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365》--006.气的特性及其衍化

 保和堂 2019-08-29

·黄帝内经365·

·第一章  生气通天·

·第一节  气· 

二、气的特性及其衍化(006

古人对气的认识,从具体的特定的云气、水气等物质存在,引入到哲学领域,演绎出气的抽象的普遍的概念。当哲学的气渗透到应用领域,如生命科学,气便具备了具体与抽象、特定与普遍的双重含义,既有宏观的、整体的属性,又有微观的、结构的属性。

(一)气的基本特性:

 1、物质性。气是构成宇宙的最基本的,至精至微的物质,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孔不入。因其细微难测,所以无形可见,但有象可征,气聚则成形,气散则形坏。自然界各种变化的现象,如风雨晦明、寒热温凉、万物生长化收藏,人体生长壮老已,无不因气,都是气聚散多少的表征。

及至近代,跟随西学东进的步伐,对气的认识有所扩展。在物质性这一层面上,气的范畴被赋予了近现代科学的说明与规定,与现代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搭上了关系。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分子或直接由原子构成,而原子则由带正电的原子核与带负电的核外电子构成。原子中的大部分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上,而电子因为几乎不占质量,通常忽略不计。原子核继续分解,得到质子和中子。人们认为质子和中子可能是最小粒子,所以将电子、质子、中子称为基本粒子。但是这一观点很快被打破,因为不久又找到了更小的粒子——轻子和夸克,夸克组成质子和中子。据说夸克的内部很空洞很黑暗,但依然是有质量的物质。

质量是物体抗拒移动的属性。近年科学家又发现了希格斯玻色子(上帝粒子),这一发现距离解开物体质量成因之谜更加接近。希格斯认为,这种玻色子是物质的质量之源,是电子和夸克等形成质量的基础。其它粒子在这种粒子形成的场(希格斯场)中游弋并产生惯性,进而获取质量。假如粒子不能在希格斯场中获取质量,这种粒子将会以光速向宇宙穿透。这一假设若被证实,现实世界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即使粒子无限可分,依然属于气的范畴。

 2、本原性。气既是自然界具体存在的物质概念,又是哲学上抽象的物质概念。气本原论(气一元论)是古代哲学的重要成果,它认识到气是宇宙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天地万物能够生成的本原,也是天地万物所以存在的根据。先秦时期的宇宙发生观认为,天地未判、阴阳未分时期的宇宙处在“浑沌”状态,而在“浑沌”之时已经有了“道”(又称“太易”)。如《列子》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沌。”

通俗说来,这个“道”就是“理”,就是规则,就像我们玩游戏,都要遵循游戏规则,但如果没有人玩,这个游戏规则就被搁置起来。西汉初期,董仲舒等人正式提出元气说,认为气是万物之本原。宋、明哲学的“理气之辩”,针对“理在先”还是“气在先”争论不休,明末清初王夫之最后提出“理在气中”的著名观点,终结了这场论争,气的宇宙本体地位得以最终确立。

 3、运动性。气的运动特性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根本动力。气的运动使浑沌的宇宙化分为天地阴阳,清浊刚柔。如《素问·天元纪大论》:“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揔统坤元,九星悬朗,气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说的主要就是气的运动变化。气的运动形式大致有三种:一是上下升降交感,二是内外聚散出入,三是上下内外氤氲和合,即冲和。《内经》用“升降出入”四字概括了气的三种运动形式。

 4、通应性。《易传》云:“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现代科学称之为“传递介质”、“信息载体”。气的通应性使宇宙万物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就人体而言,人气的通应性,是人体脏腑气血、四肢百骸发挥整体协作功能的重要条件。

(二)气的衍生。

既然世界是由气组成的,我们就简要地说说气的演化,这与宇宙的起源有关,也与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有关。这里的气属于形而上的范畴。

无论气的性质和种类有多少,总体上我们把气分成阴、阳两大类。气未分阴阳之前,已经包含了阴阳的成分,阴阳混合成一气,名曰“混沌”。那么在这个一气混沌之前有什么呢?有“道”,这个道是哲学的“虚无”概念,是形而上的东西,易家称为“无极(太易)”,阴阳家称为“无”。所谓未有天地之前,已有天地之理,就是这个“道”。

从混沌一气到宇宙万物的出现,中间经过了一系列衍生的过程,先秦诸家有不同的表述,但无论怎样演变,阴阳总不离其中。

道家三步衍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即混沌一气,二即阴阳二气,这里指天地,三指阴阳冲和之气所化生的人和物。天地人都出现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宇宙万物。

易家四步衍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即混沌,两仪即阴阳,四象就是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八卦是将宇宙万物概括为八大类,即乾坤坎离艮震巽兑(天地水火山雷风泽)。

阴阳家五步衍生:“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五行按水-火-木-金-土的顺序依次衍生,五行毕具,则万物尽在其中。

《黄帝内经》将三家之言兼收并蓄,为我所用。泰山不让土壤,河海不择细流,这需要足够的胸襟。同时,在易家一阴一阳、二阴二阳的基础上,衍生为三阴三阳,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三阴即太阴、少阴、厥阴。三阴三阳在这里依然是个形而上的概念,表明组成这个宇宙的气可以分成这六大类。

三阴三阳名义上是以气的多少进行的化分,太少就是多少。那么阳明、厥阴是什么意思呢?按《内经》的说辞,“两阳合明”谓之阳明,“两阴交尽”谓之厥阴。“合明”和“交尽”的意思大致相仿,合明是将太阳少阳之气收拢伏藏,把舞台让给阴气;交尽指太阴少阴之气交相走到尽头,阳气要登场了。由此我们发现,三阴三阳的概念,隐含了春夏秋冬(寒热温凉)四时交替的现象。

天地人的概念,五行的概念,风寒暑湿燥火的概念,三阴三阳的概念等等,这些概念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黄帝内经》正是通过发明、整合这些概念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规律,用来解释宇宙万物复杂多变的现象。因此,三阴三阳在《内经》中有多重含义,有本义,有经(络)义,有脏(腑)义,有运气义。我们这里先简单说说它们的运气学含义。

《内经》有一个著名的论点:“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什么东西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呢?就是这个三阴三阳。气指风寒暑湿燥火六气,形指木火土金水五类形质,三阴三阳与六气、五行存在对应关系。那么这三者如何对应呢?

《素问·天元纪大论》云:“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天为寒,在地为水。”这句话中的“神”这个字,按句法分析一定是个名词,神就是“道”,在这里借指三阴三阳。这句话提出五对形气组合:风与木,热(暑)与火,湿与土,燥与金,寒与水,两两之间有直接的感应关系。五行之火,与其它四行有所不同,它有两大主要功能,一是发光,一是发热,所以把火分为君火与相火,以示二者既有区别又很难截然分开,故《内经》有“君火以明,相火以位”的说法。这样,就有了六对形气组合,它们与三阴三阳的对应关系是:

厥阴风木,少阳相火,少阴君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

这六句话二十四个字,其间的相互关系包含了中医的大道理,可象背口诀一样先把它们背熟,而不必急于搞清它们的内涵,因为不是几句话可以解释清楚的,这要从阴阳五行开始说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