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百年来一大千”绘画系列——张大千人物画赏析(七)

 公司总裁 2019-08-28

“五百年来一大千”绘画系列——张大千人物画赏析(七)

高逸图 立轴 绫本 1940年作

款识:滇池黑水,初唐梅宋柏,艳称一郡。梅尤古劲,作虬龙状卧地上。予游踪所及,无古于此者。庚辰春日大千居士写并记。钤印:张爰、大千居士。

张大千在遍游名山大川之时,不仅遵古人养胸中造化之气,而且有意识的积累素材,得山川之神,还得山川之形,其一生遍游为晚年的化境和自出机杼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图为游踪所及,在浓绿的沙渚平野上,古柏老梅弯曲遒劲,人物有高古之气,实为绝妙组合。

“五百年来一大千”绘画系列——张大千人物画赏析(七)

陶渊明诗意图 设色纸本

款识:赵松雪书归去来辞,昔年于越中见之。前作渊明像,后余兴未尽,又作竹石,其风流潇洒,可以想见。今背拟其意,乃似大风新罗矣,爰。钤印:大千大利、张爰、大千。

这张《渊明诗意图》未署创作年代,但是从坡柳的没骨画法等细节之处,可以判断这是张大千早岁的作品。整件构图简约,寥寥数笔,诗情画境跃然纸上。图中的陶渊明扶杖立于舟中,脚下“江静潮平”,画的下部不着一笔,展现了旷达高远的诗意。画风也“清新俊逸”之境,虽然画面呈现的是笔简墨淡,但增强了意境的感染力和画幅的整体效果。

“五百年来一大千”绘画系列——张大千人物画赏析(七)

游船图 立轴 设色纸本

款识:典午山河河暮支,先生归去自嫌迟。寄奴小草连(天)长,刚剩黄花一两枝。竹萧萧也方家博教,大千张爰。钤印:蜀客(朱文)、张爰之印(白文)、大千(朱文)、大风堂(朱文)、两到黄山绝顶人(朱文)、大风堂(朱文)。

《游船图》无年款,从画风和意境来看,一种清幽雅意的淡逸流动于纸面,表现的则是晋代陶渊明逃离乱世,表达大千对和平美好的桃源生活的向往。大千借晋“典午”之时事,描绘了一个书童与先生远行归来的瞬间情景:金秋十月,夜幕降临,河畔暮色与清清涟漪相交一体,先生与书童迟迟归来,小船甫入河岸,书童迫不及待地拿起江绳欲抛锚上岸,先生手持竹仗准备上岸。秋树枯草散处岸边河畔,带来丝丝寒意。书童的焦急衬托出一位老者的坦荡襟怀,这正是桃源一景。此作尺幅不大,画面呈三角对称,用“S”型构图;画中物象动静结合、融洽一体,画面清新淡雅,用笔苍润流畅,构图空灵多变,富有情趣。

“五百年来一大千”绘画系列——张大千人物画赏析(七)

孤卧泊舟 立轴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款识:牵舫泊孤渚,弭棹逗疏。蒲风嗽秋柳,流响争商音。览睇无凡扰,野秀横清衿。游情寄水国,泛泛随江禽。与之同伦逸,旷然适此心。庚辰冬月写于成都,张大千爰。钤印:张爰、大千大利、摩耶室。

画面一棵老柳的枝干从左侧伸出,占据右上方大部分空间,形成一条不明显的对角线,柳树主干上分出两枝分叉,一枝新叶生成,迎风摆动,另一只已然折断,无缘春天,或可即为一种兄弟关系的隐喻。右下方是“画眼”所在,一条小船泊在树下的水面上,一高士斜卧船头,一肘抵船,一手抚须,神态悠闲孤寂,若有所思,童子呈侧面端坐船尾,也似乎在面江幽思,两个人的视线不同,但都很空茫,可能与大千此时的心境有关。大千与张善孖的兄弟感情十分深厚,既是兄弟,又是知音,一人离去,另一人不免深感孤单,如画题中所言:“牵舫泊孤渚”,画家在清静的小景和高士的惆怅中营造出一种幽淡寂寞的意境。

高士题材古已有之,常常作为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而在大千笔下,高士往往成为山水画的主角,因而在张大千的人物画中,高士成为一个独立的画题,如本幅,景色被简化,而着意于塑造高士的神貌。高士鹅蛋开脸,眉目清秀,一身素袍,姿态懒散,身后案上的书本、瓶花衬托出高士的雅趣和生活的诗意,童子的刻画也是简略而生动。整幅用色清新细腻,笔力苍劲流畅而有韵致,人物须发一丝不苟的勾出,纤毫毕现,衣纹线条爽健,轻重提按,蕴藉和雅,树木造型奇崛,皴染兼施,为早期人物画精品。

“五百年来一大千”绘画系列——张大千人物画赏析(七)

松荫高士 设色纸本

“五百年来一大千”绘画系列——张大千人物画赏析(七)

松荫抚琴图 镜心 1940年作

“五百年来一大千”绘画系列——张大千人物画赏析(七)

东坡行吟图 立轴 辛巳(1941年)作

“五百年来一大千”绘画系列——张大千人物画赏析(七)

苏长公行吟图 立轴 1940年作

款识:苏长公行吟图。庚辰夏六月写此赠,寿民世孙,愿吾寿民它日学成如长公之为吾蜀光也,爰。钤印:张爰、爰居士、青城客、三千大千。

画中人物,半侧身,露出左边面部,手和左脚。着力刻画其头部,帽子勾出轮廓后以淡墨填,胡须与头发以细笔淡墨按其走势勾画,其后稍用重墨,表现其蓬松感与真实感。在眼与眉的表现上,笔墨的运用恰到好处。左手托起飘逸的胡须,右手拄着拐杖。身体部分,只以数笔勾出外轮廓,与头部刻画形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对比,虚实处理极为巧妙,使作品意境的传达,更显意味深长。

“五百年来一大千”绘画系列——张大千人物画赏析(七)

松下老僧 镜框 1940年作

题识:许州有一老僧,自四十以后每寐熟,喉声如鼓笙簧而有韵节,许州伶人伺其寝,即谱其音声,按之丝竹,皆合古奏。庚辰七月,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五百年来一大千”绘画系列——张大千人物画赏析(七)

觅句图 立轴 设色纸本 1940年作

题识:唐人有觅句图,予为君哲仁兄补此,捋断数茎酸态,可想也。尽博一笑。张爰。 钤印:张大千。

题跋:庚辰夏写于青城山上清宫。曼庐马万里近号木盦。钤印:曼庐、万里之鉨。

张大千早年师从曾熙和李瑞清,他们两位在传统诗词书画方面具有丰富的修养,故而张大千在艺术创作中亦深受影响。他曾说:“艺术为感情之流露,为人格之表现,作者平日须培养良好的风骨和情操,如徒研技巧,即落下乘。”

该幅作品描绘一儒雅的高士于松树下静坐,似若有所思。画面构图独特,画法上工写结合,松树以淡墨勾勒出外部轮廓与内部肤貌,松针则细笔写出,复以花青晕染,人物是细线勾描,线条流畅,面部以淡赭平涂,衣纹亦复勾淡赭,设色温润平正。张大千在论画时曾说:“画人物最重要的是精神。形态是指身体,精神是内心的表露。”故而,在该幅画作中,张大千对于高士人物神态表现,极为到位,表现出归隐生活的清逸之态,意境实为深远。

“五百年来一大千”绘画系列——张大千人物画赏析(七)

崖壁观梅 立轴 纸本 1940年作

款识:空岩曲折挂苍虬,骨杆崚嶒韵致幽。闇淡输香宜纸帐,森踈濯影向溪流。懒随艳冶荣千树,独葆清真保一丘。自有深篁深接契,江天春柳任轻柔。庚辰秋月青城山中写,张爰。钤印:张爰、张大千。

抗战期间,为避战乱,1938-1940年,张大千幽居于道教圣地青城山的“上清宫”内,潜心习画。青城山环境清幽,峰峦起伏,山中的林木、花蝶、草虫,无不成为大千描绘的稿本。张更在“上清宫”庭院及附近山径旁,种植了数百株梅树,取名“梅丘”。

此幅《崖壁观梅》是1940年秋日张大千于青城山中所作。图中高士持杖,与友人于梅树下赏其形,嗅其香。与张大千情形近似、心境暗合。而“上清宫”中错落有致的屋舍与亲手植根的“梅丘”,亦成为他日后自造园林的先行样式。1971年,张大千于美国加州海岸环荜庵定居,前后院内遍值梅树百株。并从海滨运回五吨重的巨石,刻“梅丘”二字,树立院中。1976年,张大千返台定居于台北城郊外双溪,修建摩耶精舍,“梅丘”巨石运抵台,立于院内梅林。1980年,82岁高龄的张大千作《题梅丘石畔梅》一诗,以明其志:“余生余世无余憾,死作梅花树下魂。” 1983年,张大千病逝,遵其遗愿,埋骨于梅林之中,“梅丘”之下。张大千曾与人说:“我生平最爱梅花”。他一生迁徙世界各地,躲避战乱,远离纷争,只为与美相守,与梅为伴,隐于一丘。又一而再,再而三的弃地重觅,直至落叶归根台湾外双溪,仍未觅得他理想中的桃源。最后他终于觉悟到世上岂有桃源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