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镇之书道场】丝路风华履使命翰墨书香契初心【通渭纪事·三】书道千秋 耕读通渭

 镇之书法 2019-08-28

​【镇之书道场】

丝路风华履使命

翰墨书香契初心

【通渭纪事·三】

书道千秋 耕读通渭


       本来这场冠以“中国通渭”的书画艺术盛宴,作为敦煌文博会暨国际旅游节在丝绸之路节点上的一个重要主题活动,诚邀四海宾朋游客来了解关注关爱通渭这个正在摆脱贫困而又根植文化传承的书画之乡,当为正题。但实际情况是从官方到承办方,仍只强调和侧重所谓的层层戴帽,如何划拉所谓的各种书画会员资格,从以上示下地占用会展宿餐资源,直到无可旁落地只能以通渭本地及周边百姓为消化主体的错位意识,注定这场盛宴势必成为“萝卜烩菜”和“搬砖运动”。事实亦即如此,只不过,其中又有两个方面对应的现象问题值得省思。

        其一,通渭现象:诗书传家,耕读真爱。流传已久的所谓“通渭现象”,用当地话可以概括为:个爱书画,说个有病;个卖萝卜,收你字画(注:“个”系通渭所在定西地区大部分人的自我称谓)。通渭现象有多方面的注解,但其中几个小故事颇为形象。故事一:前十几年,有位书画家走入山乡腊月集市,为通渭父老书画中堂对联。一当地青年多次问价,久赏不已,隔两天后将自家过年的肥猪宰杀转卖,怀揣卖得猪钱求书购画,令人唏嘘。故事二:一通渭老乡和书画村熟人抖包袱,说是不敢回家了,因为自己刚卖出了一车西瓜就钻到书画村里来逛,看到美得很的字画,就用手里几千块钱都收罗了,现在连老婆交代要采买的居家用品都没得钱办了。故事三,笔者亲身经历:一老者下午在书画城数次回转看中一幅书画小品,倒也不论所谓的出处,说是转来转去就喜欢这个,反复要求折价,八折,五折,四折,最后确定晚上闭馆前来拿,但直到晚间闭馆前未见其人。次日一早开馆,老者携来儿子,说是昨晚儿子没空,今早就来了,他儿子说老父亲喜欢得很,说好的二折,掏出一百元钱硬塞不成压到画案,爷俩在感谢示意不断中把画作折叠起来揣入怀中握手谢辞,将大姑凉上轿头一回坐堂的笔者,陷入一脸懵逼和无限感慨中……

        其二,冠冕问题:噱劣逆汰,皇帝新装。以文玩噱头、帽子戏法,所谓的是否中书协、中美协为入围展销门槛,反而使假冒伪劣可以冠冕堂皇,各种包装大肆其市,对人们追求书画艺术及其大道本真形成误导。不重作品重名头,不重质量整数量,甚至更有国画复印件加工品,油画喷绘品略加笔触等故弄玄虚不让拍照、装神弄鬼者,对艺术品市场造成混乱,对观摩学习的青少儿造成审美和义理上难以估量的损害。

        诚然,凡事两面性,在问题孪生重弊的同时,因为资本市场失去腐败土壤,也迫使几十年来充满泡沫的艺术品市场渐脱水分,使即如北京宋庄,山东青州等所谓的书画集散地浮躁炒作难以为继,使甚接地气的书画之乡通渭独领风骚。亦因此,通渭这片虽仍贫困但真爱书画文化的热土及其父老乡亲,可以用卖得玉米、西瓜的五千元、五百元、五十元钱,让慕名而来的或锦衣玉食者,或装神弄鬼者,为他们实现真爱或搬砖,或推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