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慢性湿疹,都有些什么表现,真是令人骇闻?

 心心相印一一一 2019-08-30
慢性湿疹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演变而成,也可一 开始即呈现慢性炎症,故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且多为反复性发作,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男女老幼乃至新生儿皆可患病,且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中医理论认为慢性湿疹的病因病机与肝脾功能失调有着密切关系,如于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盛衰论》 中指出:“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医宗金鉴·血风疮》论曰: “此证由肝、脾二经湿热,外受风邪,袭于肌肤,郁于肺经,致遍身生疮。”

肝脾与慢性湿疹病因病机的关系

脾性主升,喜燥恶湿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与胃以膜相连。脾的生理功能主要为主运化、主升举和主统血。故称其为“气血生化之源”。因脾喜燥恶湿,喜通恶滞,故脾最易受湿邪侵袭,使其水液运化失职, 气机升降受阻。脾胃为后天之本,百病皆由脾胃生,湿邪犯脾, 损伤脾胃,脾失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则肌肤失养;水湿泛滥,蕴于肌肤,浸淫不止,则导致湿疮反复;湿邪内蕴,郁久化热,湿热交织,则皮损红肿流滋、瘙痒难耐。清代《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 诀》中记载浸淫疮“: 此证初生如疥,瘙痒无时,蔓延不止,抓津黄水,浸淫成片,由心火脾湿受风而成。”

中医理论认为脾开窍于口,外邪可通过口鼻、肌肤侵犯人体,或过食生冷及发物,以致脾失健运,湿热内生而困脾,又兼外受风邪,风湿热邪浸淫肌肤发为慢性湿疹。 肝为刚脏,主疏泄藏血肝位于上腹部,横膈之下,与胆相表里。肝主疏泄可表现在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阻,若气血不调,则痰湿内停,蕴阻肌肤可发为湿疹。肝主藏血,泛指肝有贮藏血液 和调节血量的功能。阴血不足则易致疏泄失司,肝气内动而虚风内生,外风引动内风,风胜则痒甚。《通俗伤寒论》中指出:“血虚生风,非真风也。实因血不养筋,筋脉拘挛,伸缩不能自如,故手足瘈疭,类似风动,故曰内虚暗风,通称肝风。”

中医理论认为肝肾同源 ,若肾精不足则必然造成肝血不足, 肝阴内伤致使肝血不足 ,血虚风燥 ,肌肤失养。肝开窍于目,人精神情志的调节与肝主疏泄功能有关。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 一病证方论》指出:“七情扰乱,郁而生痰”。故若患者过度关注自己的病情,忧思焦虑,则易因情志失调而引起肝失疏泄,伤阴化燥,血不营肤,血虚风燥,肌肤失去濡养, 可发为慢性湿疹。

从肝脾论治慢性湿疹慢性湿疹的病因病机与“湿邪”有着密切联系。湿邪为患, 有外感风湿,内生湿热,风湿热阻于肌肤而生湿疮。《素问·至真 要大论》中指出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李东垣《脾胃论》曰: “盖疮全赖脾土”。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健脾除湿是治疗慢性湿疹的关键。中医认为肝主气机的升发与疏泄,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的运化有赖于肝气的条达,肝能藏血,脾能统血。而肝的疏泄、藏血又需脾胃化生精微来供养。三者同居于中焦,共同平衡气机的升降。

肝主疏泄,通畅气机,调畅精神情志,促进脾胃消化的功能,由于精神紧张,焦虑抑郁,可使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水湿失于疏通,肝脾失于协调, 火热、水湿内生,壅滞于肌肤脉络而发为慢性湿疹。 此外,慢性湿疹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大多患者感觉瘙痒难耐,长此以往会产生一些负性情绪。而人的情志调节与肝的疏 泄功能有关,情志失调可引起肝失疏泄,气郁不畅,横逆犯脾,脾虚不运,水湿泛滥。故在治疗上不管肝脾一脏病或两脏皆病,都需注意肝脾同调,或治肝之时,兼顾调理脾胃之气。

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生成,都有赖于脾的运化与肝的疏泄之间的相互作用。鉴于肝脾在慢性湿疹发病中的重要作用,故在辨证治疗中应明辨虚实,肝脾同治,标本兼治,拔 除沉疾。同时现代研究亦表明,慢性湿疹给患者带来很多生理和心理上的痛苦,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有着一定的影响 。心理因素对于慢性湿疹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可能具有一 定的影响, 特别是抑郁、焦虑等情绪因素极易激起慢性湿疹的反复发作。因此,在当前的临床治疗中不仅要注重肝脾同治,也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取得更好的疗效。

微信:limu567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