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文德的拳艺特点 经过50多年的刻苦修炼,谢文德比较全面地掌握了杨氏太极拳的技艺、功法、规矩和各种要领。他把杨氏太极拳的招招势势反反复复地琢磨了50多年,可以说,对杨氏太极拳的每个招式,他基本上已经嚼烂嚼透。谢文德一生中,他用心用意练拳,用情用爱传拳,他把传承杨氏太极拳的目标,定位在爱惜生命,保护生命、涵养生命,强身健体方面。他把太极拳艺和太极拳理相结合,把太极原理生活化,结合自己五十多年的体悟和实践,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太极拳艺。 第一、周身一家,浑然天成 “周身一家,浑然天成”是谢文德撰写的关于杨振铎拳艺的文章名称。在该文中谢文德讲述了杨先生拳艺的主要特色,他说:“杨老师的拳法潇洒流畅,柔中寓刚,轻灵圆浑,拳姿舒展大方,气势磅礴,风姿倜傥,具有皇家风范。-----杨老师的拳势主要体现在他提出的二十字口诀上,即:‘抻出肘尖,空出胳肢窝。肘尖拽膀尖,连手腕,带手指’。” 谢文德认为,“二十字口诀”虽然讲的是对上肢的要求,也包含了太极拳八大技法的练法和要求。太极拳八法要求是:“掤在两臂,捋在掌中,挤在手背,按在腰攻,採在十指,挒在两肱,肘在屈使,靠在肩胸”,“二十字口诀”中讲的“抻、空、拽、连、带”把太极拳八法更加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使练拳者更加容易接受。 多年来,谢文德对“二十字口诀”反复体悟,并融会贯通,把“二十字口诀”纳入手、眼、身、法、步各个招式的修炼中,他根据自己练拳的体悟,融入自己对太极拳技法的理解,通过长期修炼,形成了一种臂圆、劲满、形美、气畅的拳艺风格。 第二、中正安舒,庄重自然 立身中正,庄重自然是杨氏太极拳重要特点。谢文德在几十年中,严格按照这些特点和要求进行修炼,并融合了他随和、淡定的气质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一种平正、安详、庄重、随和的拳艺风格。杨澄甫说:“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 谢文德经常讲,习练太极拳要竖起脊梁放平心,身体不能前仰后俯,要安然舒缓,庄重自然,心气不能浮躁。太极拳行拳中身要正,心要平,气要和,步要稳、体要安、行要缓,呼吸要自然,动作绵绵不断,这是太极拳的规矩和要求,必须严格遵守。 谢文德本人是这样讲的,也是这样做的,经过长期修炼,他的拳艺保持了中正安舒、庄重自然的杨氏拳风,同时也把自己内在的一些特质融入拳艺中,使他的拳姿像杨柳轻风,像细雨绵绵,又像移动的雕塑沉稳庄重,拳友们说:“观看谢老师练拳是一种美的享受”。 第三、浑厚沉稳,虚实分清 浑厚沉稳,虚实分清是杨氏太极拳的重要特点,谢文德对这些特点进行过反复深入的实践、思索和探讨。 郑曼青在“郑子太极拳十三篇”中说:“磨转心不转。磨转者,即喻腰转。心不转者,乃气沉丹田之中定也。-----拨不倒,不倒翁,周身轻灵,其根在脚。非俱有松沉两种功夫,不易办到,按不倒翁之重心,在乎下部一点。拳论所谓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如两脚同时用力,一拨便倒无疑。要使全身之劲,百分之百沉于一只足心。” 谢文德对郑曼青的这些话进行了反复推敲,并且在练拳中得到深刻体悟。他说:“磨转心不转是杨氏太极拳的练法,也是杨氏太极拳的重要技法。‘磨转心不转’仅仅五个字就把太极拳技法的精髓涵盖其中。磨转就是腰转,腰是主宰,腰是车轴。‘心不转’就是心要平静,注意力要集中,要悉心静气。心沉静下来,气才能沉到丹田,才能浑厚沉稳,像不倒翁一样,拨不倒。 由此,行拳就能做到上下相随、手足相应,内外相和,完整一体,相连不断。”谢文德还强调:“练拳一定要不急不躁,不漂不浮,要平静沉稳,虚实分清。” 他在《中华武术》(2012年第2期)发表的文章“变转虚实需留意”中,对“太极拳术十要”中的“分虚实”和“虚实转换”作了比较全面地阐述,这篇文章一度曾经引起拳界的热议。 第四、松净松沉,轻柔轻灵 松净松沉,轻柔轻灵是杨氏太极拳的品格。杨澄甫宗师教拳时,对学生讲的最多的是“松”。松柔是太极拳的灵魂,凡是违反了松柔这个原则的拳术都不能称之为太极拳,至少不是正品。 太极拳“松”的要求是,拳者在意识引导下,全身从精神到形体,从内到外、四肢百骸、关节韧带,无处不松开,无处不轻灵,无处不沉着,无处不顺遂。习练太极拳一定要全身放松放开,做到松净松沉,轻柔轻灵。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中第三要是“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命意源头在腰隙”。 在太极拳行拳中,对腰的要求就是“松”,松腰才能落胯,松腰才能转动,松腰才能轻灵,松腰才能两足有力,松腰才能沉稳。谢文德对太极拳的“松”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在太极拳协会和省直机关的太极拳讲座中把“松功”作为主题演讲。 他在讲座中讲:“怎样才能放松?先把心放松,思想、意识都放松,全身松开松净,无一处不松。还要舍得放下,像布袋和尚把布袋放下一样,‘放下布袋,全身自在’。人生最大包袱就是名和利,能否淡泊名利,能否放开放下,是衡量一个人太极拳造诣深浅的尺度,也是太极人生中最难做到的一种修为。” 第五、内修内练,养气养生 太极拳是内外双修的拳术,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修炼内功内气,达到养生养气的目的是太极拳修炼的根本。谢文德把太极拳修炼的目标始终定在内修内练,善养浩然之气方面,把研究太极拳的重点放在强身健体、祛病延年方面。 他根据自己的实际写过多篇太极养生、太极健身方面的文章,多次讲演太极拳能够祛病延年的作用与意义。他在《对“太极拳要走实战之路”的思考》(“中华武术研究”2012年第四期)一文中讲到:“益寿延年是太极拳的首选,《十三势歌》中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名句。杨氏太极拳之所以流行于国内外,就是因为它是强身健体的第一品牌。太极拳的益寿延年之路越走越宽。” 谢文德为了修炼内气,为了养心养身,自己编排了一套“太极静功修炼法”,这种修炼方法是以“静坐”形式,把太极拳的原理和道家养生术中的“吐纳”和“导引”功法结合起来,通过意识对内在气息的作用来舒畅体液和经络的循环,抑制内脏和大脑的过度消耗,使其处于主动的休息状态,使体内正能量得到开发。 这套太极静功的要求,身心合一,心灵宁静,神形相守,神气相注。“黄帝内经”中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谢文德说:“我身体条件不好,做过大手术,恬淡虚无,精神内守对我来说非常重要。练拳中要动中求静,要内敛内收,日常生活中要静心静养,豁达从容,经常保持恬淡虚无的心境,这也是我一生中坚守的人生态度。” 第六、和谐中定,随屈就伸 太极拳行拳中必须做到“中定”,“中定”是太极拳的根本,没有“中定”就失去了太极拳的根基。王宗岳“太极拳论”中曰:“立如平准,活似车轮”。“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理也。”可见,“中庸”讲的“中”就是“中和”,“中和”就是“中定”,“和谐”与“中定”为一体。 谢文德讲,“中定”的要求是:身躯要平正,心意要平和,行拳要平准,对人要平等,处事要舍得,做人不怕吃亏。太极拳要求随屈就伸,舍己从人,太极拳人应该把太极拳的原理不仅运用到拳艺中,也应该运用到人生的方方面面。谢文德在他的太极人生中,一直实践着这些要求。 第七、身轻如燕,剑如游龙 谢文德的剑术十分娴熟,他演练的杨氏太极剑67式一度成为了省直机关太极拳活动中的保留节目。山西省直机关开展武术表演或太极拳活动,必有谢文德的杨氏太极剑表演。 他的剑术特点是,身轻如燕、剑如游龙。在太极剑的“灵猫捕鼠”、“野马跳涧”、“鲤鱼跳龙门”等几个动作中,他的跳跃像飞燕,他的步法非常轻灵,到80岁时仍然如此。 他对太极剑术中,“劈、崩、刺、抽、带、提、撩、搅、截、抹、击”等剑法十分讲究。他运用“抽、抹、搅”的剑法,表现出来像水中游龙;运用“刺、带、提、撩”的剑法,表现出来像空中飞龙。他的太极剑术表演往往使人赞不绝口。 谢文德传授太极拳的方法 谢文德五十多年的太极人生中,他把传授杨氏太极拳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把传播太极文化、弘扬太极精神作为人生努力的目标和生命的追求。长期的传拳、教拳、讲拳,形成了一套他自己独具特色的传授方法,被大家誉为“谢老教拳法”,这种教拳方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学拳先学做人 太极拳是德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学拳先学做人,做人以德为先,德有多高,拳艺有多高,没有高尚的武德,就没有高超的太极拳。 谢文德在传授太极拳过程中始终强调:“学拳先学做人,练拳必先修德。不修德,不学做人,不修炼自己的品行,练太极拳者难成大器。”他在教拳时,把传授武德作为重要内容,把太极拳的礼仪“抱拳礼”作为开讲的第一个动作,并且严格要求尊师重道。 他在一篇太极拳论文中讲:“太极拳是文化,拳以载德,文以载道。翻开中国传统文化史,领略中国古籍经典论箸,许多内容都是阐述怎样做人,做人怎样修身养性。 孔子‘仁’的学说,墨子‘兼爱’学说,孟子的‘义和利’、‘性善说’,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至人’、‘神人’、‘圣人’,还有不同的理想人格的称呼和要求等,都是教人怎样修身养性,怎样做人,怎样做“圣人”和“贤人”。 太极拳不仅是武术,是医术,是艺术,也是做人之术。学练太极拳,不仅仅是学练拳架,学会套路,学会各种招数,重要的是修炼人的品行,提高人的道德水准。谢文德在五十多年的传授太极拳过程中,始终把这些道理讲给学员听。 第二、教拳必教拳理 传授拳理,把太极拳的理论、规矩、要求贯穿于传授太极拳的整个教学中,这是谢文德传授太极拳的重要特点。 他说:“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没有理论的武功是低品位的武功。”在平时,他可以滚瓜烂熟地背诵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在讲拳中,他经常脱口而出把太极拳理论柔和在拳艺拳技中。 他要求他的弟子要经常学习太极理论,要牢记杨澄甫“太极拳术十要”,按“十要”的要求练好太极拳的每个招式。每一次举办太极拳培训班的时候,他都要把太极拳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十要”以及技法的要求打印成文发给每一位学员,让学员学习,并在练拳时候遵循这些拳理、拳法的要求。 所以,他传授的学生,大部分人知道“太极拳论”和“十要”的一些内容,了解太极拳的“手、眼、身、法、步”的各种规矩、技法等内容。 第三、灵活系统的教学方式 长期传授杨氏太极拳的教学实践,谢文德形成了一套系统灵活的教学方式。 这种方式是:(1)制定教学计划,做到心中有数。无论什么时候讲拳,谢文德都要作好充分准备,制定教学计划,让学员知道教学的内容、进度、要求、目标等等。(2)写出授课方案,并且灵活运用。每一次讲拳,谢文德都要写出讲课的提纲和内容,在讲解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对难以掌握的招式,他反复讲解,并根据讲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随时修改讲解的内容,做到因人而异,灵活机动。(3)普遍讲授,个别指导。在太极拳教学中,谢文德对学员的普遍要求是每个招式要做到准确到位,由于每个人的悟性不同,对个别人要进行个别指导,在这方面,谢文德从来是孜孜不倦,循循善诱,热诚耐心。(4)切磋评议,共同提高。在教学中,谢文德要求大家相互学习,互相交流,切磋技艺,共同提高。办太极拳培训班结束时,他都让学员作自我点评,互相点评,谈体会找问题,然后,他再作综合点评,鼓励大家继续努力,坚持不懈。 第四、生动活泼的演讲能力 谢文德长期在宣传部门工作,他的语言表达能力令人折服,他的演讲生动活泼,语言严谨,很有说服力,每一次演讲都能吸引众多听众。在传授太极拳中,他充分发挥善于演讲的优势,因此,一听说谢老师要教拳了,很快就会吸引来众多的太极拳爱好者 。 谢文德教拳的场地大都在露天的广场、公园,或者是健身活动的一些公共场所,有一段时间,他教拳的场地聚集了约二百人左右,使这个场地无法容纳,谢文德就分开两部分进行教学。 他的每次演讲都很精彩,有一次,在对轮椅太极拳学员们演讲后,一位记者说:“可惜我没有带录音机,谢老师的演讲要是记录下来,是一篇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都不用修改的好文章。” 第五、教拳和心理疏导相结合 在长期传承杨氏太极拳过程中,谢文德不仅教拳、教武德、教拳理、教做人,还要给学员们作思想工作,他把共产党员的老作风以及善于作思想工作的传统带到了传承太极拳的过程中。他和太极拳学员们都很亲近,学员中有什么思想问题,甚至家中有什么困难都跟他讲,他对每一个人都是开诚布公,尽力帮助,他是广大拳友的良师益友。 2006年至2008年间,谢文德夫妇在山西省开展了在全省范围内的轮椅太极拳培训。培训对象都是残疾人,谢文德在传授过程中发现有些学员不仅肢体残疾,而且心理上有许多障碍,有很强的自卑感,有的对生活失去信心。谢文德一边教拳,一边做思想工作,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们自尊、自强、自力、自爱。 还根据个别人的情况,循循善诱地进行开导和谈心,对某些学员,他还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由此,残疾人学员不仅学会了轮椅太极拳,而且增强了自信心、自尊心,克服了自卑感。在三年多时间内,谢文德同残疾人一起,传授拳艺,并且和他们交心、交友,用大爱去关心他们,他和残疾朋友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第六、独特的人格魅力 谢文德把杨氏太极拳舒展大方,气势恢宏的特点,融入到他这个南京人随和细腻、温文尔雅的特质里。运用他的睿智和思维能力,运用他丰富知识的积淀,使他具有了独特的人格魅力。 他的学生反映:“谢老师每次讲拳都有新内容,新方法,新意境,使人百听不厌,使人感受到太极拳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太极拳学无止境。”有一位学生说:“谢老师把太极拳艺和学拳做人的道理结合起来,让我们懂得了太极拳是内外双修的拳术,是修德做人的拳术。 谢老师的拳艺和他的人品一样,像和风细雨,像行云流水,像甘泉美酒,听他讲拳是难得的精神享受。”五十多年中,谢文德不仅用他的拳艺去传授太极拳,还用他的修为和人品影响着广大拳友,也用他特有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周边的每一个人。 (未完待续) 免责声明 本文文字和部分图片来源于李淑敏老师投稿,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平台无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