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复旦,我来啦!”她,是一位普通又特别的2019级复旦新生

 山峰云绕 2019-08-29

复旦大学

2019年,复旦大学迎来了又一批年轻的新生。在这批新生中,有一位普通而特别的同学,她虽然刚刚才被复旦录取,但却早已在复旦的“第七教学楼”里上过课了——她就是复旦大学研支团的学生,来自新疆拜城二中的赵子涵。

“复旦,我来啦!”她,是一位普通又特别的2019级复旦新生

赵子涵,2019级复旦中文系新生,拜城县第二中学2016届毕业生,复旦大学第十六届研支团队员的学生。

01

初见:在“第七教学楼”

赵子涵与复旦的结缘要从“七教”说起。众所周知,复旦大学邯郸校区共有六座教学楼。但是在研支团的心里,复旦还有“第七教学楼”,这指的是复旦每年派往西部的研究生支教团队伍。2013年,第十六届研支团队员来到拜城二中,与初二的赵子涵相遇。从此,“复旦大学”这所“很厉害的大学”在赵子涵的心里有了姓名。

“复旦,我来啦!”她,是一位普通又特别的2019级复旦新生

赵子涵就读的拜城县第二中学

“研支团到来后,有什么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事情吗?”听到这个问题,电话那头突然变得很安静,大约半分钟以后,赵子涵用稍显激动又几度哽咽的声音,说起了学校里“那个用来看书的地方”“一张明信片”计划

研支团的四位队员来拜城二中后,很快发现了校园读书区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籍严重不足,就自发地筹集了大量书籍,让学校里的读书区真正成为孩子们喜欢上读书的地方。此后,研支团的成员也据此需求,自发筹集书籍成立了拜城二中-复旦大学图书馆——旦曦书苑,图书馆成立之初库存即超3000本。

“复旦,我来啦!”她,是一位普通又特别的2019级复旦新生

拜城二中旦曦书苑

“一张明信片”是当时的研支团成员向全国各地大学生发起的,给拜城二中寄明信片的活动。据赵子涵所说,拜城二中总共收到了超过一千张明信片,研支团成员把明信片分给了年级里的每一个人,她收到的明信片里有两张来自复旦大学。正是这些点点滴滴,让她感受到“外面的世界真的非常大、非常广阔。当时我心里想的就是,我也想拼尽全力,努力去看看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复旦,我来啦!”她,是一位普通又特别的2019级复旦新生

“一张明信片”计划

02

分别:心里的那团光

赵子涵坦言,自己高三这一年心态不太好,每当思考起自己要考什么大学,总是害怕立“flag”,于是便不停告诉自己:“只要能考进C9高校就可以了。”但在内心深处,她必须承认“复旦大学”这四个字,对自己而言始终是闪亮而特别的存在。赵子涵告诉我们,高中时每当她觉得自己快要“过不下去”时,就和朋友一起回忆初中时研支团支教时的日子,回忆研支团老师们付出的点点滴滴,回忆年少时暗自下定的决心。

“复旦,我来啦!”她,是一位普通又特别的2019级复旦新生

阿迪拉在办公室

“其实我和研支团的老师只相处了一年。但是在他们离开以后的这过去四年里,我常常想起在初二那年见到的这群研支团老师。他们克服艰苦的条件,毅然来到偏僻的小县城,为一群孩子打开一扇可以看到整个世界的窗户。他们坚定、无私、发光发热。我曾经暗暗发誓说,也想像阿迪拉老师他们那样,成为闪闪发光的人,去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事情。每当想起这些,我就会把眼泪擦干,继续努力。”

03

再见:与复旦再遇见

知道自己考上了复旦大学,赵子涵笑着说自己的第一反应是“震惊”。高考结束后,感到自己发挥失常的赵子涵就对自己能考上复旦不抱太大希望,但她决定“冒险”填报复旦大学,而事实证明,这一次的“冒险”取得了最好的结果。她自己说,“好像是冥冥之中的安排,好像是缘分。”然而其实每一个关注她的人都能感受到,赵子涵与复旦的相遇,是双方共同努力下最美好的结局。

今年赵子涵收到了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看到通知书上写着的“祝贺你跻身百年复旦的星空,日月光华成为你闪亮的眼睛”,她想到了研支团。“研支团的到来让一群迷茫的孩子有了方向,让一群从来没有离开过自己家乡的一群孩子也可以抬头仰望星空,眼睛里面闪烁着日月光华。他们在做的事情代代相传。真的很感谢你们,希望研支团能够继续坚持下去,你们的努力一定会有回报。”

“复旦,我来啦!”她,是一位普通又特别的2019级复旦新生

支教队员在孩子们心中播撒下希望的种子

拜城二中2016届初三4班的丁艺、初三10班的迪力胡马·卡合尔曼、初三12班的戴菲如今也走出了新疆,考上了国内知名高校,即将开启自己的大学生活。得知赵子涵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们主动找到我们,想借这个机会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复旦大学研支团来到我们学校,在我幼小的心里种下了一颗种子,我当时也希望自己长大后能像这些哥哥姐姐们一样,考上复旦,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给更多懵懂的心灵种下一颗种子。”

“研支团的老师激励我们怀揣梦想,追寻理想,感谢老师们的无私付出与默默守护,你们辛苦了!”

“虽然未能如愿考上复旦大学,但衷心希望复旦大学越来越好,我也愿意成为像研支团的老师们一样的人!”

04

回望:他们也有话说

老师的最后一次评语

阿迪拉·阿哈提:

赵子涵同学当年在八年级八班,学习成绩很好,是一个非常聪明又努力的女孩子。我们当时就对她抱有非常大的希望,认为她将来能够考上国内顶尖的大学,现在看来的确是这样,我为她感到非常骄傲,也非常欣慰。

在拜城县第二中学,我仿佛看到自己初中的样子。因为我自己初中就是在新疆的一个镇上上学,我们学校也来过支教老师。那些支教老师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开拓了我们的眼界。他们会给我们讲述他们生活的城市,在那个互联网还没有那么普及的年代,对我们来说是信息的拓展。因此我相信,我们去到拜城支教,也能成为当地的同学通往未来的桥梁。我们会利用一些课余时间,给他们展示我们的学校,我们生活的城市。看到他们眼神中发着光,就能感觉到我们做的这些事情都是非常有意义的。也希望他们能跟我一样,考到更好的学校,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他们也在复旦

2013级考上复旦的乌江复旦学子陈洪平:

在我参加自主招生的过程中,支教队的老师给我了很多帮助。他们对我进行了模拟面试培训,给我提供很多信息,后来到上海面试他们也带领着我。支教队员给当地的同学带去最重要的是获取信息的途径,当地的同学,在那个年龄段和环境中,获得外界信息的手段是非常匮乏的,但是支教老师的到来给予像当年的我一样的那些同学,一个了解到更多信息的窗口。

上大学之后,我还跟支教老师们保持着联系。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问题或是选择,我也会寻求他们的建议,给我一些方向上的指引。非常感谢当年的支教队员,感激他们给予我的那么多帮助!

2018级考上复旦的乌江复旦学子杨柳:

我从初一就开始接触到支教团老师,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教英语的老师,她对我们特别关心,平时给予特别多的鼓励和教导。有一次因为调皮,我被老师当着全班的面批评,但是在课后,她把我叫到办公室,告诉我课上的批评并不是真的想指责我,而是对我寄予了比较高的希望,现在想来还是很感动。为期一年的支教,其实条件非常的艰苦,但每一位支教的学长学姐都一天天地坚持下来。你们用你们宝贵的青春时光给我们带来很多希望,给我们留下许多美好的回忆,衷心地感谢你们!

在进入复旦之前,我对复旦充满了向往,并且觉得它会是一个非常严格的环境;进入复旦之后,我发现这是一个充满自由的地方,但同时也有着对追求真知的严格要求。希望学弟学妹们入校之后,能够拥有快乐的大学生活,同时也能够孜孜不倦、不断学习进步!

“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一生难忘的事”,“与其说我改变了西部,不如说西部让我变得更加饱满”,这一句句质朴的话语,都是支教队员们在西部大地支教后的感触。20年来,复旦大学研支团共派遣297人次296位队员去往西部,教授20000多人次学生。研支团队员们在广袤的西部大地挥洒青春,用“教学、家访、资助、文化、宣传”五位一体的工作在一线开展教育扶贫。支教生活为复旦学子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他们受到了更深刻的教育。未来,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也会继续前行在西部的广袤土地上,让更多有志复旦青年到西部去,用脚步丈量中国大地,用真心、用行动诠释“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用青春和热血浇灌出更多希望之花绽放在西部大地上。

来 源

校团委

文 字

黄 因 陈珂衍

编 辑

卞凯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