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崔护《题都城南庄》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8-29

崔护《题都城南庄》审美赏析

对于这首诗歌,流传着凄美一个的故事。书生崔护,去长安应试,未中。一天,他喝了几杯酒之后,到城南郊外散心,见到一户花木丛萃而门户紧闭的人家,便上前叩门。半晌,只听一位姑娘从门缝里问话,他对以姓名,并向她讨茶解渴,那姑娘转身取来茶水,便倚在门前桃树下。崔护饮着茶,与姑娘说话,那姑娘虽没有答话,然“目注者久之”。崔护饮完茶,便起身告辞,那姑娘“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崔亦眷眄而归”。时隔一年,崔护情不可抑,又于第二年的这一天去寻访,只见大门紧锁,空无一人,崔护便在门上题了这首诗,怏怏而去。然而,中国人总是讲求圆满结局的,总希望有情人终成眷属。原来那一天姑娘和她的老父亲出门去了,当他们回到家门,那姑娘一见门上的题诗,便一病不起。而崔护也由于心中惦念又来寻访,姑娘在昏厥之中听到崔护的哭喊声,苏醒过来了,终于成了美满的夫妻。(转自少年儿童出版社《中国诗词故事大观》,在语言运用上有改动)至于是否真有此“本事”,不去追究,但弄清“本事”可以让我们知道这诗是有情节性的,同时也有助于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全诗如下: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诗歌的第一句“去年今日此门中”,诗歌首先把“去年”和“今日”对举,不但引出事件发生的时间,把读者视线拉回到过去的一年,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时空感。“此门中”点名事件发生的地点。诗人通过时间的变化而地点的不变,表明再次来访“此门”,足见这个时间(去年今日)和地点(此门)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深刻记忆,也足以感受到诗人对此地包含的深深情感。

第二句“人面桃花相映红”,紧承上句,是写人。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以花喻人是常见的手法。意思是说,人面如桃花一样红,相互映照着。春天来了,桃花盛开,那艳丽的桃花何等的招人喜爱。因而,诗人不但借桃花表明了“去年今日”的具体时节,更为重要的是在这初春时节,自己所见的“人面”竟是一位青春美貌、风韵袭人的姑娘。诗歌中的一个“红”字,不仅渲染“人面”、“桃花”相映生色的景象和气氛,而且也描写了姑娘红润的脸庞,暗示了姑娘的春心萌动。年轻的诗人面对着这样至美多情的姑娘,能不春心荡漾?“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藏在诗人心中的爱意,也就不言而喻。难怪诗人“今日”又来到“此门”,这是情之所然。

 第三句“人面不知何处去”,诗人回到“今日”。“人面”代指去年所见的姑娘。诗人再次来到这里,敲门不应,推门不见,空空荡荡,不见自己心中所爱的姑娘,不得不发出疑问,姑娘到底去哪里了?这时候,诗人内心充满着忧虑,那种思念之情都蕴含在这疑问之中。

第三句“桃花依旧笑春风”,诗人以景首尾,也是以景结情。一个“笑”字,不但把“桃花”和“春风”拟人化,而且有助于以花喻人,让诗人的内心情感得以表现,并使产生了丰富的审美效果。诗句中的“依旧”用得很妙,不但回到“人面桃花相感叹映红”的境界中,而且让人感觉到的不是“物是人非”,而是人的情蕴更浓。此时的桃花(喻指那姑娘)“依旧”给春风(喻指诗人)传达着情感。诗人面对着盛开的桃花,却没有心中那至美的姑娘,触景生情,越发感到惆怅与寂寞。这样移情结尾,不但形象生动,含蓄蕴藉,而且更有助于表现出诗人对姑娘的深情。

总之,诗人这样一个凄美的故事,不仅表现了人间至情至美的主题,而且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在形象的比喻中,给读者留下了审美想象空间,使读者回味无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