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中医 | 养性才叫养生

 Zhanjh1936 2019-08-29
大家好,我是中医老刘

“起居有常”之后,养生还得讲究“不妄作劳”。

这句话的意思比较清楚,就是劳逸结合,保持适度的作劳,不要过度。但徐文兵老师有不同的解释,他认为“死在女人手里叫妄”,作则是作强之官“肾”,所以作劳不仅指劳动,更多是房劳(即交合渡气太多)的意思,而且特指男性。

但我认为此处没有道理特别强调,因为交合属于“法于阴阳”的事情。而且“妄”字也不一定是“死在女人手里”的意思,这要从古人造字说起。

上古时期是经历过母系氏族阶段的,即女人当家作主、掌管部落的时代。中国几个最古老的姓,黄帝的嫡系姬姓、炎帝的嫡系姜姓,都与“女”有关,由此可见一斑。“亡女”,即女人死了或不见了,部落、家里都要乱套了,故亡的意思是乱,没有法度的意思。

综合起来,不妄作劳,就是作劳要有法度,保持一个中庸的状态。

再具体说作劳,古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得靠勤劳,不干活就得饿死,所以普通老百姓是没有机会懒惰的。但老百姓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了脱贫致富,容易作劳过度,如南朝养生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就说了:“人不欲使乐,乐人不寿,但当莫强健为力,所不任举重,引强掘地,苦作倦而不息,以致筋骨疲竭耳。”

这是起了妄念,不懂得细水长流。另一个极端就是,富贵人家养尊处优,享受安乐,怠于作劳,整日无所事事,使得身体用进废退,一日不如一日。陶弘景就说,“不尔,使人得积聚不消之疾,及手足痹蹶,面目黧皯,必损年寿也。”

不重视劳作,同样是一种妄念。但他又说,“然于劳苦胜于逸乐也。能从朝至暮,常有所为,使之不息乃快,但觉极当息,息复为之。此与导引无异也。夫流水不腐,户枢不朽者,以其劳动数故也。饱食不用坐与卧,欲得行步,务作以散之。”

勤劳干活总比贪图享乐好,如果能不间断地干活,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干,就相当于练习导引术。今天有很多长寿老人,也不运动,其实就是靠每日劳作。劳动得当,就是最好的养生法,即所谓的流水不腐,户枢不朽。

今人的情况,多偏向贪图享乐,身体的劳作很少。如《吕氏春秋》云:“出则以车,入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相强,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即动得少,吃得好,乐子多,富贵带来的毛病。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古人反复强调,小劳养生,妄劳伤身,不可不慎。今人多走极端,要么不作劳,要么作劳过度,可以想见,身体素质肯定堪忧。尤其很多白领,整天坐着不动,下班后却刻苦运动,其实对身体的伤害特别大,现在年纪轻轻出问题的越来越多。

前面说的是劳力,另一个就是劳心,操心,想的事多。劳心过度,以至于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的典型,莫过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亮。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济,使以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此前数次北伐都困于粮草之忧,而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时,已经做好了粮草的储备,准备打持久战。这次他的对手是司马懿,而司马懿却坚兵不出,最终对峙了100多天,以诸葛亮的去世收尾,蜀国北伐再次失败。

双方对垒之时,诸葛亮屡次派使者给司马懿送战书,又送女人肚兜,想要激怒司马懿对战。但司马懿却不为所动,反而每次都问蜀国使者诸葛亮的起居饮食。使者回答司马懿:“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自览焉;所啖食不过数升。”司马懿因此知道,诸葛亮废寝忘食,日夜操劳,肯定耗不起。于是,他便放心地防守,日日打五禽戏养生,终于把诸葛亮熬死了。不仅如此,司马懿因为“不妄作劳”,还熬死了曹丕,曹丕的儿子,终于成就司马家的大业。

司马懿的故事告诉我们,持久才是硬道理,笑到最后的人才是胜利者。而诸葛亮虽然名垂千古,但他急于伐灭魏国,便是动了妄念。哪怕他是修道之人,修为还非常高,一代智者也无法跳脱自然规律,最终自食苦果,54岁便魂归西天。

另一种就是不劳心,不动脑子。现在老人痴呆的越来越多,发病年龄也较从前要早,就是因为动脑子少了,脑子得不到锻炼,逐渐产生脑部障碍。

无论劳力或劳心无度,其实根源都是一个“妄心”。《清静经》讲得好,“众生之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讲到最后,还是落到一个欲望上去。人有自然的生理和心理欲望,适度地满足,是合于真道的;偏离中正之道了,便会“流浪生死,常沉苦海”。

动妄念该咋办?

太上老君(即老子)教我们,“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要懂得排遣欲望,澄清心神,这样才能做到不妄作劳,起居有常,食饮有节,和于术数,法于阴阳。这就是一个知道并且行道的人,不断地在每日的生活中修行,“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讲完这些东西,我们应该能发现,其实古人强调的不是行为,而是心性。心性决定了我们会过怎样的生活,生活方式决定了身体是否健康。而心性可能又受个人身体状况、社交圈子、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影响。

养性即是养生,不调养心性,不管做什么都是没用的。你喝一大锅滋补的汤水,都顶不过一回暴躁。

古人养性,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这样人就不会生病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