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华夏民族的图腾,可说是众口纷纭。是龙是虎?是神是仙?可不管怎么说,图腾是一种图画,它象征着较复杂的绘画和抽象能力。当我们寻绎古地图的历史时,无需怀疑,当有图腾的时候就有原始的地图了。 华夏文明的原始图画后来分化为3个分支:绘画艺术、象形文字、原始地图。文字这一支或许最为辉煌,它承载了一个辉煌而独特的文明。而后两者:中国的绘画艺术和中国地图似乎因为同出一母,外貌上一直有着鲜明而忠贞的亲缘关系。数千年里,从原始图画里分出的这三兄弟,一直待在中国古地图里,相亲相爱、不离不弃。象形文字给地图做标注,而中国式绘画给它带来直观、亲切以及民族化的独特感染力。
确实,人们对地图最普遍的要求就是客观真实,地图的精确度越高,对地物的反应就越接近客观真实,也就越便于人们按图索骥。而古地图在表现地物之间的距离、高差以及方位时,有时不甚讲究。大多数绘图者采用的是平面与立面相结合的形象表示法,而非现代的地图投影和经纬度法,其结果是中国传统地图就像是图画地图,地图如画,画如地图。有史实为证:在唐代,地图被认作是画的一种,唐张彦远编著的《历代名画记》,就将东汉张衡与西晋裴秀绘制的地图收录其中。古地图很美观,但是不精确,我们大可不必太当真,就把它当画来欣赏也是很有情趣的。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万方安和 直隶长城险要关口形势图局部 我国的古地图大部分都是分布在经部著作中流传下来的即“经禀对裁,垂型万世”。自宋至明清,图说《禹贡》者十余部,如宋《禹贡论》绘山川地理图,图辨前人旧说,清《禹贡图说》列《九州山川总图》、《舜典十二州图》等;《春秋》具列事实,后人解说者多附图以注,如晋杜预撰《春秋左传》有十二州图、战国图。自宋起各代均有图说六经者,宋《六经图》有图三百有九,元《六经图说》为图表三百余幅;清《经义汇考》列《禹贡》、《职方》的九州、春秋七国的疆域、下至秦汉以后郡县的变更图。在四书类中较为易见的是春秋战国图,如《四书考辑要》卷首有春秋十二国图,战国七雄图,《四书图表就正》有春秋列国舆图。另,清《四书图考》分天文、地舆、宗庙、礼射等十三图考。 图为宋度宗初年所制《舆地图》。以航海、山川、城池、军事等各为侧重的中国古地图其风格也不尽相同,时而气韵洋溢地借图抒怀、时而有板有眼地服务于实用。 我们都知道中国古地图被称为“舆图”,舆的意思是车的底座,是用来承载物体的。中国古人注意到地图上载有山川、城镇、四方地物,就把地图叫作舆图了,这是非常形象的称呼,和西方地图观明显不同。在这里我还想提到另外一个古地图的名词——“图经”,在“百度知道”里,“图经”是这样解释的:以图为主或图文并重记述地方情况的专门著作,又称图志、图记,是中国方志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编纂形式。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文献群“地方志”就是从图经发展来的。图是指一个行政区划的疆域图、沿革图、山川图、名胜图、寺观图、宫衙图、关隘图、海防图等;经是对图的文字说明,包括境界、道里、户口、出产、风俗、职官等情况……现知图经以东汉的《巴郡图经》为最早。 古代地图学不仅仅是一门技术科学,也是一门展示人文精神的科学,尤其是它与中国艺术史的关系,几乎从来就没有分开过。看过越多的中国古地图,你越会产生一种感觉:画即地图,地图即画,这不由让人产生一种图画式地图”的想法来。 地图诉诸于视觉,它所表达的内涵往往超过了语言所能表达的范围,地图审美的意义就加强了这种内涵的表露。赏读着一幅山水画地图,侈山水、夸人物、辑诗文让人感觉可以卧游,可以坐忘,甚而会让人想仰天长啸。
中国各朝代古地图共同点在于:无论全国地图、分省图,或府、州、县地图,又或是专题地图,图中所绘的山脉、河流、城镇、军营、祠堂庙宇、宝塔石桥以及各类植物等地形地物,均用形象逼真的手法表示,而在绘画手法、地图标记、质地等方面又各有不同之处。 宋代古地图除了古籍中的插图以外,多为石刻;元、明、清三代的古地图则大多为绢本或纸本,清初以前绢本比例很大。 明代至清乾隆年间地图多采用青绿色调,河流、湖泊、海洋大都绘有水波纹(如图1),整体立体感较强,似山水画。而清乾嘉年间以后,地图中地形地物表现手法上趋向于符号法,色彩也较为浅淡,河流、海洋大都不绘水波纹。 宋、元、明时期地图上的名称标记,大都标注于圆圈或方块中,而进入清代以后,则大量出现贴签注记的特殊表现形式。 中国传统地图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换言之,也可以说是诗与画的产物。于是中国古地图超出了对地表状况表示的范畴,更强调地图的多功能性。因此,古地图这样来阅读最好:左图右史,或者,左画右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