操曾多次征召马超入京为官,但都被马超拒绝。而后马腾入京被封为卫尉,马超就统领了马腾的部队。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治兵关中,马超联合关中诸侯韩遂等抵抗曹操,曾一度对曹操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但被曹操用离间计击败退走,而后聚拢部队再次攻取陇上诸郡,失败后依附汉中张鲁。 刘备攻打刘璋时,马超投降刘备,与刘备军合围成都,汉中之战后联名上书尊刘备为汉中王。蜀汉建立后,马超官至骠骑将军、斄乡侯。章武二年(222年)马超病死,终年47岁,刘禅时期被追谥为威侯。 主要战绩:平阳之战破高干,合围成都替刘备迫降刘璋。 右将军张飞(公元166年——公元221年),字益德 ,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刘备长坂坡败退,张飞仅率二十骑断后,据水断桥,曹军没人敢逼近;与诸葛亮、赵云扫荡西川时,于江州义释严颜;汉中之战时又于宕渠击败张郃,对蜀汉贡献极大,官至车骑将军、领司隶校尉,封西乡侯,后被范强、张达刺杀。后主时代追谥为“桓侯”。 主要战绩:长坂坡据水断桥,江州义释严颜,宕渠大败张郃。 ![]() 后将军黄忠(公元145年——公元220年),字汉升(一作“汉叔”),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本为刘表部下中郎将,后归刘备,并助刘备攻益州刘璋。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黄忠在定军山一战中阵斩曹操部下名将夏侯渊,升任征西将军,刘备称汉中王后改封后将军,赐关内侯。次年,黄忠病逝。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追谥刚侯。主要战绩:助刘备攻益州,定军山斩杀夏侯渊。 ![]() 翊军将军赵云 (公元156年——公元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身长八尺,姿颜雄伟,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左右的时间,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除了四处征战,赵云还先后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以留营司马留守公安,以翊军将军督江州。于建兴七年寿终正寝。景耀四年(公元261年),刘禅下令追谥赵云,姜维与众臣商议后建议刘禅追谥赵云为顺平侯。 主要战绩:当阳救主。平定江南,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 ![]() 3、江东四英将 陈寿《三国志》卷五十四(吴书九)中,将周瑜鲁肃吕蒙三人合为一传,而陆逊则在卷五十八(吴书十三)中,单独为一篇,而在整部《三国志》中,享受这一特殊待遇的大臣只有诸葛亮和陆逊二人。 ![]() 偏将军周瑜(公元175年——公元210年),字公瑾,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安徽庐江舒县人。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公元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主要战绩:随孙策平定江东,主持赤壁之战击败曹操。 ![]() 横江将军鲁肃(公元172年——公元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三国时期东吴名将。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 鲁肃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与周瑜结为好友,共谋大事。建安二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赤壁大战后,鲁肃被任命为赞军校尉。 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此后鲁肃为索取荆州而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然而却无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主要战绩:跟随孙权破皖城,守陆口,单刀赴会与关羽谈判。 ![]() 虎威将军吕蒙(公元179年——公元220年),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三国时期东吴名将。 吕蒙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不久后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主要战绩: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白衣渡江袭荆州,擒获关羽,收回荆州。 ![]() 上将军陆逊(公元183年——公元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孙策女婿。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一战成名。黄武七年(公元228年),陆逊取得与魏国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后卷入立嗣之争。赤乌七年(公元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总领三公事务,领武昌事。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侯。 主要战绩:平定鄱阳叛乱,征讨山越蛮族,火烧夷陵击败一代枭雄刘备,石亭之战大败曹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