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风景文旅研究院 薛涛 杨帆 伴随着我国民宿行业的不断壮大,对于民宿的关注、研究也越来越多。“什么是民宿?”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在很多时候被与农家乐、精品民宿等概念混用着。厘清“民宿”的概念与本质,有助于民宿投资人、职业经理人、民宿服务机构,以及各地方管理部门、行业管理人在民宿的行业属性、发展政策、投资建设要求、品牌与营销问题等方面形成共识,推动民宿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大地风景文旅集团副总裁,北京大地乡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夏雨清 | 中国民宿界元老级人物,杭州市民宿行业协会会长,借宿创始人CEO。 一问 | 民 宿 究 竟 是 什 么? 夏雨清:大部分都不是。但是它是可以变通的,包括地方政府对于这方面的处理方式也是变通的。比如说大乐之野碧坞店,有六七栋房子加起来二十几间房,肯定超过标准了,但是六七栋房子,把它分拆掉就行了。所以对这种标准不是强制的。但是最怕的是一大栋房子800平方米以上,尤其是两三千平方米的那种房子,这肯定是不行的,那就是酒店的规模了。但是作为酒店去审批,消防又可能通不过,还是要走民宿的渠道。因为民宿的消防是备案制,不用走很严格的审批程序,所以很多人就打擦边球。 李霞:除了规模以外,还有一个衡量的维度是地权属性,如果是国有建设用地的话,我们还能把它叫做民宿吗? 夏雨清:原先都说得是乡村闲置的、存量的资产,但实际上执行的时候就会变通。有些是拆掉重建,地基可能就更大了,或把几个地基拼在一起。也有商业建设用地,直接招拍挂下来,再建民宿。这些对地方政府来说都不是问题,完全按国家标准来也不现实。 李霞:所以咱们现在如果要对民宿做一个行业界定,哪些维度是有意义的呢? 夏雨清:我们对民宿的认定,一般来说,在房间数量有一定的容忍度,二十几间房,也可以认为是民宿,只要不集中在一栋房子里面,而且面积不是特别大就可以。比如说,有40间客房,但是分散到了很多地方,我们觉得这还是可以被称为民宿。还有一个就是小而美,要有个性化,不是酒店那样千篇一律,还要,就是要有主人文化在。 所以总体来看,我觉得民宿的标准应该包含,一个是个性化,一个主人文化,一个是小而美,是分散式的,有很多的在地性。它不像一些大酒店,到哪里都是一样,只是模式的复制。当然,如果它能够符合国家文旅部那些标准就更好了。 我们现在谈民宿,一般就是把这几个揉在一起,觉得差不多就行了,不一定很严格地去执行。现在很多民宿,像莫干山或其他地方,超过15间,比如16间,要不他有1间不报,作为员工房,这样就可以变成15间,符合标准了。还有一种就是二十几间房的,就分拆成两个,一个是酒店管理公司,去拿发票的;一个是个体户,但是个体户委托这家管理公司去管理,这样就都可以开发票了。地方政府都是支持这种变通的。 李霞:所以,民宿可以定义为是客房数量在一定规模以下的,分散式、小而美、个性化的住宿设施。现实中我们在看待民宿的时候,还可以把民宿的概念进行一点泛化或者模糊化,这样会更好一点。 二问 | 谁 在 消 费 民 宿? 李霞:民宿的消费群体有明显的特征吗? 夏雨清:还是比较明显的,2017年前后,国家旅游局发布了一个民宿消费人群的占比,上海占了60%多,浙江占了10%左右,江苏占了百分之几,整个长三角占了85%,然后北京市占了3%。上海人为什么占比那么高?民宿可以说整个就是上海带动起来,莫干山最早的客人80%是上海人,20%是老外,后来老外少了,上海人占比也少了,江浙周边的客人多起来了。 李霞:上海人是如何在早期时候形成对民宿的消费热情的呢? 夏雨清:一方面是消费理念到了,我想他们国外去得多,对个性化住宿更认可。另一方面媒体发达,媒体对这种小而美的生活方式的传播是很有效的。在2015年前后,一个微信公众号,如果在报道民宿的文章后面放一个抽奖,说送民宿房券,会有无数人转发。 李霞:同样是高出游率的都市圈,为什么广东人消费民宿的更少呢? 夏雨清:广东我没有深入研究。我跟广东人也做过交流,他们重视吃,你说今天晚上我们吃2000元钱,眼都不眨,但是你要他住2000元一晚的民宿,就不太会住,尤其是在当地更不会。但是你到云南大理、丽江这些民宿去看看,广东人不少。北方人和广东是占大多数的,长三角还没有这两者加起来多。 李霞:广东人在异地的民宿消费意愿反而是强烈的。 黄河·宿集 夏雨清:对,我们在宁夏中卫的黄河·宿集,今年上半年到暑假的客人比例分析,北京占了15%左右,广东也占了12%,整个长三角占了60%左右,说明长三角比广东跟北京加起来还要多。我们间夜消费均价是2000元。 广东到中卫,挺远,交通也不便,路上来回基本上要两天,北京过去很方便,直飞,大概三个小时就到中卫了。所以说它实际上还是跟产品有关,广东本地缺乏这样的产品。深圳大鹏湾边上有无数别墅改造的民宿,但是我看品质都一般,生意也很好,价格也不便宜。我觉得广东人不是说审美没上去,只是周围的产品没跟上去。 珠三角、京津冀这一块也是很大的消费市场,但这些消费市场没有好的产品可以给客户体验。在国家旅游局的那个民宿消费报告里,北京为什么占比少?因为北京周边同样缺乏好的产品,北京人对民宿没有足够的认知,所以他出去一般也不会选民宿。 莫干山·西坡山乡 李霞:所以,我们的民宿最早出现在浙江,因为上海人民的消费水平先到了? 夏雨清:好的经济周期,好的自然环境,好的消费水平,好的产品,好的审美。我觉得这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 天时就是,大概2006年、2007年消费升级开始起步了,尤其是上海。 但是,如果只是上海人喜欢,还传播不起来。2006年,英国皇家卫队的一个退役中尉马克·基多,原来在上海一本英文杂志做主编,被合伙人踢出来之后,他就到莫干山开了一家咖啡馆「The Lodge」,和我做了邻居。他把当年在上海做杂志时的资源都导入到莫干山,很多外国人就这样被吸引过来了。其实,莫干山那个时候已经衰落了,过了国庆黄金周,山上所有旅馆就关了。老外来了要过夜。一开始是借宿在我这里的,这也使我的颐园成了莫干山第一家民宿。 ![]() ![]() 莫干山·裸心谷 为了形容莫干山的这种业态,当时还不知道叫什么好,当地政府叫“洋家乐”,但洋家乐不太好传播,而且实际洋人开的也很少。后来,有家媒体就说叫民宿吧,渐渐地大家觉得民宿这个词不错,就用民宿了。在2010年左右,就有了民宿的概念。 李霞:很有趣,所以在中国,民宿最初是一个适应传播需要的媒体概念,然后变成产品概念,再逐渐形成一个行业概念,这样流行了起来。 三问 | 是精品酒店还是民宿? 李霞:民宿概念没火的时候,山里寒舍其实是定位成精品酒店,或者度假村的。之前瓦厂唐亮老师也不太赞成大家叫瓦厂民宿,她觉得瓦厂是精品酒店。 夏雨清:对,我碰到很多,以前都叫精品酒店,你说他是民宿,他跟你急,觉得掉价。现在叫民宿,他也不会反对了,因为叫精品酒店就没人住。 李霞:瓦厂,您觉得是民宿吗? 夏雨清:肯定不是。 李霞:为什么不是? 夏雨清:瓦厂还是非常酒店化,这不是贬义,说明品质会有保障。从主人文化来看,瓦厂又很民宿,他们夫妻经常在,主人文化很浓。 李霞:从业者对于民宿概念的认知是有个过程的,一开始不认为民宿是多好的产品的时候,对这个概念是排斥的,后来发现民宿其实是一个很好的产品概念,更能够被大众认可,也就接受了。从这个角度而言,好的产品改变了民宿的语义。 夏雨清:这些年的传播领域,大家都在传播民宿的各种美好,给人以民宿就是很美好的、非商业化的印象。而精品酒店,则让人感觉有些太过商业化了,尤其现在高铁站边上的小旅馆也把自己叫精品酒店,就把这个词给用滥了。 莫干山·法国山居 李霞:法国山居也是酒店吗? 夏雨清:法国山居怎么讲呢,他是一个法式的乡村酒店。在我看来,乡村酒店就是我们理解的民宿。原先法国山居只有二十几间房,很民宿。后来又建了二期,体量看起来会觉得比较大。但裸心谷绝不是民宿,裸心谷有100多间客房,什么配套都有。裸心堡也不是,也是100多间房的度假村。如果这样的奢华度假村都是民宿,那马尔代夫就全是民宿了。 ![]() 松赞山居·绿谷 | 编者按:2001年,山居创始人将自家老宅子改建成藏式客栈,这家客栈就坐落在松赞林寺旁边。绿谷是松赞的初始和旗舰,毫不张扬的土木建筑小楼。| 李霞:品牌民宿经过一定量的复制之后,它的民宿属性还强烈吗?比如说主人文化还会在吗? 松赞文旅集团创始人 | 白玛多吉 李霞:到一定的规模之后,民宿的品牌复制输出会有一个限度吗? 夏雨清:现在我们还不知道。 李霞:现在最多的是谁? 夏雨清:也不能叫最多,有些客栈改的,连锁都是几十家上百家的,但是客栈完全没有这种所谓的文化,因为它是连锁加盟的,他们之间的合作是非常松散的,尽管挂的是你的名字牌子。 我觉得松赞这种,如果把林卡抛掉,单就山居这部分而言,主人文化还是很好的。我们都很奇怪,他怎么就可以把少数民族的人培养得那么热情。 — 未完,待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