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物加苓桂术甘汤治眩晕拾遗

 百草摘 2019-08-29

​【药物组成】当归(去芦酒浸炒) 10 g 川芎6 g 白芍药10 g 熟干地黄(酒洒蒸)15 g 茯苓12 g 桂枝10 g 白术6 g 炙甘草6 g 生龙骨15 g 生牡蛎15 g 。


【组方依据】眩晕的病因病机主要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张景岳提出“无虚不作眩”,以及后世医家所提出的“无瘀不作眩”。历代医家在论述眩晕证时,往往都是从某一个方面强调某一个因素,而临证时往往由多种因素综合而成。风(内风)痰、虚、瘀杂合而至导致眩晕。基于眩晕证的病因病理,以四物汤合苓桂术甘汤加龙牡,达到祛风养血,化痰活血,健脾利湿,从而起到标本同治的目的。



【方药分析】本合方中以四物汤补血活血,补面不滞,一则针对眩晕“虚之本”,二则调畅气血,防瘀之至,瘀已成则可助活血祛瘀。苓桂术甘汤健脾利湿,脾胃健旺,可使精血化生有源,痰湿无以为聚,又能助肝之条达,体现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观点;苓桂术甘汤温化痰饮,加生龙骨,生牡蛎熄风潜阳。诸药合用,相得益彰,使标本兼治,缓急相宜,共成调补气血、健脾养肝、化痰去湿、熄风潜阳之功。


【用方指征】临床上对多种原因如颈椎病、美尼尔病、前庭神经元炎、延髓背侧综合征、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塞等引起的眩晕,伴有心中悸动,恶心呕吐,贫血,少寐、浮肿等作为用方指征。


【临床应用】


1.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临证以发作性的眩晕,视物旋转,恶心欲呕为主要表现,伴胸脘痞闷,或兼有头重如蒙,舌苔白腻,脉象濡滑,重则昏厥猝倒等作为用方指征。


2.美尼尔病


临床上每因劳累或烦恼或过食滋腻之品而诱发,发作前可有耳中如蝉鸣,耳后钝痛,耳周灼热等表现,发时如坐舟车,头痛畏光,耳鸣重听,恶心呕吐,甚则面色苍白,汗出溱溱,并可引出规律性水平眼球震颤,发作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临证时以发作伴有头重昏蒙难以支撑,呕吐痰涎,舌苔腻,脉濡或滑作为投药指征。


3.延髓外侧综合征延髓外侧主要由椎动脉分支小脑后下动脉供血,此处闭塞或狭窄时可产生剧烈眩晕、平衡障碍、呕吐、语言含糊不清及进食呛咳等。检查可见眼球震颤,软腭及声带麻痹,有交叉性感觉障碍,病侧有霍纳综合征。以伴有舌苔白腻,脉弦滑作为用本方的指征。


4.前庭神经元炎


前庭神经元的病变,临床特征为阵发性单独的眩晕而无耳鸣及耳聋,主要见于青年人,病前常有非特异性病毒的上呼吸道感染。眩晕起病突然,少数病人有数小时至数天的“轻头痛”或“不平衡”的前驱期,眩晕程度严重,伴有恶心、呕吐,舌苔白腻,脉濡或滑作为用药指征。


5.药物中毒性眩晕


多种药物可引起内耳及听神经的损害,如吡喹酮、链霉素等,后者对内耳前庭毒性较大,易引起眩晕,甚至耳聋。其急性中毒多在用药后数日内发生眩晕,恶心呕吐;慢性中毒多见,常于第4周出现眩晕,约1周达到高峰。因个体敏感性不同,发病不一。眩晕也可在停药数日后发生,以平衡失调,步态蹒跚,觉外周环境有左右上下摇晃,摆动,舌质淡苔白腻,脉缓作为本病用方指征。



6.低颅内压症候群


本病亦称低脑脊液压症候群,一般皆以脑脊液初压作为判断标准。在正常呼吸情况下,在头部水平侧卧位时,脑脊液初压低于50 mm 水柱者可被认为低颅内压,但也有主张脑脊液初压界于30~40 mm H20。临证时以挤压式的剧烈头痛和眩晕,坐位时头痛加剧,平卧时头痛减轻,或有呕吐、厌食,全身无力,步行不稳,项强直及发作性昏睡,血压可偏低,脉搏细弱,舌质淡苔白润作为投药指征。


7.高血压病


高血压病日久往往由于阴损及阳,临床上以眩晕头痛,视物模糊,胸闷,恶心泛呕,颜面下肢浮肿,舌质淡胖,苔薄白或厚腻,脉象弦滑作为用方指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