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帝内经365》--004.《黄帝内经》认识论与方法论

 保和堂 2019-08-29

·黄帝内经365·

·绪论·

四、《黄帝内经》认识论与方法论(004

西学东渐以来,中国传统医学经常被拽入真伪的漩涡,数度引起存废之争,这是岐黄论道时所没有料到的。我们想说的是,祖国医学的原理,已经植根于汉语言文字之中,只要汉字还在使用,中医就不会消亡,对此我们深信不疑,何况致力于为往圣继绝学的得道高士代有人在。

近百年来,人们用近现代哲学的、科学的认识论、方法论等学说为《黄帝内经》“把脉”,得到比较一致的看法是,《黄帝内经》的医学理论体系符合“唯物辩证法”原理,但古人的辩证法相对“粗放”,因而是“朴素的”。《黄帝内经》究竟唯物还是唯心,朴素还是奢华,不是我们这篇文章所能讲清的。你只要把《内经》读通了,自然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际上,《黄帝内经》在很多地方谈到了世界观方法论的问题,我们现在来看看其中的两段经文: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

人者,必有厌于已。如此则道不惑而要数极,所谓明也。今余问于夫子,令

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令验于己而发蒙解惑,可得而闻乎?

                               (《素问·举痛论》)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已”:这三句话可称之为“《黄帝内经》三要义”,也是一段妙文,试译如下:“善于弘扬天道的人,必然会于人事获得验证;喜欢谈论往古的人,必然会从今世寻求应合;潜心研究人体的人,必然会以自身作为比照。”

只有这样的人,才能通达明瞭天地阴阳运动变化的规律。“验、合、厌”三字,词义词性相同,都有验证、应合、参照的意思。“道不惑而要数极”:道,指自然规律;要数,要理;极,理解透彻。“言而可知,视而可见,扪而可得”:言,问诊;视,望诊;扪,切诊。

纵观《黄帝内经》全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事,无所不包,反复强调“人与天地相参”;文化思想方面以黄老之道为引领,集诸子百家之大成,深入探讨天地人化育的重大问题,是一部蕴藏着伟大智慧的不朽巨著。

我们姑且不论这三句话的深刻内涵,仅仅从学术研究的层面,这样的世界观方法论也是先进的,与时俱进的,甚至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从“知”与“行”关系的角度来看,这里显然强调了行的重要性,是以行为基础的知行统一。

《黄帝内经》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是一个大题目,非名家宿耆难理其要。本篇仅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我们的一些看法,敬请方家指正。

(一)时空一统。

古人认为,天地生人,天与人是相通的。宇宙大人身,人身小宇宙,所以古人认识人体是从认识宇宙开始的。

宇宙一词最早见于《庄子》。上下四方谓之宇,往古来今谓之宙。古人认为宇宙是时间和空间的统一,是事物变动不居的过程,没有空间便没有宇宙,同样,没有时间世界也不复存在。时间和空间,是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条件,所有的天体都不能停止运转而存在,运动的存在就是时空的存在。人们通常只重视我们生存的空间,而往往忽略时间的意义。时间的特点在于它的易逝性。孔夫子常常登高仰望,发出“时乎时!”的咏叹,他一定不是怕死才有“时乎时”的感慨,他是在发出一种哲学的感悟。孔子还把时间比作流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这一点大家都认可。你把手伸进流水中,你这一秒想要握住的水已经不是上一秒的水,而且你正试图握住它的时候,它已经悄悄地流走了。时间更像窜动的火焰,你这一刻见到的火焰已经不是上一秒的火焰。而且火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它无所不在,又能隐而不发,以致于我们常常忽略它的存在,正如我们常常忽略时间的存在一样。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宇宙时空(又叫时位)一统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举个例子,今年是2014年,2014是什么意思呢?2014与2013、2012一样,不过是个时间序列符号,是现代人纪年的一种简便方法。按我国干支纪年,2014年是夏历甲午年。我国的干支纪时法是世界上最长的连续纪时系统,很复杂,但我们的古人为什么要舍简就繁用干支纪时呢?因为干支纪时,既是一个时间概念,又包含了方位因素,这样就把宇宙时空统一起来了。一个人所处的空间位置虽然没有变化,但你吸入的“气”,你体内的“气”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去年和今年有不同的气,夏天和冬天有不同的气,甚至一天之中的白昼和黑夜,气的内涵也是有区别的。

就拿“甲午”来说,学过五运六气学说的都知道,甲午之年我国气候的大趋势是“雨湿+火热”,气候方面的这种大趋势很少例外。知道了这样的大趋势,人类就应该顺应自然,在农业生产、水利建设、居处环境、饮食习惯等方面预为调整。这是古人的生存智慧。因此,对中医来说,必须综合考量时间和空间因素,所以记住干支纪时非常重要。(“五运六气”学说将在第二章讨论)

中华民族可能是世界上特别擅长形象思维的民族。《易经》为我们留下了古代先贤认识世界的轨迹:“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易·系辞传》)古人运用意象思维,通过类比、象征等方式,试图找出宇宙万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原则;从天体运动得到启示,探索宇宙事物变动不居的规律,进而认识到不但人体本身各组织器官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而且人与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人事环境)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医的主要特征——整体观念。整体观念的核心就是时位一体。

(二)体用相须。

体用关系是一个哲学概念,体指本体、本原,用指应用、功用。体与用的关系在哲学上又称做形而上与形而下、先天与后天、道与器的关系。以《易》卦为例:我们知道,同样八个经卦,因为时位分布的不同而分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如坎(水)、离(火)二卦,离卦在先天八卦中位于东方木位,因为木生火;坎卦则位于西方金位,因为金生水。这说明火的本原在木,水的本原在金。到了后天八卦,离卦升至南方火位,成为有形之火;坎卦降至北方水位,已是有形之水。这样,后天八卦就进入到了应用的层面。

我们学习《黄帝内经》,必须做到源流相参,来龙去脉都要搞清楚。许多问题在形而下的层面无法参透,就要从形而上的层面进行深入考察。中医有关体与用的概念,我们比较熟悉的如先天之本(肾)与后天之本(脾胃),五脏体阴而用阳、六腑体阳而用阴,君火与相火等。

(三)三才并重。

“三才”即天、地、人。此指天文、地理、人事。

  黄帝坐明堂,召雷公而问之曰:子知医之道乎?雷公对曰:诵而颇能解,

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彰,足以治群僚,不足治侯王。愿得受树天之度,四时阴阳合之,别星辰与日月光,以彰经术,后世益明,上通神农,著至教,疑于二皇。帝曰:善。无失之,此皆阴阳表里上下雌雄相输应也。而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以教众庶,亦不疑殆,医道论篇,可传后世,可以为宝。

                                (《素问·著至教论》)   

黄帝在此向雷公传授学医的方法。杨上善《太素》据此归纳习医之道有五:“一诵,二解,三别,四明,五彰。”诵,阅读背诵;解,学习理解;别,分析辨别;明,精研明断;彰,发明创新。“树天之度”句,建立天道度数,以合四时阴阳之序,以别日月星辰之行。“疑于二皇”:疑通“拟(擬)”,比拟;二皇,指伏羲、神农。

这段文字重点在最后一句,习医之道,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才能长久流传,这是学习传统医学最重要的方法。由此可知,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医生十分不易。

我们认为,《黄帝内经》有诸多医学理论符合决定论的原理。决定论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普遍存在客观规律和因果联系,因而在一定的条件下事物的发展变化是可以预测的。决定论有一个理论叫做“决定论关注”,一个接一个发生的事件系列的有机联结,或者这些系列之间的相互影响,将会产生一个必然结果。比如,《内经》病机理论就放在天时、地理、人事等方面综合考量,符合决定论关注的条件。

*  *  *

《黄帝内经》行文,采用中国古典文化习用的对话式文体,诸多的学术观点散见于各篇,但用心阅读,自有其内在的逻辑轨范,遵循的是古代散文“散而不杂,杂而不乱”,“形散神不散”的写作原则。

说到这里,我们要向读者作一个说明。我们这篇文章是《黄帝内经》的通俗读物,主要任务是采用分类注解法注译经文。正因为《内经》是对话式文体,分类不可能很彻底,也不应该分得太散,以免曲解原意。所以在行文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游离于各篇主旨之外的文字,请读者原谅,也请注意区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