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江海晚报数字报纸文章

 杏林前浪4868 2019-08-29

  □包宏龙

  如皋市长江镇郭园社区包氏一族新近发起续编家谱的倡议,引发全族积极响应……谁知,经过一番发掘、收集、考证和研究,竟然发现南通地区包氏一族是北宋名臣包拯包龙图后裔。

  缘起军山包公祠

  打记事起,我就常听父亲言及在民国时期每年跟随我爷爷同爵公到军山祭祖之事。经家人证实、并据我爷爷的长兄同春公的子孙介绍,他们小时候也曾多次听祖辈提过此事。而且,孩提时我就知道家里有一张小板凳,在小板凳背面刻有“军山祭祖”四个字,且用红漆描成了红字,显得特别醒目(可惜,这张小板凳后来不知所终)。据家父说,这张小板凳是他和爷爷步行前往军山祭祖时,中途坐下歇息用的。由此,完全可以断定,军山包公祠所供奉之人就是我们这一支包氏家族的嫡系先祖。

  于是,我从小就产生了要弄清楚“我从哪里来?”“我的祖先是谁?”等等想法,平时十分留意有关的信息。

  在不少宣传南通旅游资料中,介绍五山之一的军山时,总要提到“燕真人洞、白云泉、四贤祠、包公祠”等古迹。2002年4月,我从如皋调到南通工作。翻看南通旅游介绍资料,发现包公祠仍是作为一个景点名列其中。闲暇之余,我专门上了一趟军山寻访包公祠。可是,跑遍全山,也未见踪影。2008年,我在4月21日《江海晚报》上看到一篇文章《再说包公祠》,作者赵鹏。我立即将报纸收藏起来,并通过报社熟人打听赵鹏其人。可惜,问了两位,没有一个认识的。2018年初,族人有意续修家谱,并将本“秀才”列为主力。荣幸之余,我开始投入十分的热情和精力。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赵鹏老师。赵老师在市博物馆就是从事历史研究的,他向我提供了很多重要的有关信息。

  真是天赐机缘让我与赵鹏老师相识。据赵鹏老师在《军山有座包公祠》一文援引1946年12月18日南通版《东南日报》刊出的一则报道记载,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三月,通城沦陷,日军因奸人报告军山包公祠曾借与南通人民防空监视哨所使用,遂将祠屋陈设器具捣毁一空,并杀伤看祠佣工蔡福,将祠屋大厅三间烧毁,经佣工一再跪求,祠屋正楼才得以幸免……抗战胜利后,国家明令调查各处被敌损毁详情,事情才得以公开披露。报道虽寄望政府来维护这一地方名迹,可终究还是没有能看到下文。

  为弄清军山包公祠的前世今生,我又专程上了一趟军山。问询普陀别院僧人,有一位介绍说,如今的“浮生茶社”就是当年的包公祠。于是,我又兴致勃勃地赶到位于半山腰的“浮生茶社”。只见这里冷冷清清,只有一个看门的小伙子在看书。我问小伙子,这里是原来的包公祠吗?小伙子一脸茫然,说:不知道。我看遍全屋,里面空空荡荡,仅几张桌椅,没有一丝“祠”的踪影,只好叹口气作罢。

  包公祠供奉何人

  其实,我不止一次地询问过父亲军山包公祠所供奉的祖先是何人?父亲说,一来那时他年纪尚轻,二来晚辈一般讳呼长辈名号,对祖宗更是不能直呼其名,所以他也记不得那位祖先是何许人也。

  遗憾之余,我不死心,逢到南通姓包的或“老南通”,就要询问这个问题。平时,一有时间就上网搜寻有关方面的信息。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网上有“通州·《包氏家乘》”字样。几经周折,我终于在上海某图书馆找到了一套最有可能是本族族谱的《包氏家乘》(6卷,下同)。其主要记载的是宋末迁通始祖至明清时包氏家族分支、延续的一些情况,重点记载了迁通八世祖包壮行及其包公祠的有关事迹。

  据《包氏家乘》记载,军山包公祠供奉之人乃迁通八世祖包壮行(字:锥修。明万历十三年——清顺治十三年,即:1585年——1656年)。其于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中进士,任虞部(工部)主事(掌管户籍,六品)。清顺治六年(1649年),朝命特授江南总漕。此时,出现了一个颇具戏剧性的场景:他孀居多年的姐姐,忽然浓妆艳饰,前来与他道别,说是行将改适他人。此举使包壮行大为震惊,忙问缘故?谁知,姐姐从容答曰:“你且将做满清之臣,我何以不能再嫁?”壮行闻言大悟,知道姐姐是用此举来激励他的民族气节。为了防止朝廷继续纠缠,他想到以往游历过的军山──那时尚在江中并且是一个非常荒僻的所在。于是,他下定决心终老彼处。

  包壮行离开西南营(今南大街电信大厦西侧)34号的家(其时有三十多间房屋,与朝鲜诗人金沧江相邻)选定了军山西山腰一座名为西净庵的小庙宇,作为自己的隐居之处,是因为当时庵中住有一位来自西域的高僧玉环。可能是玉环有些特异功能之类的表现,人们竟把他视为转世罗汉,而西净庵也由此被改称为罗汉院。七年后,包壮行在那儿悄悄告别了人世。国家为追念他的高风亮节,准予后人设立专祠,以示崇敬。族裔包起鹏(字:万程)于嘉庆年间(1796年至1820年间),集资在西山腰罗汉院侧创建包公宗祠,供奉包壮行神像,门额上署“明虞部包石圃先生祠”九字。春秋两季(每年三月初一和十月初一)定期祭祀,其事迹具载南通州志。

  包拯包宏何关系

  原来,通州(今南通)包氏祖居合肥大包村。南宋后期,包拯后裔包宏(字:原一,时任云南行省威楚路镇宁州知州、刺史),为避金人兵灾,初徙扬州高邮;元朝中叶,避刘豫动乱和湖水泛滥,包宏自高邮迁徙通州,“世居通城畚箕营垂三百余年,此吾包氏迁通之始祖也”(此前此地无包姓)。

  上面说了,通州包氏祖居合肥大包村。经查,合肥大包村一世祖即为北宋名臣包拯包龙图。包拯字希仁(999—1062),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后改知谏院,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相当于今天的军委副主席)。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孝肃公立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所以,我们包家世代门联为“清官世泽,铁面家声”。为后代万世所推崇!

  据《包氏家乘》“包氏世谱序”中“赐进士出身直隶安肃县知县钱兆鹏”记载:“吾通包氏祖居合肥大包村,本与孝肃同系”。这套《家乘》中还收有包拯曾担任的主要官职和一幅《包龙图(孝肃)像》。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包氏家乘》未能载明包宏为包拯第几代子孙,殊为遗憾!

  南通包姓历史以来大门楹联为“清官世泽,铁面家声”,也许就是为了让子孙后辈世代不要忘了自己是包青天的后裔、应当牢记祖训、永承祖风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