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效型花境——四季荣衰 生生不息

 深海之星ccpsl0 2019-08-28

近年来,花境在公园、道路、广场等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大量应用的同时也出现了“泛花境”现象,很多花境并未真正地体现多年生花卉植物的应用与配置,属于展示性花境,违背了花境可持续性的本质特征。


花境与长效型花境

所谓花境,是以宿根花卉、花灌木等多年生植物为主要材料,以自然带状或斑状的形式混合种植于林缘、路缘、墙垣、草坪或庭院,在形态、色彩和季相上达到自然和谐的一种园林植物造景形式(夏宜平,2009)[1]。张美萍在2010年[2]首次提出了长效型混合花境这一概念,即在四季花境与混合花境的基础上,强调花境的长效性,包括植物群落稳定、植物品种长命和观赏效果长期三个方面。但之后,对长效型花境均未见报道。

荷兰著名花园设计师Piet oudolf 在2013年[3]提出“long-term plant performance”概念,强调植物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系列在自然界生存的策略,这些生存策略往往影响着植物在花园的表现力和生长方式,了解、欣赏并充分利用植物自身的特性是让花境植物景观表现得更持久的关键。

综合近年来国内花境不断演变的发展,长效型花境应当是由多年生植物构成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展现生生不息的自然状态。


沪杭地区长效型花境案例分析

要点I:根据气候和环境条件选择植物材料

充分考虑植物的生长环境,包括场地的土壤酸碱度和排水性、受阳光照射的强度和时间长短以及空气湿度、温度等局部小气候情况。根据花境植物材料在自然条件下的表现,确定在花境中的位置,从而确保其持续生长。

杭州万松书院花境是典型的林缘阴生花境,林下光照不足、湿度较高,草坪维护困难,选用尖叶匍灯藓和细叶小羽藓两种苔藓混种作为地被植物,表现出细致的地形起伏肌理。

花境充分利用乔灌木背景,以杜鹃、八仙花、玉簪等耐阴或耐半阴植物为主体材料,配合苔藓、蕨类植物,点缀几组枯木,打造富有自然野趣且维护成本较低的景观效果。该花境注重表现植物的叶色变化,深绿色、嫩绿色、紫色、白色等丰富叶色,结合紫色、粉色的花色,素净淡雅,与万松书院的山地环境相吻合。

万松书院阴生花境

要点II:以花灌木为骨架的配置手法

沪杭地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冷湿,草本植物难以保持长花期,养护或更换的成本较高。因此,长效型花境选择花灌木或小乔木为骨架,多年生宿根花卉为主体,一二年生花卉或球根花卉为季节性补充,是行之有效的配置方式。

上海清涧公园的入口花境始建于2006年,为传统的草花花境。前三年,春季效果绚丽,但冬季景观萧条。2009年,开始在原花境中逐步加入木本植物作为骨架。2011年基本成型,此后只需微调时令草花。目前,该花境以色叶类灌木为骨架,植物组团表现稳定,四季色彩丰富。

清涧公园花境四季效果

上海闸北公园“气象万千”花境注重四时变化,立面丰富自然。配置植物品种达上百个,银霜女贞、溲疏、卫矛、金边胡颓子、槟柃等色叶灌木组成花境骨架;中层宿根花卉,构成了长效型花境的基本轮廓。

气象万千花境四季效果

要点III:中式意境表达

花境之“境”,重在花境的意境表达。重视植物的文化内涵,或在花境中运用具有中式风格的景墙、山石等要素,能够充分体现我国花境的审美意趣,不仅给观赏者美的视觉体验,也是植物造景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

以上海古城绿地花境的一个组团为例,红枫枝叶飘逸,四块卧式景石与花境植物有机融合,颇有中国传统植物造景的意趣。

▲上海古城绿地花境

杭州三角花坛营造了一处大体量的花境,将西湖的山水元素融入其中,假山、叠石、流水、瀑布构成花境的视觉焦点和主体框架,结合雾森装置营造出“瑶草琪花、人间仙境”的景观效果。

杭州三角花坛花境
花境与山石

要点IV:周年精致养护管理

花境中植物种类丰富,不同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生长速度不尽相同,必须保证精致的养护管理,才能呈现良好的植物及其群落的景观效果。

根据沪杭地区的气候条件以及花境植物的生长规律,花境周年的养护管理可以分为六个阶段,从施肥、浇水、防治病虫害、整形修剪到补植补种、树木检查等均需精致化养护。

精致养护的春秋季对比

精致养护下,局部灌木的体量几乎保持一致,宿根花卉展现季节变化,前景草本植物仅石竹、赤胫散进行了替换。


长效型花境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促进花境良性发展,长效是必然之路。长效型花境其实是回归花境可持续景观的本质,既是多年生花境植物生长规律的需要,也花境景观呈现季相变化特征的需要。

花境应当理性发展,避免泛花境化。花境属于人工植物群落,需要精致养护才能达到预期的景观效果。与一般城市绿地的养护管理费用相比,花境的养护费用较高,因此需要科学理性地推广花境的应用。

倡导花境本土化发展,体现中国特色。尽量选择适应国内气候条件的品种或乡土植物,深入挖掘并展示花境的文化内涵,传承并发扬传统植物造景风格,使花境这一优秀植物造景形式能健康永续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夏宜平主编. 园林花境景观设计[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4.

[2] 张美萍.长效型混合花境应用初探——以上海市闵行体育公园为例[J].现代农业科技,2010(12):210-211.

[3] Piet Oudolf, Noel Kingsbury. Planting: ANew Perspective [M]. Timber Press.2013.


图文信息 | 刘莉提供

排版编辑 | 章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