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老曹约我吃饭,两个月未见他憔悴了许多,我关切的问了一句:“最近怎么样?” 老曹被我这么一问,便打开了话匣子: “唉,别提了,前几天刚被新来的领导批了,关键他还比我小。 我明明资历比他深,也更有经验,能力也比他强,领导不仅忽视我,还一个劲儿的捧他,看着我恶心,凭什么啊!” 我问他:“那你怎么打算的, 跳槽呀?” 听到跳槽这两个字,空气瞬间凝固,我俩不吱声了。 一、35岁了,你还敢跳槽吗?我们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选择辞职,例如: 1、公司不包三餐;2、每天上班起太早,下班又太迟;3、看不惯领导的嘴脸;4、公司的工作氛围我不喜欢… 网上有一句话:“不要大声责骂那些年轻人,他们会立刻辞职的,但你可以往死里骂那些中年人,尤其是有房有车有娃的那些。” 人到35岁,身上多了更多责任,我们同时承担着工作、家庭、生活的压力,开始变得善于隐 忍,甚至可以忍受曾经让自己嗤之以鼻的事物。 不敢轻易辞职,因为辞职就意味着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工作,则意味着失去了所有。 在网上看过一个话题:“35岁的你,现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很多人在评论区诉说着自己的心声: A先生:今年37岁,孩子八岁,做平面设计工作,平时工作比较忙,经常996。 我已经一年多心情不好了,时间被琐碎的工作完全侵占,没有时间放松,大概四五年没休年假了。 B先生:焦虑二字足以囊括。能力尚可,虽兢兢业业,但每天重复性工作,已经失去了斗志。 ....... 不同的人,虽有各自处境,但总结成6个字:“我真的太难了。” 35岁的你,还敢跳槽吗? 二、35岁跳槽,是实力的体现虽说目前就业大环境不好,但是也不乏很多人成功转型,实现了事业与人生的又一次升级。 张爱玲曾说:“成名要趁早。” 在我的理解,这里的成名,是指人在年轻时,要多努力,求上进,不要因为年轻就无止境耗费青春。 转换到我们职场,“跳槽也要趁早。” 很多人由于职场前期没有打开基础,结果到了30岁,公司肉眼可见已经没有任何上升发展的机会,于是一直处于观望态度,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他们深知:“轻易跳槽,只是从一个坑跳到了另外一个坑。”耗着耗着,浪费了很多时间,关键是这类人在观望中,能力也没有得到提升。 虽然他们有想走的心,但是并不具备想走的态度,更加没有跳到更远处的能力。 有些人是越跳越迷茫,越是胆小,而有些人则是越跳薪水越高,越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认识的一个朋友,就是属于后者。 他大学毕业后选择去当兵,退伍之后,被分配到了基层服务工作。 这种一眼能看见未来的人生,却硬是让他活出了不一样的精彩,朋友不像其他人一样,下了班就在家追剧,而是买了大量的专业技术性书籍报班上课, 专升本后再考研究生,业余时间自学又自自学英语。 他很努力,运气也如期而至。 专升本期间,一家公司总负责人看中了朋友的英文水平,于是邀请去他们公司工作, 朋友见机会不错于是答应了,之后,他的人生像开了挂一样,步步飙升,越跳越高。 目前,他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 其实,机会无处不在, 有些人能够适时抓住改变人生,而有些人只能观望,甚至错过。 对于已经错失了机会的人而言,比跳槽更重要的,则是最好职业规划,明确自己的目标在哪里。 三、掌握跳槽正确姿势1、盘点职业价值 听过一句话:“我们所有从事的每一个职业阶段,都是在给自己的下一个阶段铺路。” 所以,衡量我们要不要跳槽,如何跳槽,关键看: “当下的公司能不能满足自己本阶段的需求。” 我们选择一份工作,主要看四点:学习、影响力、乐趣、奖励。 学习:你是否在该公司能有所成长;影响力:职场个人品牌;乐趣:这件事能不能给你带来快乐。奖励:这份工作能给你的物质回报; 举个例子: 假设你现在26岁,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你的积累期。 而在这个阶段“学习”和“影响力”对你来说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学习和影响力这两个因素上,我们分配的权重为30%,剩下的奖励(金钱)分配25%,乐趣15%。 然后,评估你目前工作发展情况,并给自己打分。 评估工作情况: 公司学不到东西, 我也不知道学习的正确路径(个人成长);公司发展缓慢,对外没有任何影响力,上司不认可你的付出(影响力);不过朝九晚五,心情还好,算轻松(乐趣);工资在预期之内(奖励); 你的自我评分:学习-40,影响力-40,乐趣-50,奖励60 综合分数:各项的权重X自我评分,然后相加,等于46.5。不及格。 这个表格可以引导我们: 我们目前所在的公司,以及你目前的行为,是不是在指引自己往正确的方向走。 不同的年龄阶段,每个人的职业需求就不一样。 2、盘点自己的能力 很多人之所有会有30岁危机,终其原因, 还是因为他们在职场发展的前期,没有对自己进行职业规划,所以职场后期就会得过且过,走一步看一步。 职业规划分为三个阶段, 每个阶段会持续15年。 第一个阶段:20-35岁,积累期;第二个阶段:35-50岁,复利期;第三个阶段:50-65岁,维护期; 所以说,35岁其实是一个分水岭。 如果,你刚过而立之年,担心自己的现状,其实你还处于积累期,只不过要加快积累速度。 这里的积累,分为三方面: (1)可迁移能力(2)有意义的经验(3)持久的关系 可迁移的能力是指你在任何一家公司都用的到的基础能力,比如学习能力、沟通能力、适应能力等等。 有意义的经验,指的是你在职场生涯前期养成的良好工作习惯。 而持久的关系,则是指对接过的合作者,或者是你的领导,你的工作成长导致。这些人的重要性不亚于与我们有血缘关系的父母亲。 恰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所以可以帮助我们完成,职场生涯的一次又一次的升级转型。 有些人之所以不敢跳槽,是因为他们没有刻意积累这三个方面,所以他们会担心 - 我能不能行。 这个时候,要花时间盘点一下过往的经历,缺哪儿补哪儿,不管怎么样,我们的资源肯定比年轻人多。 四、写在最后人处在不同的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不同的任何以及使命,有阶段是积累沉淀。有些事爆发增长,有阶段是复利,而最后一个阶段则是维护期。 不管你是25岁还是35岁,其实都属于我们的积累期,关键是我们要有掌握积累的正确姿势,刻意去观察自己的可进步空间。 职场危机不可怕, 跳槽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只要你准备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