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推介|翰墨中原--河南省第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获奖作者--冯立

 朝歌淇水悠悠 2019-08-29
-----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   -----



冯  立

作者简介


冯立,别署端居,1991年生于河南新乡,自幼随王乃勇先生习书。2009年至2013年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与篆刻专业本科,获文学学士学位,同年保送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攻读书法实践与理论研究方向硕士研究生,导师为沈浩、沈乐平、张爱国教授。2016年毕业,获艺术学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专业教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副主任。

参展荣誉


作品获奖、入展情况

全国第八届篆刻艺术展入展

全国第三届册页书法作品展入展(提名)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

首届“介堪·去疾杯”全国泰顺石篆刻大赛二等奖

“纪念叶一苇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浙江省篆刻大展优秀奖

“为时代放歌—河南省首届青年篆刻作品展”一等奖

第二届“弄潮杯”钱塘江全国篆刻大赛优秀作品展一等奖

“陆维钊奖”浙江省第八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奖

全国第四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

2017“中国字·世界情”古文字书法展优秀奖

“百年西泠·湖山流韵”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展多项兼能奖

河南省第五届篆刻艺术展获奖

第四届浙江省“温泉杯”书法大赛特等奖

“吴昌硕奖”第五届浙江省篆刻大展一等奖

2016年度浙江省造型艺术青年人才培养“新峰计划”(书法类)入选

《中国书法》年展·百名大学生提名展优秀奖

首届“长江杯”全国书法作品展入展

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全国书法展入展

全国第三届隶书大展入展

第三届中国(湘潭)齐白石国际文化艺术节“”全国书法作品展览入展


治印感悟

从拿起刻刀到现在,也有近十年的光景了。美院的系统化学习,让我从实践到理论都对篆刻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也激发了我浓厚的兴趣,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与篆刻结下不解之缘。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自己在篆刻上也有了一些认识与想法,在这里与大家一同分享、交流。

首先是学习方法的运用。由于我在篆刻创作上兴趣比较广泛,在风格上涉猎了古玺、汉印、圆朱文等多种形式。而无论是哪一种风格的尝试,“拟古”成分所占的比重都是最大的。我说的“拟古”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对古代作品的直接模仿,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与分析,以某一种风格类型甚至具体到某一方印的特有风格来进行模仿创作;二是对前人作品中的部分艺术元素加以吸收借鉴,化为己用,以增加作品在处理手法上的“古意”。“拟古”这种学习方法在明清流派印中屡见不鲜,或直接模仿某一作品,或拟某家意味……我个人最深切的感受是,通过这样一种借鉴方式,一方面能够有所针对性的进行创作实践,将自己的创作手法与传统经典进行对话,检验自己的学习得失,以古为师,与古为徒;另一方面,前人的许多创作经验也能够给予我们很大启发,比如在模仿先秦古玺印以及秦汉印时如何用刀在石材上表现出金属的古质,学习明清流派印的“拟古”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对于篆刻创作,尤其是古玺印创作,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书与印该如何相合。在书法创作实践中,我们所运用的笔法、体现出的笔势、生发出的字形,都应该在相应的篆刻创作中有所表达。换句话说,我们对于篆刻理解的深入程度往往取决于我们的书法创作能力。因此,我认为在篆刻学习过程中绝不能忽视书法审美的重要性。虽然,书法创作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一旦有所失误,便需重新来过;而篆刻创作在确定印稿之后,文字的刻制过程其实并无固定的先后顺序,还可通过反复的调整与修改,达到相对满意的钤盖效果。但是在篆刻的过程中最本质的一点就是要处理好刀与笔的关系,明代朱简曾云:“刀法者,所以传笔法也。”在今天看来,不论我们学习何种篆刻风格、流派,好的作品一定是以刀为笔、刀笔相参的,不仅要展现“金石”之刚,更要蕴含指腕之柔,表达出笔毫的千变万化,去寻求在刀与石的碰撞下,笔墨的流转,气脉的贯通。

最后,我们在技法学习的同时,还要重视对于学养的汲取,广泛的阅读必不可少。通过对古文字学、印史印论、古代汉语等多方面知识的综合学习,才能不断深化我们的认识,更好地为我们的篆刻创作服务。

原载于《中国书法》2018年19期

作品欣赏



编辑:刘文勇
审阅:谢安钧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唯一官方微信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