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书上架】语文新课标必读作品,现代文学名著套装!

 逍遥书屋123 2019-08-28

针对初中生新课标必读作品开发

中小学生必读经典名著

语文

扫码购书

【编辑推荐】

《语文课程标准》是中小学生语文教学、评估的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新标准对原有大纲中关于语文课外读物的具体篇目作了较大的改动,并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的阅读总量,要求广大中小学生阅读。

此套丛书就是针对初中生新课标必读作品而开发。第一辑选取了最为基础的五本名著,据了解也是最为中小学生广泛阅读、市场销售量最大的作品,每一届升入初中的学生都要购买阅读,小学生也会开始阅读。

【内容推荐】

本丛书第一辑(五本)选取了最为基础的现代文学名著:

鲁迅:《朝花夕拾》,除原《朝花夕拾》,另收入10篇鲁迅的中短篇;

朱自清:《朱自清散文选》,选取朱自清代表性散文50篇左右;

萧红:《呼兰河传》,为长篇小说全本;

老舍:《骆驼祥子》,为长篇小说全本;

老舍:《茶馆》,除《茶馆》戏剧全本外,另收入老舍短中篇小说5部。

本丛书的编辑特色(相对于市场其他版本):

1. 最基础书目。这5本书是中小学生在所有必读名著中“一定要读”“首先要读”“重点要读”的,市场最大。

2. 编辑功夫。参考不同版本,严格保持作品原文风貌,同时查阅相关文献对原文进行了勘误和修订。对原文中的标点符号,小语种语言,生僻方言,粗俗俚语,异体字、繁体字、生僻字等,都做了适合教学的修订处理。

3. 精校。精校是本丛书最大的硬实力。体现我们对教育严肃性的认识。

4. 教学辅助体例完整。正文章节设有“导读”“提要”“拼音”“注释”“解读”“要点评析”“阅读思考”“词汇学习”“佳句赏析”等条目,书后附“知识考点”。

5. 专家提升。邀请北大、清华、鲁迅博物馆等名校机构的教授、作家对作品进行整体论述,传授作文和文学的深入道理。

6. 装帧精美,特别邀请当代艺术大家制作封面版画。版画专家:胡项城,1996 年上海双年展创立者之一,2010 年上海世博会非洲联合馆艺术总监。

【专家评述文章摘选】

《朝花夕拾》

萧振鸣 :《朝花夕拾》评述文章

人在成年时,会时时忆起儿时的生活,鲁迅也不例外。他一生辗转迁徙,曾在绍兴、南京、日本、杭州、厦门、广州和上海生活和居住过,这十篇回忆散文,前两篇写于北京的旧居;中三篇写于避难中的医院和木匠房;后五篇写于在厦门大学教书的图书馆。鲁迅的散文除《朝花夕拾》集子之外,晚年还写过《我的第一个师父》《我的种痘》等。鲁迅在书的《小引》中说:“我有一时,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的确,儿时的味道伴会随每个人的一生,那味道实际上是一个人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

这十篇回忆散文是鲁迅“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写的是“周豫才”与“周树人”时代的生活。鲁迅的一位名叫增田涉的日本友人在《鲁迅的印象》中写道:“《朝花夕拾》是回忆他幼年时代(以及留学日本时期)和那周围的情况的,其中特别回顾了中国的生活风习和生长于其间的人的幼年的梦。”鲁迅的散文中虽然写的是百年前的中国风习和那个时代孩童的内心世界与行为,但我们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可以通过阅读鲁迅的散文,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鲁迅是中国白话文的先驱,鲁迅时代的语文,与现代语文有着很多的不同,因而年轻人在阅读鲁迅著作时感到有很多难点或障碍。《朝花夕拾》这本书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优秀的白话文经典,而且是青年走进鲁迅世界的最好文本。

《朱自清散文选》

姜涛:《朱自清散文选》评述文章

作为一位文学史家,朱自清对“文学”的理解向来开放,格外看重宋人“以文为诗”的传统,认为现时代本身就是一个散文的时代,中国的诗文学也应该走向散文的路、宽大的路。在40年代“抗战与建国”的语境中,他不断强调杂文、新闻、通讯的价值,甚至将“现代”的立场,修正为“雅俗共赏”的立场。借用他翻译的美国诗人麦克里希的话,当公共生活的潮水已经冲入了私人的池塘,现代的作者和读者,都已经不再是那个“夜间独自呆看镜子和星星的人”,私人经验已不可避免卷入到公众的世界中。他后期的文章也专为报章而作,思想成熟,偏于说理,文字感性不如早年丰盈,却文气硬朗,力求在常识之中传递洞察。

 归结一句,朱自清的散文写作,代表了现代白话文的成长之路:最初的意念,是向旧文学示威——“文言做得的,白话文也做得”,但更主要的美德,还是修辞立诚,站在现代的立场上,向更多的人说话。

《呼兰河传》

范雪:《呼兰河传》评述文章

《呼兰河传》是萧红29岁时写的小说,也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这个小说完成后不到两年,她就在香港病逝了。创作《呼兰河传》时,萧红已经过人生许多的内容:波折的求学、动荡的爱情、离开家乡、生子、子夭、结识文坛师友、开拓文学事业、赴日、遭遇抗战……尽管有年少成名的风光事(1935年萧红24岁时凭《生死场》的出版一举成名),但日子过得其实颠沛流离。似乎是对人生艰难的轻轻一拨,也仿佛有预感一样,萧红在病逝前两年难以抑制地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呼兰河城,既不赞美,也不批判,更不像后来很多家族叙事和地方书写那样,魔幻出意旨宏大的寓言为历史作传。萧红写得老实,她说“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呼兰河的环境、风土和人物深深地嵌在萧红的意识里,这是她离开家乡后时常拨弄和咀嚼的,也正因此,《呼兰河传》的细节是千丝万缕的金线银线,每一根都挥洒着只有从经历本身中才能锻炼出的光亮。它们像缂丝画那样紧密编织的质地,散发出层层叠叠的气氛和余味。

《骆驼祥子》

向祚铁:《骆驼祥子》评述文章

可是,老舍当年为何不愿给祥子一个幸福的结局呢?笔者认为,除了小说素材本身便于写成“悲剧”之外,应该还和老舍写作《骆驼祥子》时的个人状况不无关系。此前,文学对老舍来说,只是一项业余工作。把文学作为一生的志业来从事,并决心当职业作家,是从写作《骆驼祥子》开始的。据当年的《宇宙风》杂志出版人陶亢德回忆:“那时他(指老舍)在齐鲁大学教书,有次信上谈起他想只搞创作,但零星卖文,即使篇篇卖钱,也总觉得不能安心。我就向他贡献了一个意见,说假若《宇宙风》能按月付他百元左右的稿费,是否足以作他去做一个职业作家的生活底子了呢?商量结果是《宇宙风》从二十五期起登他一个长篇小说(即《骆驼祥子》)。每期四五千字,每月致稿酬八十元。双方一言为定。

此前,老舍已写出《离婚》等小说,作品以幽默风趣见长,颇受读者喜爱。但评论界不少人对他评价并不高,认为其作品内涵欠缺,甚至有些不公正地批评其文风油滑。如果只是把文学创作当成业余爱好,对这些意见,老舍自然可以不必在意。可现在,老舍已正式把文学当作一生的志业来从事,从写作动机来分析,他应该希望借《骆驼祥子》在评论界打个翻身仗。如果《骆驼祥子》依然走“喜剧”路线,即使其文学质量超过此前的作品,也依然难改变大家对自己的作品“内涵不够”这一固有印象。因此不难理解,老舍创作《骆驼祥子》时,“悲剧”,自然而然地成了他的首选。毕竟,在当时的文学氛围里,“将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的悲剧作品,最具文学深度,作家本人也更容易获得经典作家的文学地位。

《茶馆》

段从学:《茶馆》评述文章

按最初的设想,《茶馆》也是一部配合新政权的“中心工作”,歌颂新中国建立之后的新生活、新气象的作品,写到北京城迎来了解放,王利发当选为人民代表的第五幕为止。由于演出和艺术的原因,最终定稿的,就是这里的三幕。剧本的结构和风格,也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新政权、新生活、新气象,从直接的写出——确切点,应该说是演出——变成了间接的暗示出。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否极泰来”。《茶馆》写出了“否极”,暗示了“泰来”。第三幕中间接连出场的康大力、罢课教员谢勇仁等人物,以及通过剧中人物之口说出来的“西山一带有八路军”等情节,都有力地暗示了“泰来”已经在历史的大路上,正大步向北京城走来。所以,《茶馆》的重头戏虽然是浓墨重彩地演出“否极”,但最终的着眼点却是“泰来”。“否极”的分量越重,“泰来”的希望也就越大。

用我们熟悉的话来说,就是:把旧社会的黑暗揭露得越彻底、越深刻,也就越能够有力地表达作者对新社会、新生活的热切期待。在这个意义上,《茶馆》演出中的每一次掌声,既是对其艺术性的高度肯定,更是对新社会、新政权、新生活的热烈欢呼,——不要忘记:观看演出的人,都生活在新社会、新政权、新生活里。只有进入并且生活在新社会里的人,才能看见并写出旧社会的丑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