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羽到底应不应该发动襄樊之战

 红灯要硬闯 2019-08-28

公元219年,关羽率军三万进攻襄阳,揭开了曹刘襄樊之战,也埋下了蜀国覆灭的伏笔。此次战役,历时四个多月,最终以关羽的失败而告终。当时,刘备刚刚取得益州和汉中,兵力三分,关羽为何急急进攻襄樊呢?此次战役又给吴蜀魏三国带来了怎样的后果呢?在此文中,我简略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关羽到底应不应该发动襄樊之战

关羽

(一)襄樊之战爆发的背景

襄樊之战爆发于公元219年八月,此前公元214年刘备取得益州,公元215年与孙权争荆南三郡,公元219年正月刘备攻取汉中。在这一系列的攻伐战中,蜀国兵力基本分成了荆州(兵力约五六万)、益州(兵力待考察)和汉中(兵力待考察)三处。荆州兵力由关羽统领,益州由诸葛亮、赵云、张飞和李严等人防守,汉中由黄忠和魏延防守,上庸则交给了刘封、孟达等人。上庸原本为申耽申仪兄弟占领,刘备攻取汉中后,命令宜都太守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龄,刘封自汉中乘沔水下攻上庸,二人会师上庸,上庸遂平。但刘备为了牵制孟达,又令刘封统领孟达军,结果造成二人不和,兵力调动不利。

孙权自赤壁大捷后,实力大增,领土扩张欲望也愈加强烈。周瑜的病逝和吴蜀联盟的建立使得东吴“竟长江之极而御曹操”的计划破产,孙权不得以将战略重点转移到合肥。公元215年,孙权率十万大军围攻合肥,结果被张辽七千守军打败,219年八月,孙权再围合肥,无功而返。两次失利使孙权认识到曹操东线防卫牢固,图之不易,最佳的突破口还应当选在荆州。再加上公元217年亲刘备的鲁肃病逝,主张疏刘的吕蒙代鲁肃镇守陆口,吴蜀关系进一步恶化。因而吕蒙一上任,便向孙权提出擒关羽全据长江的方略,获得孙权的认可,并不断暗自调兵陈列于荆州附近。

关羽到底应不应该发动襄樊之战

赤壁之战后瓜分荆州

曹操赤壁之战失利后,暂时停止了在荆州势力的发展,只派曹仁领数千兵镇守樊城防卫关羽,而将主力集中于东西两线。东线曹操于公元213、214和217年三攻孙权,均无功而返,西线曹操先后破马超、破张鲁、取汉中,对内曹操则进爵魏王,权倾朝野。总之,自公元211年到219年,曹操于内关注于自身的权势和荣华,于外则倾心于征西和讨孙权,从而忽视了对刘备的防备和进攻。

在此情况下,关羽毅然发动了襄樊之战,从中线撕开了曹操的防御体系,直插魏国的心脏之地——许昌。同时,魏国国内一些地方也爆发了农民的反抗,响应关羽的行动。但是由于孙权的背盟,此次战役最终以关羽的惨败被杀而告终。那么,关羽是否应当发起这起战役呢?对刘备而言,这场战役爆发的时机是否成熟呢?

(二)关羽动机及时机的分析

关羽被称为蜀国第一名将,是刘备麾下最为得意的将领,而襄樊之战从八月爆发到十二月关羽兵败,共经历四个月。其间,刘备既未派出谋臣前往荆州协助,也未派出援军接应。我们可以推测得知,刘备对这场战役是绝对支持的,且相信关羽能够取胜,这可能正是隆中对策的具体实践。因而,分析关羽的动机就必须从整个刘备集团出发来分析。

刘备集团自始自终都在执行着诸葛亮的隆中对策,即跨荆益两路出兵的战略。公元219年正月,刘备在法正的策划下斩夏侯渊夺得汉中,曹操则率众从长安出斜谷与刘备对峙于阳平关,五月才退兵。同年八月,孙权围攻合肥,虽不克,但有效牵制了曹操的东部驻军。此时,曹操的军事部署就好比两个拳头同时出击,东部被牵制,西部溃败,中部兵力空虚且救援不及(从后来徐晃调兵中可以看出)。如果关羽此时率荆州之兵围攻樊城襄阳,必能威胁宛洛,将曹操的势力割为东西两部。即便不能进兵宛洛,也能将汉中、上庸、襄阳连为一线,构筑一条防御体系。况且诸葛亮在隆中对里所述的战略也是荆州益州两路出兵,所以我认为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首要动机就是执行隆中路线,攻克襄阳建立牢固的防御体系。

其次,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也有扩充荆州领土的需要。荆州在刘表治下时共有襄阳、南郡、武陵、零陵、桂阳、长沙和江夏七郡,“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但是,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只剩下了武陵、零陵和南郡三郡,北部襄阳郡由曹操占领,其他三郡由孙权占领。因而,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既能响应西线的战斗,又能扩充刘备治下荆州的领土,将襄阳作为刘备进攻中原的一块基地。

关羽到底应不应该发动襄樊之战

孙刘平分荆州后版图划分

第三、关羽发动襄樊之战也是想抓住时机、乘虚而入。当时曹操的兵力主要集中在长安和合肥二地,防守荆州的只有襄阳的吕常和樊城的曹仁,总计一万人。而刘备此时已经先后占领了汉中和上庸,襄阳明显成为了下一个进攻的目标,不论曹操和刘备都深知这个道理。所以如果行动迟缓,曹操必然会派重兵前来把守襄阳,白白地错失良机。因而,对关羽而言,最佳的计略就是立即行动,在曹操调来援军之前攻下襄阳城。

关羽的动机固然不错,但好的动机并不代表好的时机。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机是否成熟,我觉得应当从优劣两个方面来分析:

关羽此时发动襄樊之战最大的优势有两点:一是兵力对比,二是曹操的预期。公元219年,曹操相继经历了汉中失利和东线孙权的进攻。汉中失利迫使曹操放弃汉中,调重兵守长安,防止刘备趁势进攻长安,而东线孙权的进攻又使得曹操不敢轻动东线的守军,这势必会促使曹军形成东西强中间薄弱的军事部署。事实也确实如此。襄樊之战前,曹操驻守襄樊的部队只有一万多人,而关羽则屯兵六万,在兵力对比上明显处于优势。

曹操原先防蜀的重镇是汉中和襄阳,但自汉中和上庸失陷后,襄阳的侧翼就暴露了出来。虽然刘备进攻襄阳已成为早晚之事,但曹操也不会想到关羽会如此迅速地展开进攻,也来不及调兵增援。所以说,关羽在汉中之战刚结束就发起襄樊之战,可以有效地减少正面之敌,给曹操以最沉重的打击,曹操后来商议迁都就是最好的证明。

然而,在这些优势的背后,也潜伏着致命的危机,这些危机一部分是蜀国自身的,而更大的一部分则来自蜀国的盟友——吴国。

首先,上庸兵权的处置失当使关羽失去了最后的生还机会,且难以配合关羽展开有力的侧翼进攻。刘备为了防止孟达坐大,派自己的义子刘封统帅孟达军,结果造成了二人争夺兵权的斗争,在关羽被围麦城时,谁都无暇救援。襄樊之战自始自终都是关羽从正面展开进攻,上庸位于襄阳西面,如果能配合关羽展开侧翼进攻或阻止援军,将极大的缓解关羽正面的压力。然而可惜的是,在襄樊之战整个进行过程中,上庸都未曾出一兵一卒。

其次,关羽和刘备集团都低估了孙权的野心和能力。孙权一直都想将荆州纳入自己的版图,尤其是在两次进攻合肥失败后。公元215年,孙刘两国签订协议,规定长沙、江夏、桂阳东属孙权;南郡、武陵、零陵西属刘备。但是这只是孙权的缓兵之计,是担心将刘备逼急了会使其投降曹操,然而刘备却未能给予足够的注视,在襄樊之战爆发后也未增派援军。

第三、襄樊之战前刘备所属的荆州只有南郡、武陵和零陵三郡,且呈南北一线分布,缺少应有的纵深。刘表主荆州时,虽然缺乏名将把守,但拥有荆州全境,四面纵深都较强,所以几十年也平安无事。但到了刘备这里却只剩下了窄窄的三郡,以至于吕蒙偷袭成功后连关羽的退路都被切断了。

关羽到底应不应该发动襄樊之战

吕蒙偷袭荆州

第四、荆州缺乏必要的谋臣来辅佐关羽和镇守江陵且关羽骄傲轻敌。关羽虽然智勇双全,堪称蜀国第一名将,但论权谋兵法也难以和吕蒙和陆逊匹及,况且关羽出征后,后方江陵空虚,又无良臣镇守,使吕蒙有机可乘。

那么,综合而言,关羽此时发动襄樊之战的时机是否成熟呢?我觉得应该从两方面来考虑。如果单从曹操的战略布局来看此时发动如此大规模的战役无疑是最好的时机,但是如果将孙权的动机考虑在内,显然这是下下之策。然而,在当时魏强吴蜀弱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能预料到昔日的盟友这么快就成了今日的敌人呢?又有多少人能料到吴蜀刚瓜分完荆州孙吴就觊觎荆州全境呢?

(三)襄樊之战的影响

襄樊之战表面上看来是吴胜蜀败,但实质上是吴蜀皆败。因为它打破了赤壁之战后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使得胜利的秤砣重重地压在了魏国那边。此次战役,刘备共损失了六万荆州兵,一员虎将,三郡的领土(还不包括上庸的损失),实力受到极大的削弱。自此,蜀国的势力一直蜷缩在益州一州,伐魏的路径也只剩下了北川一条。

吴国在此次战役中一举拿下了荆州三郡,势力扩展到长江上游,基本实现了其“竟长江之极而御曹操”的方针,其势力也达到了鼎盛时期。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襄樊之战最大的赢家是吴国。因为此战也给吴国留下了致命的隐患,或者称之为覆灭的导火索:

首先,它直接引发了后来的夷陵之战。夷陵之战使蜀国遭受到了灭顶之灾,彻底丧失了逐鹿中原的能力。赤壁之战后形成的三国鼎立,事实上就只剩下了吴魏两国,这使得吴国不仅失去了共同伐魏的同盟,还得独自面对魏国强大的攻势。

其次,它造成了吴蜀间的隔阂。夷陵之战后吴蜀虽然都在竭力修复破裂的同盟,但隔阂已经难以弥补。在此后的岁月里,吴蜀虽然数次相约出兵,但都因种种原因作罢。这其中虽然有地理、军情和通讯等原因,但二者的隔阂所导致的相互不信任和相互利用心理才是失败的根源。

再次,它在相当程度上牵制了吴国的兵力,减少了吴国伐魏的胜算。孙权之所以要夺取荆州,一是为了加强长江上游的防御,二是为了开辟一条由江陵进攻襄阳的新的战线,扭转他数攻合肥而不下的尴尬局面。但是,在襄樊之战胜利后,孙权的战略意图并未完全实现。因为襄樊之战后,吴蜀交恶,吴国担心蜀国会效仿吕蒙夺江陵,所以并不敢在江陵大量用兵。即使在后期吴蜀重新结盟后,荆州也只有诸葛瑾发动过一场小型的战役,吴国的战略重心仍旧放在东线合肥上。

关羽到底应不应该发动襄樊之战

最后,它加大了吴蜀两国共同伐魏的难度。襄樊之战后,东线和西线成为了吴蜀两国最佳的伐魏路线,但是,东线合肥城远离河道,不利于吴国水军优势的发挥;西线山路崎岖,运粮困难,不利于弱小的蜀国长期作战。况且,建业和汉中相距千里之遥,通讯困难,根本无法实施有效地配合。

所以说,襄樊之战的发生实际上是削弱了吴蜀两国共同的实力,它破坏了三国鼎立的均衡局面,使得弱者更弱,强者更强,最终也导致了吴蜀两国共同的灭亡。想当初襄樊之战时,孙权无论是良将谋臣还是战备经济,都优于蜀国。即使关羽伐魏成功,蜀国的实力也弱于东吴,对东吴也造不成多大的威胁,况且襄樊之战后蜀国必然需要时间修整,魏国必然惊恐,且势力被分割为东西两部,许都直接面临来自荆州的威胁。若魏国不迁都,则必然要抽调兵力防守许都,若迁都,则极可能导致全线动摇。如果孙权此时出兵合肥,抢占郡县,扩大战果,分魏国而逐鹿中原,那么天下之归宿或许还是个未知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