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不可能吧!”

 CZi5 2019-08-30

不知道真爱们有没有玩过《纪念碑谷》这款游戏?


很久之前就有朋友推荐过意公子玩,不过我一直没时间,直到前些天才忙里偷闲玩了下。
不玩是不知道啊,一玩……我就一口气把1和2都玩完了,并期待着它能赶紧出3,实在上瘾!
不过,让意公子上瘾的不是游戏,或者说不是它的“游戏性”。
说实话,《纪念碑谷》在游戏难度、游戏剧情的设计上还是有些简单的,主人公艾达也只是在一些相对固定的路线走来走去,第一部加第二部不到一天就可以全部通关。
它真正让我上瘾的,其实是里面所呈现出来的各种「视觉艺术」,再具体一些,是里面所呈现出来的各种的「视错觉艺术」。


这两根好像并不相关的柱子转了一下,便出现了去往更高处的路。


旋转了一下,路便在脚下。
两个三角相扣于一起,看似和谐平衡,实则诡异混乱。
这些看起来是真实存在的,但仔细想来又觉得不可能的视错觉冲击着我们的原有的逻辑与思维,欺骗着我们的眼睛与大脑,让人连连称奇。
一般的艺术品,不一定每个人都懂得欣赏,或者能参与到欣赏中去,但视错觉艺术却可以,它能通过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让你主动参与到与艺术品的互动和对艺术品的思考中去,并从中获得奇妙的体验。

比方说我们现在常能看到的平面立体画:

@João Carvalho
看到这幅画,你是不是也不由自主地皱起了眉头仔细端详这到底是立体的还是平面的呢?
@Marcello Barenghi
而类似这种,在特定角度或许你会信以为真,然后便抓了个空,而旁边的人则会哈哈大笑。
这通常见于抖音“恶作剧”视频的视错觉艺术其实也可以有一定的实用性,在冰岛的Isafjordur就有一条这样的视错觉斑马线,为什么要把斑马线画成这样?是因为这条路速度限制为每小时30公里,但还是有很多不遵守交规超速行驶的司机,为了车子慢下来,VegamálunGíH公司就在这里画了这么一条斑马线。

话说在早些年,视错觉绘画艺术也曾席卷过中国大地,我想几乎每个城市可能都展览过这样的“魔幻3D艺术展”,意公子也曾去打卡过,哈哈。
现在很多涂鸦艺术家也都很喜欢在墙壁或者地上画上它们的视错觉作品。
@Pejac
除了这种“看着就像真的一样”的二维绘画,其实在三维的环境中也一样存在着视错觉。
在意公子的家乡厦门就有一条很出名的“怪坡”,抖音网红景点。
那条路,不管是用眼睛看,还是用手机拍都是一条上坡路,但是当你骑着自行车,它却会自动地朝着上坡方向滑去,着实奇怪。
目前关于这奇妙的“自然景观”的传说都流传了好几个,有什么磁场异常啦,鬼怪作祟啦啥都有,放进《走近科学》起码都3集起步。
然而,经过科学的测量,怪坡的“顶端”实际上比“低端”还要矮那么一些,只是因为地形地貌的原因,让我们看起来它像是一个上坡,它实际上只是一个视错觉现象罢了。
图片来自:许莉娅《厦门“怪坡” 之谜初探》
除此以外,还有色彩上的视错觉,比如这张图:
左边是蓝色的球,右边是绿色的球,没问题,对吧?
错啦!其实两颗球的表面颜色是一样的哦,不信?
不信你可以无限放大,放大到整个屏幕只能看到球表面的一小块你就知道了。
不过,如果你觉得太麻烦的话,你也可以直接下滑。

你看,当我们把所有小圆点与背景颜色统一,两颗球的颜色其实是一致的,没想到吧。
在前段时间,一张色彩视错觉的图就在微博上火了。

你以为这张图是彩色的,不,其实这张图是黑白的,有颜色的其实是覆盖在上面的细线网格。

除此以外,视错觉装置也有很多。

感觉像是朝外下滑的轨道,结果球却向上滚动并停在了中心。


小球停留在了本不可能停留的圆顶中心。

原因我想你也猜到了,其实这些都是在特定角度拍摄的“不规则物体”,是视错觉让我们以为这是我们熟知的“规则物体”。



其实在早期,视错觉主要是心理、生理或是数学的研究范围。
比如“艾宾浩斯错觉”,发明者艾宾浩斯是德国非常出名的一位心理学家,如果你有下载过一些记英语单词的应用,你一定有在里面看到过他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是上天拯救我等学渣的伟大发现。



你或许会以为左边在中间的球要比右边在中间的球要小一些,然而实际上两颗球是一样大的。
还有比如《纪念碑谷》中时常出现的“彭罗斯三角”,最早就是发表在《英国心理学月刊》中的,发表者彭罗斯称之为“最纯粹形式的不可能”。

这位彭罗斯先生还发明了“彭罗斯阶梯”,这是一个有名的几何学悖论,指的是一个始终向上或向下但却无限循环的阶梯,在此阶梯上永远无法找到最高的一点或者最低的一点。

第一位将视错觉作为艺术主题的艺术家,或者说第一位以此出名的艺术家叫做埃舍尔。
这位与毕加索同时代的荷兰版画大师喜欢制造荒谬,平面上的不可能结构、悖论、循环、双曲几何是其作品的主题。
埃舍尔的版画《瀑布》就描绘了一个沿着二个的“彭罗斯三角”曲折行进的水渠。

而在他的《升与降》这幅作品中,则可以看到“彭罗斯阶梯”。

《纪念碑谷》的主创Ken就是一位埃舍尔的忠实迷弟,在《纪念碑谷》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跟埃舍尔画中如出一辙的场景。
埃舍尔说过一句话,“对生命创造美的无穷能力,永怀惊叹之心。”
在《纪念碑谷》中,意公子想起那天夕阳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

抱歉,用错台词了,意公子回想起了第一次在巴黎卢浮宫看到艺术名作的感觉,是惊叹,是无穷的惊叹!
后来看得多了,这种感觉正在慢慢消失,但在玩《纪念碑谷》时,我却又找回了最初的那种惊叹之心。


在错乱与惊叹中,我感受到了秩序与美。
这让我想起曾经看到过的一段话:
我们生命中的多半时间都花在理解这个世界各种各样的因果之上了,而魔术则“为人类的这些理性认识提供了游乐场”。世界有多大,婴儿的游乐场就有多大,这里面每天都充满了奇迹与机会。随着我们渐渐长大,见识也越来越广,让我们感到惊异的事情越来越少,我们的玩兴也越来越小,但是魔术却总能成功地将我们引向内心深处的那所迷人的游乐场。
这是一段关于为什么我们会热爱魔术的解释,但若把其中的「魔术」二字换成「视错觉艺术」我想也是一样的。
从小到大,我们都一直在学校学习这个世界上各种「真理」,我们不断地在寻找这个世界的「因果」,但是时候去打破我们潜意识中的「常规」了,去感受「不可能的艺术」带给我们的前所未见的惊喜,去感受当我们发现真相时瞬间的激动。
今天,在北京798艺术区,IOMA爱马思艺术中心联合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纪念碑谷2》正开展着一次「游戏」跨界「艺术」的全新尝试。
“不可能的艺术——纪念碑谷2视错觉主题艺术展”
此次展览忠实还原了游戏原作的精髓,不仅用游戏的经典配色作为基调,并融入诸多“纪念碑谷2”的标致性风格元素,拥有超20个还原游戏经典场景的打卡点,让每个人能如游戏中的主人公艾达一般,看她所看,感她所感。
在1200平米展厅中,入口处开始,你就能感受各种各样的充满荒诞美感的「视错觉艺术」。

不同角度观看截然不同形状的几何图形;

由镜面房间营造的无限衍生通道;
通过单面镜与结构营造的复杂视错觉展品呈现方式…
行走在完全不可能的空间,就好像经历了一场大型的视觉魔术,而你本人正是既是观众,也是操纵的魔术师。
展厅里不仅含有诸多央美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在一层展厅,他们甚至还带来了日本国宝级艺术家北冈明佳最为经典的视错觉作品。
除此之外,作为一个“游戏”展览,他们还为展览增添了很多游戏环节,你可以在里面玩到各种视错觉小游戏。

与此同时,他们也准备了许多视错觉相关影片与图书带你一同揭开错觉的奥秘。
从具备如此多玩乐属性以及拍照打卡的形式上讲,此次展览其实可以被称为“网红展”了。
“网红展”这个名词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了一种新型的展览代名词,在这种展览中,不会有让人感觉距离遥远的传统艺术,也不会有令人费解的当代艺术,而是用艺术的手法、理念去塑造一个令人能够融入艺术的场景。


“网红展”流行了也有一段时间了,久了下来,很多“网红展”会出现服务人群过于年轻化、女性向,以及为了拍照打卡体验而抛弃学术和艺术本真的问题。
不过在此次“不可能的艺术——纪念碑谷2视错觉主题艺术展”设计中,IOMA爱马思艺术中心和她的伙伴们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
在IMS(天下秀)新媒体商业集团等伙伴的战略支持下,他们在普适性、学术性以及趣味性寻找到了一个平衡,以使得此次展览不仅是为了爱拍美照的你而展也是为了爱生活玩乐的你而展还是为了热爱学习探究的你而展,男女老少咸宜,形成了一种更高级的、更普世的、更专业的“新网红展”,推荐以及欢迎各位真爱们前去观展。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不准备点儿礼物肯定是说不过去的,因此IOMA爱马思艺术中心特地为我们意外艺术的真爱们献上了门票3张和「彭罗斯三角」帆布袋5只。

留言点赞数排名前3的朋友即可获赠现场门票,开奖时间为明天晚上22点整。

而「彭罗斯三角」帆布袋则是前5位到场观展,出示门票并报出“意外艺术”的名号的真爱即可获得,刺激不刺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