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莲华,联之华

 文山书院 2019-08-29

莲华,联之华

《甘棠丛书(莲华一-一》序言

如果时间回溯到数年前,商议创办“中国楹联莲华奖”的几个人,恐怕不会想到这个奖项能有今天这么大的影响力。当时,只是希望对每年在中国楹联论坛结集的联友做一个“盘点”,奖金微薄、经验匮乏,更谈不上什么规模。但有几点还是满意的,那就是——专业、纯粹、坚持。

对联界的评审一般有三种模式:评议、投票、打分。评议的优点是讨论充分,但有时顾及面子未必都能人尽其言,况且实际条件也不允许天南海北的评委聚在一起讨论;投票更适合于“普选”阶段,但也容易选出中规中矩而无特点的作品,长期的经验发现最高票的作品往往未必是最优秀的;打分看似合理,但打分的规则不易确定,文学作品也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因此,莲华奖选择了一种较为新颖的评审方式——先从所有作品中通过投票选出进入终评的作品,终评由几十名评委按照喜好程度由高到低排名,排名对应相应分值,最后计算所有评委的总分来确定各个奖项。

以上一套评审规则的目的是保持奖项的纯粹——一切从文学艺术出发,尽量避免人情因素和个人偏好对奖项的影响。我想,文学应该是最纯粹的,是心灵与文字的直接对话,如果让最纯粹的文学沾染上不纯粹的风气,那岂不是一种亵渎?文学的风格却应该是多样的——对于对联而言,虽然古人未免视为小道,但同样是风雅余脉,如果人为框定了“应该如何”甚至“只能如何”,那才真是轻视自己了。在对联的风格方面,可以高古、可以典雅、可以飘逸、可以劲健、可以华美、可以厚重、可以沉郁、可以清丽、可以自然、可以诙谐……创作也许不妨偏执,但评审一定应该包容。

莲华奖一共举办了七届,“最佳联手”和“十佳联作”是最受关注的奖项,但我却更看重“最佳新人”奖项。“最佳新人”的入选标准是两年内开始创作对联(默认为在中国楹联论坛发表对联作品)的联手,七年的时间见证了一大批联手的成长。其中,很多人从“初出茅庐”成为对联界的中坚力量,还有几位“新人”在随后的几年入围“最佳联手”提名甚至斩获“最佳联手”奖项。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些“成长”就像一个人坐在海边默默地看着潮起潮落,当远方的一条条白线翻滚着、奔腾着、积蓄汇聚着力量,最终掀起惊涛骇浪之时,怎能不感受那一幕幕的惊喜和欣慰?当然,也有些极具天赋的联友渐渐消沉甚至淡出了,这又是一种无可奈何的遗憾。其实,夹杂着欢欣与忧伤,也正如莲华奖发展历程中的五味杂陈——有艰难、有荣耀、有困惑、有执着,当然也少不了一些人的冷言冷语和诋毁中伤,百端交集、冷暖自知。

在莲华奖的第七个年头,我们决定将目光投向论坛以外的世界,将规则制定得更加细致、科学、合理,将奖金和评审费提高到一个还算说得过去的程度,也将“中国楹联莲华奖”更名为“中国对联甘棠奖”。改变的是名称、规模、流程、奖金,不变的则是我们对对联永远的倾慕,是支撑奖项的核心理念——纯粹与公正。可以说,“甘棠”是对“莲华”的传承和致敬,也是为“莲华”打开的一页新篇章。

总结已经举办的七届“中国楹联莲华奖”,我们编辑出版了这本书,汇总了数百副各具丰裁的对联佳品,也记录了一段段难忘的回忆。梁启超说对联是“苦痛中的小玩意儿”,但面对“小玩意儿”,很多人何尝不是焚膏继晷、呕心沥血?给那些真正热爱对联的人一个纯粹而公正的平台,这也正是“莲华”和“甘棠”的意义所在。

曾经录制中央电视台一个对联节目时,节目组问我获得过哪些对联奖项。我素来不愿意提起获奖,也真的没有值得一提的奖项,但我认真思考了许久,还是郑重地说出了一个奖项:全国对联最高奖——中国楹联莲华奖。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在这个纷纭、嘈杂、浮躁的世界里,我想“莲华”配得上这个称谓。

金锐于白藏阁

己亥夏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