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纪念苏东坡逝世918年:那道照亮夜空的光,消失了

 静雅轩345 2019-08-28

子不语:今天是农历七月二十八日,918年前的今天,苏轼病逝于前往常州的船上。本文描写了苏轼临终的情形,一代不世出之大文豪,在生命消逝之际,其风神逸骨仍熠熠生辉,能不为后人追慕乎?谨以此文,缅怀苏子。

-正文-

——时值六月,骄阳似火,热气蒸人,苏轼全家住在船上,狭小的船仓又闷又热,几乎喘不过气来。

在仪真办西山书院的米芾,听闻苏轼来到此地的消息,立即前去求见。于此地邂逅故人,自然喜不自胜,“今真见之矣,余无足言者”。看到记挂在心的忘年老友,彼此当然激动,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

苏轼和米芾席地而坐,相谈甚欢,只是言语之间,再不肯提及时事。政局纵是翻天覆地,变化多端,仿佛都完全与他无关了。

苏轼与米芾△

酷热难当的天气,十分难熬,白天尚可以外出活动活动,但到晚上睡到船中,闷热实在无法忍受,每当夜里,他只好逃出船来,寻找凉快之地,让身体稍做解放。

但他的年纪,并不适合通宵坐在外面,这不但让他消耗体力,而且分解精神;再加上近一年来行走道途,大半时间耗在路上,体质也已经虚弱,精力也已颓废。

现在酷暑难熬,夜不能眠,而船所停泊的水域,污染严重,又经骄阳蒸发,船仓中充满恶臭之气;他在岭外七年,体内本已染瘴毒……待这些因素积累到一起,他终于病倒了。

病了几天,竟没有好起来的迹象,难免让他往最坏的方向打算。先给弟弟苏辙写了一封信,信中特别交待说,他死之后,须由弟弟葬于嵩山之下,墓志铭也要由弟弟完成。

苏轼信中的语气相当平静,并未流露出悲伤之情,显然,他完全可以接受生老病死的现实,而不怀有任何的恐惧之心。

自此之后,他便觉得胸膈胀闷,厌食失眠,精神体力大不如前。好在忘年交米芾冒着酷暑,常来看他,给病中人许多安慰。

身体勉强有些好转时,一家人又赶往常州。从仪真坐船赴润州时,苏轼病情发作,昏迷几日不知人事,好在老人命硬,竟也给撑了下来。

路过润州(今江苏镇江)时,做少许停留,拜祭堂妹小二娘之墓,小二娘系苏轼伯父苏涣之女,嫁与润州柳家,于数月前在润州去世,这是同辈近亲中唯一的女性。

苏轼同辈堂兄弟姐妹共有十六人,近年只剩四人,而如今,小二娘也已离世,想至家门凋零,伤心断是难免。

苏轼的江南之行,笼罩在一片风言风雨当中,名声甚隆的一代文宗,突然现身于江南地界,让人们不由得私下猜测,苏轼即将入朝为相,而这种不无原因的猜测,却是愈演愈烈,最后化为谣言,人们开始盛传他不日即将入相。

这让他深感不安,他不想再度成为别人的靶子了。

先前曾想置他于死地的章惇,现在被贬雷州,这算是一个恰如其分的报应。而章氏之子章援此刻正在润州,听闻苏轼亦在此地,即刻想要拜见。苏轼于章援,有师生之谊,正是当年苏轼知贡举时将其录取。

章惇

章援见苏轼的目的,不是简单的敬意,更深层的原因,亦是听闻苏轼将要入朝拜相的消息,害怕如此一来,将对他的父亲不利,因此他来见苏轼,更多是为父亲说情。章援清楚父亲前些年的种种作为,万一苏轼想要报复起来,父亲小命即有可能不保。

只是,此前他与苏轼从无联系,突然求见,不免太过突兀,只得先写了一封信,表明心迹,并为父亲的作为表示道歉。

章援信中语极恳切,令苏轼大起恻隐之心,一面感慨章援的文字极佳,也不免同情起章氏父子的遭遇,他胸怀向来宽大,对于章惇此前各种各样的迫害,他反而不以为意,将此恩怨一笔勾销。

他给章援回了信,劝他不必在乎过去,自己更无报复之意。

苏轼一家坐船,沿运河继续前往常州。

听闻大学士乘船路过,所经之地,人们争先恐后跑出家门,想要一睹他的风采神韵。只见运河两岸,人头攒动,热闹异常,挤满了前来围观的百姓。

船到奔牛埭的时候,好友至交钱世雄前来迎接。苏轼独自卧于船内的榻上,慢慢地坐起来,此时,他心力有所不支,已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便对钱世雄托付后事:“万里生还,不料要以后事托付你了。我与弟弟子由,自贬往海南后,就不得再见一面,倘若从此永诀,此痛难堪,其余都无所谓。

风雨对床的约定,根本再无实现的可能,这才是他心里永远的痛。

因为体弱无力,他说话十分缓慢,稍稍停顿之后,接着交待后事:“我前在海外,写得《易》《书》《论语》三部书稿,今天想要全部托付给你,希望不要拿给别人看。三十年后,会有知者。

钱氏自是好言相劝,让他不必胡思乱想,静静休养便是。

终于到达常州——他理想的栖息之地,仿佛一场大梦。

苏轼一俟到达常州,遂上书朝廷,准他退休,朝廷亦准其所请。终于,在他生命行将结束的时候,彻底远离了带给他太多伤害的仕途。

在苏轼生命的最后时光里,钱世雄每天都来住处看他,给他送饮料和点心,陪他在病床上聊天,听他追论往事,臧否人物。有时候开心了,便翻出以前岭外的诗文稿给钱氏看,甚是融洽。

苏轼的病情逐渐恶化,种种迹象表明,一切不容乐观。

钱世雄眼见得好友无药可治,情急之中,从别处弄来一服“神药”,劝他试试看,苏轼拒绝服用。

七月十八日,他把三个儿子叫到病床前,对他们说:“吾生无恶,死必不坠。”

又劝他们说:“至时,慎毋哭泣,让我坦然化去。

面临死神,他的态度何等恬淡心安。

又过了十天,七月二十八日,苏轼耳力衰弱,几无听觉,然而精神气象,丝毫不乱,在他身边的径山寺长老维琳方丈在他耳边大声道:“端明勿忘西方。”

苏轼答:“西方是没有的,但个里着力不得。

钱世雄也大声喊:“至此更须着力。”

苏轼又答:“着力即差。

世雄再问:“端明平生学佛,此日如何?”

轼曰:“此语亦不受。

苏迈趋前,问及后事,遂不答。

怀着与弟弟子由无法再见最后一面的遗憾,苏轼就此闭上双眼,时为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二十八日。

来源:爱上苏东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