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意中国45|“张三影”张先: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

 风吟楼 2019-08-29

作者:叶寒   主播:刘炜

诗词世界(ID:shicishijie)原创

百期经典“诗意中国”
百期经典文化传播“诗意中国”系列,由湖北之声与“诗词世界”联合出品。
FM104.6湖北之声《炜炜道来》分享艺术领域有趣的一切。每天13:00--14:00播出。

张先: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 来自诗词世界 00:00 45:30

《苕溪渔隐丛话》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北宋词人宋祁经过张先家,就让仆从向门里喊道:“尚书欲见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张先也在屋内大声应道:“莫不是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
“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指的是宋祁,他因名篇《玉楼春》中“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得名。
“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指的则是张先,他在《天仙子》里写“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流传一时。
在北宋灿若星河的词坛上,张先也许算不得最顶尖的词人:
在仕途上,他平生未能显达,官做得不大,《宋史》也没有他的传;
在词坛上,小令有晏殊,长调有柳永,他既没有苏轼的豪放洒脱,也没有柳永的婉转绵长,但就是这样的他,却凭借着自己清新平淡、韵致深长的笔调,成就了宋词一道别致的光影。

1
以清丽笔墨,写雅正情感

在北宋中叶,张先是与柳永齐名的词人,然而当时士大夫阶层对他们的评价却大相径庭。
柳永的词虽然传唱四方,“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却为士大夫所鄙薄。
如晏殊就曾对柳永的“针线慵拈伴伊坐”十分不屑,苏轼也曾把“学柳七作词”作为对秦观的指摘。
而张先,相较来说,得到的却多是赞赏之词。
晏殊与张先交谊深厚,对张先的词,常赞不绝口;不屑学柳词的苏轼,也曾为张先的词集题辞,称张先“以歌词闻于天下”。
北宋词家,大多推崇张先而鄙薄柳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较之柳永词作的浅近俚俗,张先的词更加“雅化”,更符合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这种“雅”主要体现在语言的清丽淡雅和情感的含蓄雅正。
张先现存词有一百六十五首,题材从歌舞、赠别、酬唱、宴饮、记游到描写景物、咏怀、咏物、节令、祝贺,几乎所有传统的诗歌题材都在他的词作中得到了表现。
张先的词作,也有许多是艳情和闺情类的题材,但不同于五代孙光宪等人词作中的一些露骨低俗的描写,张先的语言高雅脱俗,深受传统礼乐文化的熏陶。
他写女子的美,着力于侧面的烘托,含蓄而蕴藉,如《醉垂鞭》:
双蝶绣罗裙。东池宴,初相见。
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
细看诸处好。人人道,柳腰身。
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
这是张先酒宴中赠妓之作。首句写女子身上穿的裙子,罗裙上绣着双飞的蝴蝶。“朱粉不深匀,闲花淡淡春”则着重写女子的妆容,以春色代指女子的美色,清丽淡雅。
结尾两句“昨日乱山昏,来时衣上云”,再次写女子的衣着。古人较为贵重的衣料上常绣有花纹,词人由女子衣服上绣的云彩,联想到山上的云。但未写云,先写山,不但写山,且是带些昏暗的乱山。让人仿佛看到一朵朵白云,从昏暗的乱山深处徐徐而出。
那种气氛的营造,对女子神韵的描摹,可谓恰到好处。亦真亦幻间,境界全出。


张先词的“雅”还体现在情感的雅正,一改晚唐五代柔靡软媚的闺中格调,表达了士大夫雅健朗畅的情志,如《千秋岁》: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
惜春更把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这首《千秋岁》写的是人世的悲欢离合,声调激越,极尽曲折幽怨之能事。
上片以暮春时的凄清景象,来烘托暗示爱情横遭阻隔的沉痛。鶗鴂鸣声悲切,昭示着春光的过去。梅子青时,却有无情风暴突袭,那爱情就如柳絮一般逝去。
幺弦,是琵琶的第四根弦,最是怨极,拨动这根琴弦,就必然发出倾诉不平的最强音。词人于是奋而反抗,“天不老,情难绝”,天不会老,爱情也永无断绝的时候。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是全词最警策之语,“丝”与“思”谐音双关,相恋的人是用他们对对方的思念,结成千万个结,织成一张牢固的网,要把彼此紧紧系住。
结句,情思未了,不觉间春宵已过,东窗未白,残月犹明,言尽而韵味隽永。
2
最会写“影”的词人

 张先被称为张三影,被认为是古今词坛上最会写“影”的词人。
李颀《古今词话》记载:
有客人对张先说:“大家都叫你张三中,‘三中’者,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
张先说:“为什么不叫我张三影呢?”
客人很不解。
张先说:“‘三影’者,‘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这是我平生最得意的作品。”
张先对“影”这一意象似乎怀有一种别样而执著的情怀,在他的词作中,“影”共出现了二十九次,约占全部词作的六分之一。

(张先·山水画·局部)

“影”本身就具有一种朦胧的情调,它的运用,能使整个画面空灵素淡起来,又能让炽烈、热切的情感得到淡化处理,从而在整体上给人高雅脱俗的感觉。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
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首《天仙子》是张先词中的名作,在对暮春景色的伤怀中,寄托词人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的慨叹。
上片起首两句写词人本想借听歌饮酒来排遣忧愁,但“举杯消愁愁更愁”,词人吃了几杯闷酒后就昏昏睡去,一觉醒来,日已过午,醉意虽消,愁却未减。
于是引出词人对春光消逝的感叹,转眼便近黄昏,词人照着镜子,看着两鬓斑白,想到从前的一些遗憾,已是追悔莫及。
天很快便暗了下来,水禽并眠池边沙岸上,抬头望望天空,竟无一丝月色。词人的心情更加沉郁。但就在这时,一阵风起,刹那间,云开月出,花儿也在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词人孤寂的情怀终于有了片刻安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评:“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张先《十咏图》)

再如一首写中秋月下之影的《燕归梁》:
去岁中秋玩桂轮,河汉净无云。
今年江上共瑶尊。都不是、去年人。

水精宫殿,琉璃台阁,红翠两行分。
点唇机动秀眉颦。清影外、见微尘。
在这首词中,去年的回忆与今夕的景象被交融在了一起。词人写迷人的月色、洁净的星空、觥筹交错的宴席、轻歌曼舞的歌姬,而在这些种类繁多的意象中,“影”则充当主帅。
词人用影的虚幻、朦胧、轻灵来弥合种种景物间的界限,使之澄明合一。影的描摹带给人一种幽幽的静谧感和淡淡的忧伤感,从而让整首词都有了一种摇曳的韵致。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在词的创作中,境界所代表的是一种含蓄不尽的韵味。而张先则深谙此道,他通过对影的运用,化实为虚,将物象的界限弥合,从而给人缥缈迷离的感觉,也让词作具有了余韵悠长的美感。

3
“桃杏嫁东风郎中”

除了喜写“影”,张先还爱写“花”。
花本来就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传统题材,从诗骚便已发源,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而在张先的一百六十五首词作中,花出现了一百三十二次(包括题序中提到的),是其词中出现最为频繁的意象。
张先写的花有两类,一类是将花直接作为歌咏对象,一类则是将花作为情感抒发的工具,用在离别词、节令词中。


而张先写花最著名的一首,莫过于为他赢得“桃杏嫁东风郎中”之称的《一丛花令》:
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
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沈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这首词主要写一位女子在恋人离开后独处深闺的相思和愁恨。起句突兀有力,为什么伤高怀远之情无穷无尽,那是因为世上没有任何东西比真挚的爱情更为浓烈啊。
千万条柳丝纷乱,引动了女主人公的离愁,词人却反过来说,是离愁引得柳丝纷乱,看似无理,却更深切地表现了愁之“浓重”。
女子回忆着当时恋人骑着嘶鸣的马儿逐渐远去、尘土飞扬的场景,如今她登高远望,茫茫天涯,又到哪里去辨认恋人的踪影呢?
转眼便是黄昏,夜色笼罩,一弯斜月低照,女子领略着那凄清况味,转入对自身命运的观照:
细细想想自己的身世,甚至还不如那桃花杏花,她们在自己青春快要凋零的时候还懂得嫁给东风,有所归宿,而自己却只能在形影相吊中消尽青春。
据说,欧阳修特别喜欢这首词,便赠与了张先“桃杏嫁东风郎中”的雅号。一次,张先前去拜见,门人通报后,欧阳修欣喜之间,顾不得鞋子穿反了,连忙出门迎接,说:“这就是‘桃杏嫁东风郎中’啊!”
从此,留下了一段“倒履迎客”的文坛佳话。


张先是太平盛世间的文人,他从小接受着正统的文化教育,41岁中第,43岁才开始仕途生涯。他的一生没有大的起伏,一直在湖杭一带作中层官吏。75岁退休,年89岁去世,平稳安顺地度过了一生。
也正是这样的生活经历,养成了他平和儒雅的性情,不热衷于名利,而具有魏晋名士的风神。书画诗词无所不通,喜宴饮,好管弦,懂得享受生活。
他的这种温柔敦厚的君子风度,也便注入到了他的词作中,用淡雅高古的语言写怨而不怒的情感,意象唯美,韵味悠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