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五月份开始,重新捡起观宋填词,同时也开始作观唐习律,每篇学习以为唐朝的诗人,欣赏两首诗人的五律或七律,结束时用诗人原韵作一首五律或七律为作业。 目的当然是以学习为主,和韵作诗,更是锻炼自己的一种方法,断断续续地观唐习律写到了第24篇,从王绩、李世民写到了崔颢、刘眘虚。今天做一个小结,录入前十首,以备自己以后查询方便。 一、用王绩韵,作五律《出塞》
骠骑,霍去病。《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 元狩二年春,以冠军侯去病为骠骑将军。 封狼,《汉书·霍去病传》曰: “骠骑将军去病率师躬将所获荤允之士,约轻赍,绝大幕,涉获单于章渠,以诛北车耆,转系左大将双,获旗鼓,历度难侯,济弓卢,获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将军、相国、当户、都尉八十三人,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 二、用李世民诗韵, 七律 《赋李世民》:
李世民的绝句、五律都有佳作,名句如: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 可惜他虽然贵为皇帝,却和唐朝多数诗人一样,大部分作品没有流传下来。 三、用寒山和尚诗韵 五律《闻说寒山道》
寒山因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而闻名。 寒山生卒年均无准确记录,老街这本书把他列为初唐的诗人,不过看上去更像中唐多一点。寒山与拾得的故事也是亦真亦假,不得而知。 录入他与好友拾得最精彩的一段对话,作为自勉。 寒山问拾得曰: 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处治乎? 拾得曰: 只要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四、用武则天诗韵 七律《拟古游石淙诗 》:
据说在武则天的老公唐高宋永隆二年(681)开始,科举考试开始考诗赋 ,《新唐书·选举志上》记载: 永隆二年,考功员外郎刘思立建言,明经多抄义条,进士唯诵旧策,皆亡实才,而有司以人数充第。乃诏自今明经试帖粗十得六以上,进士试杂文二篇,通文律者然后试策。 显庆末年(661),唐高宗患病难以执政, 武则天逐渐掌握朝政,朝廷内外称他们夫妻为"二圣"。如果真的是681年格律诗进入科举,那么唐诗的兴盛武则天有大功劳。 五、用骆宾王咏蝉韵,作五律《读骆宾王灵隐寺故事有感》:
易水歌声杳, 典出于骆宾王《易水送别》诗: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讽刺武则天当政,得罪入狱,愤愤不平作《在狱咏蝉》;老年时跟随徐敬业造反,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兵败后不知所终。 六、用杜审言《登襄阳城》 韵,作《登崂山》 :
杜审言最大贡献不是写了几首好诗,而是对于格律法度的推广。唐朝科举考格律诗和律赋的确切年代有些争议,有一种说法,从唐高宗永隆二年开始(公元681年)科举考试开始考诗赋。这一年杜审言36岁、沈宋就更年轻了,还不到三十岁。在他们这一代诗人的大力倡导下,格律诗的规则完全定型。 科举考试中的格律诗多是五言排律,从此以后的读书人把格律诗作为了必学功课,一直坚持到清朝末年。因此杜甫骄傲地说“诗是吾家事,吾祖诗冠古“也未尝不可。 七、用苏味道原韵 作五律《霜信》:
苏味道和杜审言、崔融、李峤被并称为文章四友。他们和沈、宋等人一起为近体诗的格律定型做出了贡献。 苏味道贵为武则天的宰相, 为了明哲保身不敢得罪各方,处事模棱两可,被人笑话为“苏模棱”。神龙政变中武则天退位,张易之兄弟被诛杀后,大量的官员被牵连,如宋之问、杜审言、李峤等人纷纷被贬,苏味道也没有避免,被贬以后不久就去世了。 八、用王勃原韵,作五律《咏风》 :
唐代刘肃的《大唐新语》记录了这么一个故事: 裴行俭,少聪敏多艺,立功边陲,克凶丑。及为吏部侍郎,赏拔苏味道、王勮,曰:“二公后当相次掌钧衡之任。”勮,勃之兄也。时李敬玄盛称王勃、杨炯等四人,以示行俭,曰:“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也。勃等虽有才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者,杨稍似沉静,应至令长,并鲜克令终。”卒如其言。 吏部侍郎裴行俭善于看人,他认为王勃”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岂享爵禄之器耶!“果如其言。 王勃因为作《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鸡。结果惹怒了唐高宗把王勃赶出了王府。后来王勃又犯了一次错误,有官奴曹达犯罪,王勃先是收留后又惧事泄,竟然把这个人灭了口。自己差一点因此被诛,而他那个为儿子们自豪的父亲王福畤因此被贬为交趾令。 王勃探望他父亲时作了最后两件事,其一,路过滕王阁,留下了那篇《滕王阁序》,让自己的名声达到了顶峰;其二,探望的路上落水而死,年仅29岁,真是盛极而衰。 九、用杨炯韵 作五律《从军行》 :
《旧唐书·杨炯传》记载: 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炯闻之,谓人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当时议者,亦以为然。" 据唐朝刘肃的《大唐新语》也说: 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 当时的宰相张评价道:杨炯这个人很有才,不但比卢照邻强,而且一点也不比王勃差,他自己说‘愧在卢前’,实在是谦虚呀。 十、用宋之问原韵 作五律《读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有感》
宋之问与沈佺期是格律诗的主要奠基人,宋之问经历了唐高宗、唐中宗、唐睿宗、武则天、唐玄宗五个皇帝,这一段时期,大臣们身不由己被卷入争夺政权的斗争之中, 宋之问两次被贬,最终被唐玄宗赐死于异乡。 宋之问高光时刻在武则天执政时期,但他最优秀的诗作却出现在贬谪时期。所谓赋到沧桑句便工,宋之问既是。 结束语以上十首,是老街读诗时的习作,边读边作,是一种学习的方法。读得多了,作得多了,诗未必好,但自己总会有一点点收获。 从隋末唐初的斗酒学士王绩到唐玄宗继位赐死的宋之问,都是格律诗逐步完善过程中的关键人物。 格律诗在武则天执政时进入科举以后,成为了读书人的必学课程。 今人学诗,也需要过了五七律这一关,才算是真正的入门。 @老街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