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天暮雪——元·陈孚

 香光庄 2019-08-29

长空卷玉花,汀洲白浩浩。

雁影不复见,千崖暮如晓。

渔翁寒欲归,不记巴陵道。

坐睡船自流,云深一蓑小。

诗词文本从《元明清诗鉴赏辞典》 

译文

风吹荡汀洲白茫茫一片,远远望去像天空席卷着如玉雕的浪花。

天空见不到归雁,将暮千山之间如破晓时那么宁静。

渔翁感到寒冷想要回家去,却发现不记得归路。

此时渔翁洒脱的躺在船上,放任船漂流,让它带着自己回去,在有浓厚云层的江面上只隐隐看见一艘小小的渔船。

注释

白浩浩:形容一望无际的白色。

巴陵:现湖南岳阳。

作者简介

陈孚(1259 — 1309)元代学者。字刚中,号勿庵,浙江临海县太平乡石唐里(今白水洋镇松里)人。至元年间,上《大一统赋》,后讲学于河南上蔡书院,为山长,曾任国史院编修、礼部郎中,官至天台路总管府治中。诗文不事雕琢,纪行诗多描摹风土人情,七言古体诗最出色,著有《观光集》、《交州集》等。

赏析

  北宋画家宋迪的平远山水组画《潇湘八景》问世后素负盛名,南宋时长沙曾为之专建八景亭。“江天暮雪”即为八景之一。湖南地区的秀丽山水与四时景物本身就充满着诗情画意,身临其境的诗人,无不能在各个画题的启迪下,结合着自身的游历与感受,去一一结撰出新的构图;这正是宋元以来“潇湘八景”的题咏竞相涌现的原因。所以对这类诗作的鉴赏标准,不妨借用一句常语,即看其是否“诗中有画”。

     本诗的前半四句,传神地绘出了一幅潇湘江上的雪景图。“玉花”化用梁昭明太子<黄钟十一明启>“玉雪开六出之花”意,形容绝妙,“卷”字见出了雪花纷纷扬扬的飞舞之态。“长空”切“天”,“汀洲”切“江”;“卷玉花”是细部的、动态的观照,“白浩浩”是总体的、静景的印象:语简而意象丰富。“雁影”句表明已届隆冬的时令,又隐用雁度潇湘的本地风光来暗示“江天”所属的地域。最妙的是第四句,它不仅补明了题面中的“暮”字,而且写出了暮雪雪景所特有的那种朦朦胧胧、半幽半明的色调与风韵,与另一位元诗人黄庚的咏雪名句“江山不夜月千里”(《雪》),可谓异曲同工。

      成功的写景之作离不开人物的活动。诗人在画面中安排一名生活在巴陵地区的渔翁,与唐诗中“独钓寒江雪”的江上渔者不同,这名渔翁已登返棹,“寒欲归”三字,隐透出“暮雪”的影响。“不记巴陵道”从唐贾至“日暮已忘巴陵道”(《君山》)诗句翻出,在这里既含有大雪弥漫迷蔽江路的意味,又见出渔翁对“江天暮雪”处境的顺适。宋田为(田不伐)《黑漆弩》小令(或谓元白贲作)中写“不识字渔父”。“浪花中一叶扁舟,睡煞江南烟雨”,这一潇洒的形象为元时众多文人所心仪,诗中让渔翁“坐睡船自流”,或即受此启迪,“船自流”的结果,是在视野中留下了一抹渐行渐杳的痕影;这一余韵袅袅的结尾,增添了画面的动感与纵深感,传现出“江天暮雪”全景清逸超妙的风韵。

      全诗首尾映照,动静相间,意境高旷。造语不见斧凿用力之痕,却元一笔松懈。近人王文濡评此诗:“描写暮雪情景,传神阿堵。”(《历代诗评注读本》) 对作者写景的功力表示了高度的赞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