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忘的六安县城北小学

 苏家埠大淠塘会馆 2019-08-30
暑假从北京到家乡看望父母,顺便带孩子看一下我启蒙的学校。于是从南门塔南门安置区一路北行,顺便追忆儿时的记忆。
由安置区高坡北下而行约300米,就到了三道巷,虽然幼时的街道已不复存在,但熟悉的情景却随着脚步不时浮现,三道巷口的茶炉(旧称水壶炉)似乎依然是那样热闹。由于那时家家住房都很拥挤,人们多不在家中生火烧水,而是到水壶炉打开水。幼年的我常常与哥哥一起拎着2-4个暖水瓶在茶炉前等待,每当水沸腾之后,店家就会用一个竹子做的水舀与铁制的漏斗将开水依次灌入瓶中。再向前走就是棚场,据说那是过去学子们参加考试的地方。但自我记事起,这里能见到只是用夯土筑成的围墙。每年的春夏秋季,一些绿色的瓜叶会沿着围墙攀援,再加上几个吊挂在墙头上的橙红色的南瓜,倒也是令人产生许多遐想,真想穿过围墙去寻觅旧时学子们考试的模样。棚场向北是军分区大院,这可能是这条路上大门最为开阔的机关大院,这座门向东开的院内最为醒目的是一座大礼堂。从军分区向北过去应该有个下坡,但今天已经变得较为平坦了,坡下最让我充满神秘感的是街道西侧的一个大院,黑漆的大门,里面住了许多人家,当时六安京剧团著名的角儿好像也住在里面。再向前就是等驾拐东南角的新华书店了,我读小学时常常中午放学之后在这里翻阅儿童读物,虽然由于时间太长,书名已经记不清了,但对书中提到的“犴达罕”、“小咬”、“狍子”等至今还记忆犹新。如果沿着新华书店门前的大路向东走100多米,坐北朝南的就是当时县政府大院,而坐南朝北的则是六安县工会图书馆。小时候妈妈很关注我与哥哥的学习,除了订《小朋友》、《儿童时代》、《少年报》等之外,还特意用她的工作证在工会办了一个借书证(这个借书证我至今保存),专门让我和哥哥到工会图书馆借书。当时工会图书馆的高阿姨是我妈的同事,所以我哥便在那里借了许多小说,如《红岩》、《烈火金刚》、《林海雪原》等。如果一部书有上下集,通常都是我哥先看上集,我看下集,然后再调换。这看起来似乎很不公平,但其实我直到如今还是对小说不感兴趣,有时连随手翻翻的兴趣都没有。过了新华书店继续向北走约200多米,就到了一个丁字路口。在这个丁字路口的西南角,是六安县黄梅剧团宿舍,里面不时飘出柔美的琴声、珠落玉盘的琵琶声……至今还犹在耳边。沿着这个丁字路口向西走,路过六安县文化馆就到了我神萦梦绕的城北小学。
记得当时的城北小学面积很大,一进门是一个走廊,两边是厢房。东边厢房好像是传达室,西边厢房住的是袁教务长。再向前走就是一个小院,院子的东西两侧是葡萄架,穿过小院就来到操场。
操场的南面是一排老师办公室,我也曾有过因犯错误被叫到办公室接受批评的时候。东面是主席台(过去叫宣传台),学校开大会或文艺演出都在这里举行。
西面靠南是一个有几级向下台阶的小院落,院落的南面是教师住房,北面是两或叁间六年级的教室。西面的中间是学校的食堂,外面有个圆拱门。西面靠北也有一个小院落,这个小院落的西边靠北是一间有斗拱结构与木地板的大房间(现在想来应该是大户人家的客厅),里面是空的,有时体操课在里面上。这个大房间的西面有一个小天井,穿过天井是我四年级时的教室;教室的后面是学校的图书馆(这间教室很特别,现在想来应该是图书馆的阅览室)。院落的西边靠北是老师宿舍,我四年级的班主任潘秋枫就住在那里。
大操场的北面是2间五年级的教室,教室中间有一条通道。穿过通道是2间与五年级教室相同结构的三年级教室。再向后就是一个台地。
台地的东西两旁分别是一年级与二年级的教室,台地的北面是一座二层的小木楼,许多老师都住在那里。这座小木楼下有一个门洞,通常上体育课的时候才被打开,出门向上走大约十多个石质的台阶就到了学校的运动场。这个运动场有双杠、肋木、沙坑等,我们的体育课与学校的运动会通常都被安排在这里。这个操场最独特的地方是东边有个高坡,高坡上有几间屋子,屋后还栽了一畦苋菜。小时候总觉得那个屋子怪怪的,总认为是巫师居住的地方。操场的最北面是一道土质围墙,在围墙的另一边是几间破旧的茅屋,茅屋的北面是条街道,街道的对面则是六安县公安局……
然而,当我带着孩子与幼时的记忆真的到达城北小学废墟时,竞是满目碎砾,断壁残墙,让人心痛的有些异样,原想让孩子看看我的启蒙学校,未想到已是人去楼空,空有惆怅。好在城北小学的模样多年来一直在深植于我心中,乘今日休息,草成此文,顺便根据记忆画了张城北小学门楼的草图。前人有“无梦到徽州”的佳句,我也但愿自己能常常“有梦到城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